张镇哦了一声,说,这个财务部经理,从隶属关系说,是我们台的人,代表的是我们台的利益。假若他确实有问题,确实损害了电视台的利益,那么,我们也不会因为他是胡市长推荐的乡亲就包庇他。胡市长也不一定知道他在酒店到底怎么样。
第178节:电视台长(178)
类似这样的合资办企业,张镇当然明白其中的套路——打着招商引资的幌子,利用国有或集体资产与外合作,冠冕堂皇地中饱私囊。这样的情形,在各地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越来越多。凭市里那个领导要自己亲戚担任酒店财务部主管这个情节,酒店的合资过程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酒店经营的利益,也肯定与市里那个大领导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个大领导是谁呢?张镇忽然想起在酒店遇到胡副市长的情景,那次,胡副市长怒气冲冲,而黄晓面色阴郁地站在楼梯口目送胡副市长离去。难道是胡海三插手了酒店?假若真是酒店合资牵扯到了胡海三,假若胡海三在酒店拿干股捞利益,那么事情就复杂了。张镇忽然发现,自己做县委副书记时,遇到什么事情,只要和书记县长沟通一下就可拍板决断,说起来,自己是县里的第三把呢!而做了这个电视台长,表面上看似电视台的事情,却总被上边制肘着,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真是在县里是个西瓜,到了市里是个芝麻了。可想到自己在县里时也曾经为亲朋好友谋取过利益干预过部门工作,心里苦笑一下,思想也就通顺了。
台长还有事情吗?李红胜忽然问。张镇这才发觉自己走了神,急忙说,是这样,这周,酒店董事会集合一下,听取店里经营情况的报告。你是监事会主委,有什么问题,你要在会上提出来。是否审计,是否查帐,都需要你提出意见的。现在你就开始准备。
李红胜问:准备哪些方面呢?我手头一点酒店的资料都没有哩。
张镇想了想,把职工提交的那份统计资料表递给李红胜,说,我们的职工反映,酒店隐瞒转移资金,可证据足不足?酒店到底收入多少?支出多少?这需要给职工个说法。
李红胜看着资料表,忽然笑了,说,我看这表上的数据真实。
张镇不解,为什么?
李红胜指着数据说,我看肯定是谁偷了他们的私帐。数据连贯呢,列项细致呢。
张镇未置可否,说,你先去准备吧。这份资料要严格保密!只你自己知道!
第179节:电视台长(179)
李红胜点点头,说,我明白。
李红胜一走,张镇又把赵小文叫过来,说了他与黄晓与李红胜的谈话情况。赵小文还是那句话:只要查,就能查出问题!我就不信,只有80万!张镇问:你说的市里的那个大领导,是不是胡海三胡市长?赵小文一愣,说,好象是吧。酒店开业时,胡市长出席的剪彩仪式,看样子他和那福建老板很熟悉的。张镇轻轻哦了声,说,胡市长抓招商引资呢。赵小文问:我们一查帐,胡市长出来干涉怎么办?张镇耷拉下眼皮沉默了一会儿,说,假若真牵扯到胡市长,看问题程度再说吧。
'62'张立和刘小平离婚了。痛苦折磨了几天后,张立的心情平静下来,情绪却依旧是抑郁。她每天一上班就叫自己快速繁忙地运转起来:听汇报,看录制现场,审节目,忙的自己喘不过气来。她的总监职务在冷处理了两个月后才批下来,这对她没有了什么欣喜,倒使她感觉到了更大的压力。她明白,假若自己没把这个法治频道办活办火,那么,还会有人幸灾乐祸,说三道四,甚至还会向市委写匿名信要求撤消她的职务。她虽然不清楚到底是谁在本后和她过不去,可她明白,自己当初竞争上了这个频道总监,本身就使那么一些人眼红妒忌。那些人没有看到频道总监的繁重责任和和创业的艰辛,只是盯着这个副县级了。所以,她一开始就暗下了决心,只可干好,不可马虎。心里有种逼上梁山、背水一战的悲壮滋味。所以,她对法治频道的所有节目,都亲自参与策划、组织,重要的节目内容,她还亲自到现场指导采访和录制,对稿子亲自把关修改,对镜头画面也是仔细审看;对播出的电视剧也是亲自确定剧名、安排播出时段;对大的广告和赞助,她亲自和客户见面谈判。而每周五下午的例会,她必然全面总结一下当周的工作情况,细致布置下周的任务。对于发现的问题,她毫不客气地提出来,要求必须改正。她推行了绩效考核制度,通过收视率、内部评比、广告量这三个主要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奖惩各节目人员。应该说,法治频道在高速而良好地运转着,虽然才起步几个月,但是展示出了比综合频道更有生命力、更有竞争力的旺盛势头。
第180节:电视台长(180)
而所办节目对社会的干预力、影响力也逐步明显起来。开办的那几档节目中,《大案追踪》、《百姓维权》、《用法说话》很快吸引了观众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注目,收视率直线上升,附着在这几档节目里的广告量和价格也是越抬越高。特别是《百姓维权》、《用法说话》这两档节目,由于报道了一些观众投诉和反映的问题,对一些个人和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暴光,于是,一般观众青睐,被批评单位恼恨,有点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味道了。
当然,被批评暴光的单位,级别都不大。张镇一开始就强调,禁止批评有权势的单位和大的企业。但是,那些被暴光的小单位和个人,毕竟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开始时,张镇还硬着头皮顶着来自大小官员的说情,可后来,出面说情的领导越来越大,领导的口气里也表现出了不高兴的指责。市委宣传部王部长起初是支持舆论监督的,后来受不了压力了,就找到张镇,要求张镇严格控制批评报道。张镇回来,又把张立叫到自己办公室,要她抓紧起草几条关于舆论监督的原则和办法。张镇说,舆论监督,我们继续坚持搞下去,可也不可盲目蛮干,为了我们长期搞下去,我们需要搞个办法,叫市委批一下。这样我们就有了尚方宝剑。
张立回到自己办公室,把那几个节目的主任喊来,说了台长的意思。虽然几个人心里老大不痛快,可清楚胳膊扭不过大腿。最后商议出了几条原则:一是凡涉及政府职能单位,事先请示台里,台里不同意的,不去采访。二是镜头多瞄准县里的部门和乡镇。三是不触及外商和市里的几个大型工业和商业单位。四是慎重涉及土地房产开发、医药器材、下岗职工上访、民告官案件等敏感问题;五是尽量拉上有关职能部门去现场处理。张立把这五条原则报给了张镇,张镇看了满意,又报给了市委宣传部,王部长也表示赞同。随后几个节目的批评暴光份量大大减小了。可不想,没过几天,《用法说话》节目惹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事。事情是这样的:
第181节:电视台长(181)
《用法说话》节目主任韩念海,接待了来自江苏一家畜种生产中心的两名技术人员,他们举报说,平川区玉门路上有家畜种门市部经销假冒他们品牌的牛精液,他们还出示了有关证据材料。韩念海就给平川区工商分局公平交易局打电话通报了情况,希望联合前去那家门市部调查一下。工商的同志立马答应。很快,韩念海带着摄像员和举报人会同工商的同志赶到了那家门市部。那家畜种门市部很不起眼,只有一间临街的小破烂房,背后却是平川市畜牧局大楼。经过工商人员的依法检查,当场查获牛精液12万支。淡黄色的牛精液都是装在一根根牙签般粗的细长塑料管里。工商人员通过检查商标和包装以及防伪标识,确认这批牛精液假冒了江苏这家中心的牌子,属于假冒产品。
韩念海当场进行了采访,请江苏的技术员讲了真假产品的区别;请工商人员讲了这家门市部的违法事实和应该怎么处罚以及相关法规;还采访了门市部的经营者。
韩念海问他:你的产品哪里进的?有产品合格证吗?有经销授权书吗?那经营者先是坚决躲避镜头,然后又对韩念海发怒,说“管你们什么屁事!”见镜头对着他,急忙用手去挡镜头。
韩念海是老记者,做过新闻部副主任,对付这样的情况有经验,口气淡淡地说:你的事大了!销售假冒产品,经营额五万元以上是要判刑的!既然你不配合,我们只好报公安局了!到了公安局我们再采访你吧!
这下,那经营者老实了,面对镜头,支支吾吾,一一回答了韩念海的采访。这时,韩念海忽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家门市部的营业执照不是工商局发的,而是平川市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和平川市畜牧良种推广中心发的。
韩念海问工商局的同志:这两家单位也有权发执照吗?工商的同志说,作为技术推广,可以的。韩念海又问那经营者:为什么用他们发的执照?经营者好象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一般,口气也硬了起来,说:我的门市部是良种推广中心的实体!我挂考他们的!韩念海不动声色,问:那你给他们交挂靠费吗?那经营者说,当然交的!凡是挂靠他们的都得交!韩念海又问:他们帮助你什么吗?那经营者显得气壮,说,他们帮助我推广呢!韩念海和工商的同志眼神一会意,说,去畜牧局!于是,他们来到畜牧局大楼,向门卫问清楚良种推广中心的位置,直接上了二楼,朝门口写着良种中心的一间大屋子走去。韩念海叫摄像员开着机器跟拍他和工商人员。推开门,里面的几个工作人员正神色慌张地收拾着东西要离开的样子。韩念海问谁是主任?那几个人说主任出差了,他们有事情也要走了。说着,那几个人慌忙走了。
第182节:电视台长(182)
显然,这个良种推广中心和那家小门市部有着说不清楚的牵扯。显然刚才查处那家小门市部时,这里的人也知道了。韩念海就叫摄象员追拍那几个匆忙逃走的人。这时,两名干部走过来,说是副局长和局办公室主任,请大家去会议室休息一下。韩念海就把话筒伸给了那个副局长,问:可以介绍一下良种推广中心的职能吗?那副局长慌忙扭过身,说,我不分管这事,别采访我!韩念海又问:可以见见分管的局长吗?那副局长说,出差了!韩念海和工商的同志就离开了畜牧局。
回到台里,韩念海赶紧写了稿子,下午编辑出了片子。片子报道了查处过程和相关采访,还报道了进良种推广中心的情景,没有出现那副局长的镜头,解说词是:“当记者要采访良种推广中心的人员时,这里的人员推说主任出差,慌忙走脱。到底这个良种推广中心和那家门市部有无瓜葛,记者不得而知。”张立审查节目时,认为,因为没有采访上那个良种推广中心,无法证明良种推广中心有责任,贸然捅出去不好,就要求删除有关良种推广中心的内容,只报道查处门市部情况。
片子当天晚上播出了,第二天上午一上班,《用法说话》节目部接连接到十几个农民打来的电话,说他们都是买的那家门市部的牛精液,小牛发育很不好,强烈要求《用法说话》的记者采访他们。韩念海是个做事干脆麻利的人,一听这情况,立即和工商的同志取得联系,安排两组记者跟随工商的同志分头去农民家采访。下午记者回来了,韩念海看完镜头,决定再连续报道一次。张立感觉这样单纯报道现象缺乏说服力,叫韩念海再找一下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