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广州教父片头曲 > 第32部分(第1页)

第32部分(第1页)

姜雄应声“是”,刚走开,原来的三几个记者便围拢过来,开始采访金城。

过了一会,莫七也回来了:“城哥,在太平门买了竹杆、胶布,立即送过来。”

金城又道声:“好!你带领手下职工清理好场地,准备搭棚。”

莫七应声“遵命。”便指挥手下去做。

金城看看一切就绪,便与几名记者聊起来,一聊就聊了近一个小时,然后把姜雄、万良、莫七叫过来,拉到身边,对几名记者道:“这几位都是本公司的董事,来,照张相。

不必管那什么‘衰运’不‘衰运’,照拍照登就是。“

各位可能对金城说这句话大感惊奇:照相跟运气有什么关系?是不是我这个写小说的人在胡说?不然,这确实是当年广州市民的“照相习俗”。它多少反映了历史进入民国后民智的开发,尽管在今天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谈”。

广州城中最早出现的照相馆之一,是张老秋的宜昌照相馆,时间是在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直到民国初年,广州城中的照相馆的照相法说起来真叫今天的人觉得可笑,它是以摄影棚顶的明瓦(玻璃瓦)来采集自然光的,曝光需要两三分钟,因此拍照时就要用铁叉来叉住顾客的后颈,以防头部晃动导致照片模糊,这一来就吓得想照相的人都望而却步。到后来,竟有人说照相会把人的灵魂摄进机器里。

当年迷信盛行,这一说法即可令照相馆生意衰落,后来照相馆老板终于想出反击妙计,进行了如下反宣传:拍摄相片摄去的是“衰运”!这个说法于是吸引了一些失意者和穷苦大众——谁不想把“衰运”从自己身上赶走!后来竟形成了在重阳节拍“转运相”的风气。据说在1920年的重阳节前后,仅十八甫的黎镛照相馆就拍了一千张照片,还有不少妇女抱着孩子来照,期望照相机把孩子身上的“病魔”摄走,让孩子岁岁平安。

不过,这“摄衰运”之说一盛行,就弄得真正要拍照片的人拍照时要拍两次:第一次摄走“衰运”的照片不要,第二次的照片才取走。摄影师便采取如下对策:第一次拍时不放底片,只是煞有介事地按快门,第二次才正式照相。这种风气一直到四十年代初才完全消除。当然,那是后话了。

金城是个精明的人,他才不相信摄影机会摄走自己的灵魂,因此他说“照拍照登就是”。

记者们自然也图个省事,于是“嚓嚓嚓”,就拍了几张。

这几张照片就在当晚的好几份晚报上登出来了。采访文章的标题大同小异,诸如“第八甫大火广龙公司赈灾”、“第八甫灾民哀痛金善士慷慨解囊”、“广龙航运公司赈济灾民”之类。文章内容全是讲述第八甫大火后灾民的惨况,然后描写广龙航运公司如何出资出力,赈济灾民,尤其赞扬金城董事长如何慷慨解囊,救灾民于水火等等,当然也不忘称赞姜董事、莫董事、万董事如何办事得力,赈济有方。

金城读着这些晚报,回想起灾民的惨状,心中不免百感交集,一下子便勾起了伤心往事,不觉仰天长叹一声。

第二十章 往事不堪回首

清光绪二十八年,西北大旱,田野龟裂,农家几乎颗粒无收,被迫四出逃荒。金城一家居住在兰州白塔山的北麓,向地主耕种几亩薄田,地主眼看这家人已无法缴交田租赋税,便把金城的父亲金英耀叫到家里“商量”,要他妻子马笑梅去他家当佣工以抵田租。“否则,”地主说得很轻松,“就只有由官府公堂了断。”然后笑了笑,“或者,由我兄长来跟你了断。”

金英耀低着头,轻声道:“好吧,让我考虑两天。”然后离开地主的家。

金英耀明白,这当“佣工”是什么意思。这地主是当地一霸,其兄长则是附近一股土匪的匪首。进了他家门的女子,只要是稍有姿色的,没有不遭到这两兄弟的凌辱。如果跟他硬顶,那就不管是“官府了断”还是由那匪首“了断”,都绝不会有好结果——清末时土豪劣绅称霸地方,绿林土匪为所欲为。大西北地处边陲,更是山高皇帝远。官府鱼肉百性,清末政治的腐败程度,可谓令人发指。

金英耀回到家里,全家人吃了几粒咸菜喝了两碗粥。仲秋的兰州天黑得早,荒山野岭的根本无处可去,于是跟往常一样,早早就寝。

两夫妇低声商量了半夜,最后决定:合家出逃。

金城当年十岁,听到父母说要马上逃荒,立即从床上跳起来,跑到邻家去敲老玉匠马老三的门。

马老三膝下只有一个孙女马虹欣,小名欣欣,才七岁。

马老三一听到消息,立即来到金家,对金英耀道:“英耀兄弟,要走,咱们两家一道。”

金马两家关系历来很好,尽管马老三比金英耀大二十多岁,但两人一直是以兄弟相称,也确实亲如兄弟。金英耀一听,道:“我原以来三哥有门好手艺,不愿走。”

“如今兵荒马乱,手艺再好也没有用。而且,你们一走,我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剩下欣欣我就无人可托了。走吧,看看中原那边会不会好点。”

几乎是家徒四壁的穷人家向外逃荒,收拾行装根本花不了多少功夫。半小时后,金家夫妇带着大女儿金兰、小儿子金城,马老三带上孙女欣欣,两家人背上一床被席和仅余的几件衣物,趁夜色离开了已是摇摇欲坠的小泥屋,沿着窄小逶迤的山路向山上走。将近山顶,金城仰头望,一轮残月挂在西天,繁星点点,整个夜空一丝云也没有。回头望,已居住多年的泥屋已看不清了,远眺四周,是一片望不到边的荒凉山野——大西北的荒山绵延不断,凝重悲苍。金城心中猛然涌上一股悲酸,他似乎有了一种预感:永别了,我的家乡!

这一天,是1902年9月6日,农历壬寅年八月初五。

两家人翻过白塔山(在今天,这里是兰州市有名的白塔山公园,山顶有座始建于元代,重建于明景泰年间,扩建于康熙五十四年的白塔,是兰州著名的古迹),来到黄河边时,东方地平线刚刚出现第一丝曙色。

今天兰州白塔山下有座黄河大铁桥,那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建成的(1954年整修加固,桥上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也就是今天的样子),金城他们逃出来时,那里是一座以二十四只大船贯连,浮于黄河上的浮桥,史称镇远桥,又称天下第一桥。别看这只是一座浮桥,却是控扼甘肃河西走廊及新疆、宁夏、青海等地交通的要津。

兰州城在黄河南岸,桥南头有清兵把守。金英耀夫妇担心天亮后地主会带人追来,便急匆匆走过浮桥,想趁守桥清兵还在打瞌睡时混进城去。

刚走过了南桥头几步,一个守桥清兵在朦胧中看到了他们,直追上来,一把抓住马老三:“辰时未到,你们就想混进城里,不顾王法了!”

金英耀、马老三立即打拱作揖:“长官,咱们是逃荒的灾民,几天没吃了,只是想早点进城讨点吃的。”

“不行!要么跟咱回去,要么……”清兵凶神恶煞,眼睛却是看着两家人的包袱,“打开来看看!”

这时,其余三个守桥的清兵已围了上来,手中各拿着长枪。

带头的清兵把包袱里的东西细细地翻了个遍,没有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马老三平日用来喝酒的一只酒泉夜光杯。这只玉杯已陪伴了他十多年。

清兵头头拿起杯子,向着东方刚现的朝霞照了照,再向三名手下打个眼色,三个清兵立即把枪一平端,指着金、马两家人,喝道:“走!滚蛋!”

马老三怒吼一声:“你把杯还我!”就要扑过去抢夺杯干,金英耀一把将他揽住:“三哥,不要乱来!”又对马笑梅叫:“快抱欣欣走!”马笑梅抱起欣欣就往前面跑;金兰、金城挽起包袱,背起被席在后面追。马老三被三支枪指着,被金英耀抱着,央求着,又见马笑梅已抱着孙女走远了,这才放弃了冲过去抢夺杯子的念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