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算自打流放过来,也十多年了。三十多岁被流放至此地,从无到有全凭一家人辛苦劳作。当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侯府一家,用十多年的时光,媳妇熬成婆,终于成了这吴县有名的富庶之家。十多年的苦心经营,一夕之间划成一沓废纸。
本来就没钱了,安韶华却又瞎了。
便是个瞎子,养养也能活。只是近些日子受了风,又烧了起来。家中本就贫寒,仅有的一处宅子都拿去贿赂了征兵的人,才能让宁玉免了上战场的差事。城中又缺医少药,安韶华只能自己拟方子。可是萱娘拿着药方奔走了好些天,还是凑不齐,只能改方子。一来二去这病竟然一天重似一天了。
即便是看不到,心里也清明。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了,眼看冬天来了,可是城外流民围着,据说木柴都进不了城,更别提木炭了。当时他就跟萱娘说,这冬天怕是不好过,要是能囤些炭火,大约还能过得了冬。
初冬的时候,眼看着天气一天冷过一天,家里没米没粮,能当的都当了。安韶华的身子却一天不如一天,他心里明白,自己时日不多。
也许是上天有好生之德,一场大雪之后,萱娘竟然有钱了。她说她在县衙附近遇到了顾銛,安韶华是不信的。顾銛是什么人,陛下亲封的“神武大将军”。怎么会出现在这穷乡僻壤?吴县又不打仗。
不过对于萱娘的谎言,他也无意拆穿。
不管钱是怎么来的,有钱,才能活下去。
就算自己要死了,也得让宁玉活下去。
世人总说为母则强,都说母亲为了孩子如何忍辱负重,其实父亲也一样的。安韶华女人很多,孩子却不多,如今身边只得一个宁玉,自然是想尽全力保全这个庶子的。
话说回来,安韶华这一辈子,在女人这方面还真是当得起“有福”二字的。在京里的时候,兄弟间数他院子里最热闹,妻妾一大帮。
燕瘦环肥,柳绿花红。
这满院子女人,月娥最得他爱重。表哥表妹,。安韶华以灼华公子之名,探花之尊,半妻之礼,亲自迎回来的侧夫人。成亲之后,更是一味偏宠。使得自己院子里的下人渐渐都把“侧”字去了,直接叫“阮夫人”。
其余的女人,大部分是小门小户出身,送个女儿,换个前程,大家心照不宣,这叫默契。剩下的还有一些奴籍、贱籍的,说白了就还是下人。有同僚送的,也有看着可怜赎回来的。
安韶华自问对她们没多少恩情,平日里虽也好吃好喝供养着,却也很少去见她们。以至于这些女人都没个子女傍身,也是寂寞。
只是没想到,按理说树倒了猢狲就该散了,可是这千里流放,竟有七八个愿意跟着自己走的。
到了吴县,没几年赶上大赦。
京里有人给活动了一下,愣是给弄了个“商贾”的身份出来。虽说士农工商,商人是末流,但总好过籍没。一年多以后,安韶华盘了个铺子,又纳了个新人——萱娘。
这萱娘是这铺子里李老师傅的独生女,李老师傅原记着祖训,这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婿。多年前收过一个徒弟,是个据说极为机灵的小乞丐。当时就办了过继,还摆了酒席,当真是当儿子养大的,谁知那白眼儿狼手艺学成竟然偷跑了。
老爷子一气之下,把手艺全传给了萱娘,萱娘也学得快,没几年竟出师了。安韶华从原东家手里盘下铺子,是连同存货和身契的。李老师傅看新东家年不过而立,却一表人才,心里就多了个心思。
萱娘吴县长大,虽没有月娥那样的雾鬓云鬟,仪态万方;也不像怜官儿那样楚楚可人,我见尤怜。却自有一分不谙世事的天真烂漫。想当年,安韶华也是新鲜过一阵子的。
第二年萱娘生了宁玉,月娥生了瑾璇。
那几年的安家真是顺利,铺子生意不错,发不了大财,但一家老小的温饱不成问题。母亲的身体渐渐有了起色,二哥分家之后反而跟安韶华亲厚了许多。
顾銛在一家武馆当师傅,每个月能得半吊钱。间或还在镖局当镖师,风餐露宿地出去跟一趟镖能得半吊钱,年底额外还能得一吊钱。
景和小小年纪,因为读过书认得字,去一家布庄当个记账先生的学童,十三那年就出徒了。母亲常说,等日后铺面开大了,都不用请外面的账房。
家里添丁进口,嫡子小小年纪经得起大起大落,还能踏实做事。安韶华心里也很欣慰。安家此时是落魄了,但有这样的孩子,迟早还能起来。那年过年母亲格外高兴。
安韶华还记得,那年大年初一,二哥带着几位庶弟庶妹来给母亲磕头,母亲乐得直哭,说了好多话,什么“当年在侯府,我自以为没有亏待你们兄弟,可如今看来,我还是做的不够好。幸得你们都是好孩子,不跟我这个老婆子计较。”惹得一大家子大过年的抱头痛哭。
现在想来,莫不是母亲预见了什么?
一阵冷风吹来,安韶华摸索着裹紧了身上御寒的东西。恍然间似乎看到了亮光,这让他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他似乎能看到东西了!这一激动,喉咙里发出几声嗷嗷怪叫,又引得一阵猛咳。
隐约听到周遭有些乱糟糟的声音,似乎有人把自己的身子掰直了放平。那些声音忽近忽远,听不真切。身上的感觉也不似以往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