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朝圣者简谱 > 第三部 18(第1页)

第三部 18(第1页)

既然调查结束,那布洛迪·威尔森就没有必要留在博德鲁姆了。

慢慢来,事情还没结束呢—次日上午9点整,我来到博德鲁姆的警察总局时这么告诉自己。

写那封信的警察,就是建议我在这个时间过去跟她碰面。

“你应该可以搭下午离开博德鲁姆的班机,毫无困难,”她在信中写着,“我会跟你简报案情发展,应该不会花超过二十分钟。”

进了警察局,柜台找来一个年轻警察帮我带路,他不可能超过十六岁,一身制服烫得笔挺,脚上的靴子擦得亮晶晶。除了海军陆战队的仪队之外,我从没见过谁的靴子这么亮。他带着我往建筑后方走,上了一层阶梯,楼上是密密麻麻的刑警办公室。在一道走廊的尽头,我们进入一个房间,里头有两张办公桌,还可以看到邻接房子的庭院。那栋以石灰水粉刷过的房子快倒塌了,墙上的灰泥剥落,屋顶散布着破瓷砖,但无所谓。光靠庭院里的两棵老缅栀树,整个看起来还是很美。

只有一张办公桌有人用。那是一名年轻女子,一头蓬乱的深色头发,显然是个秘书,她一边耳朵凑在电话听筒上,一边在计算机上打字,那台计算机旧得大概是内置了黑白电子游戏的古董。

那名秘书身上的一切都很过火—她的手势、她紧身衬衫里绷得很紧的乳房、她化的妆、她穿着铅笔裙的臀部。让人怀疑她的情绪也会很夸张。我等着她讲完电话,忽然想到,在很多方面,她象征了现代土耳其的种种矛盾—她很年轻,置身于一个执着于过往的文化中;她是个不怕羞的女性,却身在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她漠视宗教、一身西方打扮,但这个国家的目光却老是转向东方的伊斯兰。

而且,当然,对于这个非常保守的国家而言,还有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矛盾:毒品。在全世界最有利可图的运毒路线上,土耳其已经成为最关键的枢纽。这条现代丝路把鸦片(半精炼的海洛因)和高质量的大麻脂,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运到西欧,跨过国界到黎巴嫩,或是穿越高加索山脉到俄罗斯。如果毒品只是另一种现代商品(就像石油,经由跨国输油管运送),那么土耳其就是全世界最大的交流道。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克里斯托·尼可莱德—我曾下令在圣托里尼处决掉的那个希腊大毒枭。在追踪他的过程中,我曾经从美国缉毒局那边得知帕特罗·尼可莱德和其他六个主要贩毒集团,都跟土耳其有很紧密的关系,尤其是土耳其的这个区域。而且,尽管某些优秀的土耳其官员勇敢查缉,但这个国家贪腐太严重了,利润又实在太惊人了。

眼看那个秘书一时之间没有挂掉电话的迹象,我就拉了把椅子坐下,开始思索着帕特罗和他的阿尔巴尼亚打手。当初我一平安回到美国,就逐渐淡忘掉这个人,但我必须承认,很讽刺的是,在眼前这个巨大危机的压力下,我又被拖回了这个他极其熟悉的地区。我很好奇他人在哪里—希望还关在他位于帖撒罗尼迦那十二英尺高围墙内的大宅里,照料他的薰衣草,哀悼他失去的儿子。

我没往下多想,事后回顾真是大错特错,但此时那个女人终于挂掉电话,朝我露出她那个有点过火的微笑,又拉直她的衬衫,以防万一我之前没注意到她最自豪的两个资产,然后问我是不是布洛迪·威尔森。

我点点头,她跟我说她的上司会迟到十五分钟。“她每天早上都带小家伙去附近的公园玩。她的车子才刚发动,就又熄火了。是意大利的—我指的是那辆汽车—所以根本就是一块废物。”

从这句话,我推断她的男朋友一定是意大利人。另外她大部分的英文似乎是从美国流行歌、暑假档票房大片、在网络上聊天时断续学到的。

“‘小家伙’?”我问。

“她儿子。”

“她先生也是警察吗?这一行常常是这样。”我其实不在乎,只是找话聊—你知道,故作轻松。

“不是,她离婚了。”

“她儿子几岁?”

“小家伙六岁了。”她显然很喜欢讲“小家伙”;我想这个字眼让她觉得自己跟其他美国访客一样时髦。

“那真辛苦啊,当个单亲妈妈,要带个六岁的儿子。”

她耸耸肩—我怀疑她可能没这么想过。然后忽然间,灾难就冒出来要跟我握手了。“你有小孩吧,威尔森先生?”

“不,没有小家伙。”我说,心不在焉且不经意地说了实话—至少是有关我的实话,但正好跟我的掩护身份相反。我立刻发现自己讲错了,想着要把话收回,但又放弃了这个愚蠢的想法。无论如何,我还是设法保持一副酷样。

“现在没跟我住了,”我微笑着继续说,“我离婚了,所以我知道一个女人带小孩有多辛苦—我前妻老是提醒我。”

她笑了,没注意到任何异常。救得好,我心想,但我的手心已经开始冒汗,而且在心里头扇了自己脑袋一记,告诉自己醒醒吧。“那是你上司吗?”我问,想改变话题,指着另一张办公桌上的照片。

照片里是一个微笑的女人,穿戴着头巾和连身工作服,爬在一把梯子上,正在帮一栋小房子的侧墙刷石灰水。那一定是在博德鲁姆的旧港口附近—隔壁一栋很大的建筑物上有英文和土耳其文“古尔父子造船厂”的字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