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心美一切皆美什么意思 > 丛林的迷思(第1页)

丛林的迷思(第1页)

一枝草,

一点露,

一个人,

一片天。

我很喜欢佛教里把“道场”称为“丛林”,听说这丛林的称呼是来自《大智度论》,意思是和合的僧众居住在一起,好像树木聚集的丛林,那样天然、无为,其中自有规矩法度,草木不会胡乱生长。

唐宋时代,丛林极一时之盛,有的多达数千人聚集,各司其职,在空闲的时候则自在林边泽下,思维、参究、悟道,百丈禅师为了管理丛林,创制了《百丈丛林清规》,这可以说中国在管理学上的巨著,可惜后来失传了,只留下法度,而佚失了著作。

《百丈丛林清规》最主要的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说生活在丛林的人不可不参与作务,每个人都要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

百丈怀海禅师不只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说他到了九十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去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是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请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再把锄头还给他,传说百丈活到九十六岁,工作到临终前的最后一天。

百丈禅师为什么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不规定“一日不坐,一日不食”或“一日不思,一日不食”呢?除了是要让人人奉献心力之外,是在表达唯有在实践中所得到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体验;真正的智者不是从空想来的。那在丛林中参天的巨树,哪一棵不是历经风雨而长成的呢?

从前在乡下,我的父亲经营林场,我每次走入林场都会莫名的感动,看到茂林中的树木,自己形成生长的间距,而不失其法度,互相也无碍于对方的生长,让我们知道大自然的本身就有规矩与方圆。想到台湾话说:“一枝草,一点露;一个人,一片天。”其中有深意在焉。

人如果是一棵树,我们至少应该有所期待,期待每个人终有成为栋梁的一天。

人如果是一棵树,我们至少应该有所立志,志愿每个人都能向天拔高。

人如果是一棵树,我们至少应该有所容忍,容忍别人也有生长的空间。

树与树间要互相挡风雨,人与人之间要相濡以沫,因为孤树容易在风雨中摧折,也易被闪电击中;霸道自高的人则容易骄狂,失去真情的心。

我们穿的衣服是织工缝制的,我们吃的饭是农夫种的,我们住的房子是建筑工人盖的,就是我正在写的这一张纸,也不是轻易得来。这样一想,人生于天地之间,免不了与其他的人发生关系,因此,我们所做的,不管是采桑搓麻的小事或是经世立民的事业,都只是在尽一个人的本分,都像是一枝草上的一滴露水,实在没有什么可以骄人的。

这种如丛林一样的关系,中国的思想家早就说得很清楚了,像“善御者不忘其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为上者不忘其下。”(《韩诗外传》)“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左传》)“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张居正)

在我们的丛林里,只要有一棵树病了、倒了,一棵树燃烧了、长歪了,整个社会就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最好是在自己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在社会则有“人人安康,户户平安”的期许,才是自然的好事。

有一首流行歌说:“留一点自己给自己”,但居住于水泥丛林的我们,关系比古代丛林更密切得多,是不是也愿意“留一点自己给别人”,或“留一点别人给别人”呢?

我愿为草而有露,也愿草草皆有露;我愿为人而有天,也愿人人头顶一片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