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战将酒业 > 第33部分(第2页)

第33部分(第2页)

“王疯子不怕死,又有本事,谁不喜欢呢?!”

(3)陈赓不信谢富治,信王近山

被刘伯承看来“洒脱”起来“没分寸”的陈赓也和“刘师长”一样,对王疯子是又爱又疼的,他对王近山的喜爱,更有另外一番的感情。

1945年8月,王近山“坐飞机”抵达太行山时,阎锡山为了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以偷袭手段,突然进占共产党地区5个县城。王近山随即参加著名的上党战役,以太岳纵队副司令员的身份担任陈赓的助手。在围歼敌增援部队的老爷岭和关上地区时,王近山在前沿指挥所里,发现敌军炮兵突然盲目射击,敌军阵地上有人扛起弹药箱在运动,立即向陈赓建议:

“敌人要逃跑,马上派20团迂回到土落村一带,断敌退路。”

此时,太岳纵队政委谢富治听到敌人的炮声,说:“敌人没有逃跑的迹象。”

陈赓哈哈大笑说:“这回我又要听王疯子的咯!命令20团立即出发,跑步抢占土落村,不许放过一个敌兵。”

果然20团先敌赶到土落村,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太岳纵队和兄弟部队一起,击毙敌第7集团军副司令彭毓斌,其所率援军23万人除2000余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歼灭。最后,太岳纵队挥师截击从长治城内逃出的敌19军,把军长史泽波都活捉起来。事后,陈赓说:

“这次信了老谢的,就捉不到史泽波了。”

有人问他:“你怎么不信谢政委的,听王近山的?”

陈赓哈哈大笑,神神秘秘地说了“哥们”两字,就没有下文了。

(4)向3位“老领导”分学三样本事

王近山是刘伯承、徐向前、陈赓倚重的战将。

刘伯承称赞王近山是“一员难得的智勇双全的猛将”。徐向前评价他:“打仗勇敢顽强,指挥果断,机动灵活;有压倒敌人的气概,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条件多么艰苦,从不叫苦;敢打硬仗、恶仗,有时伤亡很大,也能顽强支撑局面,坚决完成任务。”陈赓则称赞王近山:“骁勇善战,战功卓著。”

王近山则说:

“我勇敢是向徐总指挥学的,指挥打巧仗是向刘师长学的,果断是向陈旅长学的。”

(5)能领会“大哥”的心神

有人这样说:

“在红四方面军中很有几员什么样的‘糙活’都敢揽,一打仗就喊‘烧铺草’的狠将。排‘小座次’有王近山、刘昌毅、胡奇才、查玉升等。可王近山和他这几个悍不怕死的‘把兄弟’还不全然一样,他脑子活,有定力,很懂得盘算手下兵马的存亡,这一优点又略盖过他红四方面军同门的‘智将’皮定均、聂凤智和周志坚。除此之外,他还有第三样好处,关键时刻他能领会‘大哥’的心神,来气魄。”

此话虽有些调侃的味道,但细观王近山的性格和他指挥的诸仗,确实没错儿。对于最后一点,有人可能反对,但的确如此,有二例子为证:

一是1933年10月反“六路围攻”中的守西面山一战,28团1、2营全部随政委冲出,而他偏偏带着3营纹丝不动,可谓是深刻领会徐总指挥“坚守莫出击”的“心意”。就此,有人说:“他甚至比军政委周纯全都强得多。”

一是1946年大胡杨一仗,刘伯承欲打整3师,几个纵队司令员慑于困难,“对主帅的问话,一时竟然无人应答”,他一个蹦出来,“大不了打折了我当连长,老杜当指导员”,主动承担最艰巨的任务。这也可谓是关键时刻最能领会“上级心意”的典范之举。

而王近山这领会上级心意,并不是拍马溜须,全是去担当吃苦打仗的重活儿,因此这又不得不叫人叹服,故有人说:

“王疯子撒疯,不仅领导欢喜,就是同行同级也不得不敬佩!”

16虎将带兵

王近山一生戎马生涯,是一员杰出而有个性的战将,他在我军杰出的几个将帅手下为主将,手下也涌现出许多优秀将领和强兵,他带兵有许多的趣闻在军中传扬。

(1)

1942年,王近山任129师386旅旅长兼太岳军区2分区司令员。这是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敌人进行残酷“扫荡”,边区又遇到多年未见的大旱,生活很苦。上级发出了“增加生产,改善生活,准备反攻”的号召,生产任务规定得十分具体,要求每人上交30斤晒干了的野菜,储备虞荒。于是部队上下—有空就到处挖野菜,完成自己的任务。

生产任务下达后,旅长王近山也和战士们一起去挖野菜。

警卫班长拦住他,说:“首长工作忙,就不要去了,我们警卫连每个人多挖一点,就把你的带上了,也是一样完成任务。”

“不对,我是王近山,你是你,这不一样!”

他和战士们一起去挖野菜了。以后天天如常。结果,一天一位团长来找他汇报工作,在旅部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人,一打听才知道司令员挖野菜去了,又找了老半天,才在野地里找到司令员,生气地说:

“战士们给你带点就行了,这点小事,你怎么自己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