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解码西游记讲的是什么 > 第17部分(第1页)

第17部分(第1页)

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

悟空的话很有意思:妖精可以变成菩萨,菩萨可以变成妖精,当菩萨变成妖精时,她到底是妖精还是菩萨?如果妖精代表恶,菩萨代表善,那么妖精菩萨是不是意味着好坏、善恶集于一身?既然高手都可以变化如意,改变自己的形象,那妖精与菩萨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如何透过妖精与菩萨的假象看到其真实的形象?

观音对此提供了一个简单明了的回答:判断菩萨和妖精的唯一标准,在于看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它取决于心中的一念,即心中存的是善念还是恶念。如果心存善念,无论表面看起来是菩萨还是妖精,都是菩萨①。观音进一步说,其实就连妖精和菩萨本来也都是没有的。有了念想,才有了妖精、菩萨的区别。心念是可变的,因此,是妖精还是菩萨就不是固定的。心正魔可为神,心不正神就成了魔。观音这话,说得多高、多透啊。

①观音这话,似乎也是对“以貌取人”和形象包装的反对。

听了观音的话,行者“心下顿悟”。他悟出了什么,大可琢磨。难道悟空听了观音的话,就真的像佛门公案中说的那样,见心明性,心地空明、瞬间成佛了不成。从悟空此后的表现看,他还真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因为此后他很快又偷吃人参果,打倒了人参果树,还回到花果山杀了一千多猎户。

我的感觉是,孙悟空总体来说比较实际,他至少悟到了一点,那就是,我以前虽然犯了诳上之罪,做了大逆不道之事,被判处过有期徒刑,但佛家是不太在意这些的,只要你改过自新,就可以既往不咎。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与我们现在的法律观念是不同的。因此,我今日是妖精,明日依然可以成菩萨,对过去的行为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由于观音强调心中的“一念”,因此以后要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要重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改造成功了,就是菩萨,改造不成功,还是妖精。

正因为妖精菩萨的分别,只在一念之间,所以,观音菩萨可以把八戒、沙僧收在取经人的队伍中。

你看收沙僧时的光景。沙僧一开始跟木叉打得不亦乐乎,后来知道木叉是观音菩萨的弟子,马上放下兵器,见观音纳头下拜,告道:“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此时,沙僧做的是妖邪之事,在流沙河吃人无数,还吃了九个取经人。不过他的内心中,却以做妖为耻,流露出做妖怪的痛苦。一听说菩萨要收留他,立即表示“我愿皈正果”。反过来说,也正是沙僧心有此“念”,菩萨才给他指了一条明路。送走菩萨后,沙僧也在流沙河“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八戒的情况与此类似,不过,他比沙僧更狠一些,是主动撞上来,“不分好歹,望菩萨举钉钯就筑”。后来见到菩萨的莲花,心中惊悚,知道来的是观音后,撇了钉钯,纳头下礼道:“老兄,菩萨在哪里?累烦你引见一引见。”木叉说菩萨不就在那吗。于是八戒朝上磕头,厉声高叫道:“菩萨,恕罪,恕罪!”不过,八戒的皈依稍微困难一些,当观音说他不应伤生造孽时,八戒说,“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说得很凶,其实八戒的意思不过是,如果我不吃人,难道去喝西北风,那不就饿死了。观音说,可以吃的东西很多啊。八戒听了这话,似梦###,是啊,有很多方法可以填饱肚子,何必为了填饱肚子而把命送了呢。但又觉得,即使我改正,又有什么用?反正也不会有什么出路。于是观音为他指点一条出路,说“我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往西天走一遭来,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意思只有一条,跟着唐僧走,大有好处。八戒听了这个情况,连忙说,“愿随,愿随!”

妖精菩萨,总是一念(2)

从八戒、沙僧皈依前的情况看,他们并不特别高尚,但从内心讲,也不愿为妖,吃人只是为了度日,并不以吃人、为非作歹为乐。这与取经路上很多妖怪的情况不同。这里核心的问题,不在于外界环境的好坏,而在于你内心的想法,在于你内心的意向。也就是说,如果条件许可,你是否想往“善”的方向发展。八戒、沙僧都自称不是妖邪,就是其意向的一种表达。相似的话,唐僧在出发之前也说过,他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也可以解释很多从天界下来的妖魔,他们此时为妖,是因为有了魔心,被心魔所主宰了。

◆二心的争斗

孙悟空能经过西天的路途而成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心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五十八回,当真假美猴王打上灵山之时,佛祖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假悟空一方面是六耳猕猴,是另一个独立的存在;另一方面,他作为悟空心魔的寓意也很强。在这个意义上,假悟空所做的正是真悟空潜意识中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假悟空是怎么想的呢,你看他对沙僧说的:“我打唐僧,抢行李,不因我不上西方,亦不因我爱居此地。我今熟读了牒文,我自己上西方拜佛求经,送上东土,我独成功,教那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也。”这个想法多么合理,我又不是要做妖,又不是冒充他去干坏事。我只是想自己到西方拜佛祖,把经书取回来送往东土,让南赡部洲人立我为祖,万代传名。取经的任务我自己去完成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做法只有一个困难,正如沙僧对假悟空所说的,“自来没个孙行者取经之说”,“兄若不得唐僧去,那个佛祖肯传经与你!却不是空劳一场神思也?”沙僧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你这猴头怎么不明白呢?取经行动是如来为了让弟子金蝉子成正果而专门设计的,你自己去西天,如来能把经传给你吗?

有这二心的争斗,是因为孙悟空到此时有一点还不明白。对于要去西天、取经回东土、路上斩妖除魔这几件事,他都能理解,唯一让他无法理解的是,去西天就罢了,为何非得要保唐僧去。这个道理,不管他想得通、想不通,都是必须接受的。

另外有个佐证,可以说明六耳猕猴其实是悟空的潜意识。在三星洞,当悟空打破盘中哑谜,深夜求菩提祖师传长生不老之术时说,“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已经说了此间没有六耳(即没有第三人),而这个变做孙悟空的偏偏是“六耳猕猴”,显然有前后照应之意。真是“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神与魔的冲突,既是两种力量之间的冲突,也是人自身两种不同欲望和意向之间的冲突。那假悟空不过是真悟空的心魔罢了。正因为如此,所以观音菩萨暗念紧箍咒时,真假悟空一齐喊疼,这疼并不是装出来的。

真悟空打死假悟空,也就是打消了自己身上与假悟空相似的念头。他的心念又迈过了一个重要关口。这时,如来认为悟空已经基本通过考核。在悟空打死六耳猕猴后,如来鼓励他说,你快回去保唐僧,“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第五十八回)换句说法,就是到了西天你也可以转正成为天庭的高官。对这个人事安排,如来一言可决,向来是说话算数的,听了这话,孙悟空算是吃了一颗定心丸。

自觉维护等级体制(1)

孙悟空的变化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体制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很具体地体现在他对如来、唐僧、玉帝等人态度的变化上。

◆歌功颂德一首诗

悟空对玉帝态度的变化,在青牛精一役中有清楚的体现。这一回,悟空见到玉帝,所使用的语言与第一次见玉帝时大不相同,基本上中规中矩。他说:“疑是上天凶星思凡下界,为此老孙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降旨查勘凶星,发兵收剿妖魔,老孙不胜战栗屏营之至!”什么“特来启奏”、“伏乞天尊垂慈洞鉴”、“不胜战栗屏营之至”,这些话从他嘴里也都很流畅地说出来了。连葛仙翁都在一旁笑他“前倨后恭”,跟以前有了很大分别。

玉帝派人在天界检查了各路神仙的上班情况,发现“满天星斗,并无思凡下界”,大家的上班态度都很端正。面对这一结果,悟空对与他一同检查值班情况的可韩丈人真君说:“既是如此,我老孙也不消上那灵霄宝殿,打搅玉皇大帝,深为不便。你自回旨去罢,我只在此等你回话便了。”他觉得玉帝的工作很繁忙,“打搅玉皇大帝,深为不便”,其实是知道尊卑有别,知道维护领导的权威了吧。(第五十一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