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东京梦华录原著 > 卷之九(第1页)

卷之九(第1页)

十月一日

十月一日,宰臣已下受衣着锦袄,三日(今五日),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①及西京②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③也。

[注释]

①道者院:见本书卷之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注⑥。②西京:即洛阳。北宋皇陵在洛阳东,今巩义市附近。③暖炉会:北宋习俗,十月初一日开始生火取暖,这天要举行一个仪式,称为暖炉会。金盈之《醉翁谈录》卷四云:“旧俗十月朔开炉向火,乃沃酒及炙脔肉于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

[译文]

十月初一日,朝中宰相及其以下的官员要接受皇上赏赐的锦袄,初三日(今初五日),士大夫和普通百姓人家都要出城祭坟。宫中派出车马到道者院和洛阳东边的皇家陵寝祭拜阵亡将士。皇家宗室的车马,也同寒食节一样前往诸陵寝祭拜。有关部门开始发放冬季取暖的炉炭。民间大都要在这天置酒举办暖炉会。

天宁节

初十日天宁节①。前一月,教坊集诸妓阅乐。初八日,枢密院率修武郎以上,初十日,尚书省宰执率宣教郎以上,并诣相国寺,罢散祝圣斋筵,次赴尚书省都厅赐宴。

[注释]

①天宁节:北宋各位皇帝的生日都规定为节日,宋徽宗生日这天为天宁节。王明清《挥麈前录》卷一云:“本朝太祖二月十六日生为长春节;太宗十月七日生为乾明节,后改为寿宁节;真宗十二月二日生为承天节;仁宗四月十四日生为乾元节;英宗正月三日生为寿圣节;神宗四月十日生为同天节;哲宗十二月七日生避僖祖忌辰,以次日为兴龙节;徽宗十月十日生为天宁节;钦宗四月十三日生为乾龙节。”

[译文]

十月初十日为天宁节。节前的一个月,教坊司召集很多的艺伎进行演奏排练。初八日,枢密院率领修武郎及以上级别的官员,初十日,尚书省由宰相率领宣教郎以上的官员,都前往相国寺,待祝贺皇上天宁节的拜佛敬神斋筵结束后,官员都赶赴尚书省都堂的大厅中参加圣上的赐宴。

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十二日,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大起居(搢笏舞蹈)①。乐未作,集英殿山楼上教坊乐人效百禽鸣,内外肃然,止闻半空和鸣,若鸾凤翔集。百官以下谢坐讫,宰执、禁从、亲王、宗室、观察使已上,并大辽、高丽、夏国使副,坐于殿上。诸卿少百官,诸国中节使人,坐两廊。军校以下,排在山楼之后。皆以红面青②黑漆矮偏钉③。每分④列环饼、油饼、枣塔为看盘,次列果子。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又生葱韭蒜醋各一堞⑤,三五人共列浆水一桶,立杓数枚。教坊色长二人,在殿上栏干边,皆诨裹宽紫袍,金带义襕⑥,看盏斟御酒。看盏者举其袖,唱引曰“绥御酒”⑦,声绝,拂双袖于栏干而止。宰臣酒则曰“绥酒”,如前。教坊乐部列于山楼下彩棚中,皆裹长脚幞头,随逐部服紫、绯、绿三色宽衫,黄义襕,镀金凹面腰带,前列拍板,十串一行,次一色画面琵琶五十面。次列箜篌两座,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墨漆镂花金装画,下有台座,张二十五弦,一人跪而交手擘之。以次高架大鼓二面,彩画花地金龙,击鼓人背结宽袖,别套黄窄袖,垂结带,金裹鼓棒,两手高举互击,宛若流星。后有羯豉⑧两座,如寻常番鼓子,置之小桌子上,两手皆执杖击之,杖鼓⑨应焉。次列铁石方响⑩,明金彩画架子,双垂流苏。次列箫、笙、埙、篪、觱篥、龙笛之类,两旁对列杖鼓二百面,皆长脚幞头、紫绣抹额、背系紫宽衫、黄窄袖、结带黄义襕。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襕镀金带。自殿陛对立,直至乐棚。每遇舞者入场,则排立者叉手,举左右肩,动足应拍,一齐群舞,谓之“挼曲子”。

第一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讫,先笙与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众乐齐举,独闻歌者之声。宰臣酒,乐部起倾杯。百官酒,三台舞旋,多是雷中庆。其余乐人舞者,诨裹宽衫,唯中庆有官,故展裹。舞曲破前一遍。舞者入场,至歇拍,续一人入场,对舞数拍。前舞者退,独后舞者终其曲,谓之“舞末”。

第二盏,御酒,歌板色,唱如前。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如前。

第三盏,左右军百戏入场,一时呈拽。所谓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非诸军之军。百戏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注、踢瓶、筋斗、擎戴之类,即不用狮豹大旗神鬼也。艺人或男或女,皆红巾彩服。殿前自有石镌柱窠,百戏入场,旋立其戏竿。凡御宴至第三盏,方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

第四盏,如上仪。舞毕,发谭子,参军色执竹竿拂子,念致语口号,诸杂剧色打和,再作语,勾合大曲舞。下酒,榼炙子骨头、索粉、白肉胡饼。

第五盏,御酒,独弹琵琶。宰臣酒,独打方响。凡独奏乐,并乐人谢恩讫,上殿奏之。百官酒,乐部起三台舞,如前毕。参军色执竹竿子作语,勾小儿队舞。小儿各选年十二三者二百余人,列四行,每行队头一名,四人簇拥,并小隐士帽,着绯、绿、紫、青生色花衫,上领四契,义襕束带,各执花枝排定。先有四人裹卷脚幞头、紫衫者,擎一彩殿子,内金贴字牌,擂鼓而进,谓之“队名牌”,上有一联,谓如“九韶翔彩凤,八佾舞青鸾”之句。乐部举乐,小儿舞步进前,直叩殿陛。参军色作语问,小儿班首近前,进口号,杂剧人皆打和毕,乐作,群舞合唱,且舞且唱。又唱《破子》毕,小儿班首入,进致语,勾杂剧入场,一场两段。是时教坊杂剧色,鳖膨、刘乔、侯伯朝、孟景初、王颜喜而下,皆使副也。内殿杂戏,为有使人预宴,不敢深作谐谑,惟用郡队装有似像,市语谓之“拽串”。杂戏毕,参军色作语,放小儿队。又群舞《应天长》曲子出场。下酒,群仙炙、天花饼、太平毕罗、干饭、缕肉羹、莲花肉饼。驾兴歇座,百官退出殿门幕次。须臾追班,起居再坐。

第六盏,御酒,笙起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左右军筑球,殿前旋立球门,约高三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左军球头苏述,长脚幞头,红锦袄,余皆卷脚幞头,亦红锦袄,十余人。右军球头孟宣,并十余人,皆青锦衣。乐部哨笛杖鼓断送。左军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有一对次球头小筑数下,待其端正,即供球与球头,打大肷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肷打过,或有即便复过者胜。胜者赐以银碗锦彩,拜舞谢恩,以赐锦共披而拜也。不胜者,球头吃鞭,仍加抹抢。下酒,假鼋鱼、密浮酥捺花。

第七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皆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讫,参军色作语,勾女童队入场。女童皆选两军妙龄容艳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鸦霞之服,或卷曲花脚幞头,四契红黄生色销金锦绣之衣,结束不常,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妙。杖子头四人,皆裹曲脚向后指天幞头,簪花,红黄宽袖衫,义襕,执银裹头杖子。皆都城角者,当时乃陈奴哥、俎姐哥、李伴奴、双奴,余不足数。亦每名四人簇拥,多作仙童丫髻仙裳,执花,舞步进前成列。或舞《采莲》,则殿前皆列莲花。槛曲亦进队名。参军色作语问队,杖子头者进口号,且舞且唱。乐部断送《彩莲》讫,曲终复群舞。唱中腔毕,女童进致语,勾杂戏入场,亦一场两段讫,参军色作语,放女童队,又群唱曲子,舞步出场。比之小儿,节次增多矣。下酒,排炊羊、胡饼、炙金肠。

第八盏,御酒,歌板色,一名唱《踏歌》。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合曲破舞旋。下酒,假沙鱼、独下馒头、肚羹。

第九盏,御酒,慢曲子。宰臣酒,慢曲子。百官酒,三台舞。曲如前。左右军相朴。下酒,水饭、簇饤下饭。驾兴。

御筵酒盏,皆屈卮,如菜碗样,而有手把子。殿上纯金,廊下纯银。食器,金银錂漆碗碟也。宴退,臣僚皆簪花归私第,呵引从人皆簪花并破官钱。诸女童队出右掖门,少年豪俊争以宝具供送,饮食酒果迎接,各乘骏骑而归。或花冠,或作男子结束,自御街驰骤,竞逞华丽,观者如堵。省宴亦如此。

[注释]

①大起居:朝臣上朝时在大殿向皇帝进行跪拜朝贺的正规仪式,中有多次起兴,故称为大起居。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一记云:“紫震殿上寿,三十三拜,三舞蹈。初面西立,门进班齐牌,上升座鸣鞭,侍卫起居。……凡正旦朝贺一十九拜,三舞蹈。初面西立,上升座,门起居。”这里所记述的礼仪复杂而繁琐。本节所记是为徽宗皇帝上寿的大礼,当是“三十三拜,三舞蹈”,是大起居的最隆重的礼仪。②:即“墩”字。草编或木制的坐具,今俗称草墩子、木墩子等。这里所记述的是众官的座位木墩子,上面蒙着红色的布面。③偏钉:词义费解,疑有误字。若从字面意思猜测,当是指众官所坐的木墩子是用黑漆漆过的,侧面钉有盖钉。④每分:即每份。古文中“分”与“份”通。⑤一堞:即一碟。“堞”是“碟”的通假字。⑥义襕:本节内有“义襕”多处,见卷之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一节注。⑦绥御酒:“绥”字原作“”字,或作“啐”字。啐酒,即是在举行祭典已毕时饮福酒。《礼记·乡饮酒义》云:“啐酒,成礼也。”前人疏云:“啐,谓饮主人酒而入口,成主人之礼。”这里“绥御酒”,即是在为皇上庆寿的大礼进行完毕之后,开始饮用皇上所赐的御酒。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下云:“三台,今之酒。”即是“啐”字,宋代又演变为“绥”字,是因读音相近而讹。⑧羯鼓:古代羯族的一种打击乐器,即是羊皮鼓。唐代诸乐中龟兹部、高昌部、疏勒部、天竺部都用羯鼓。高承《事物纪原》卷二引《羯鼓录》云:“以戎羯之鼓,故曰羯鼓。”⑨杖鼓:古代乐器名。以木为框,细腰,以皮蒙之,用五彩绣带装饰,左击以杖,右拍以手。唐代已使用杖鼓,见《新唐书·礼乐志》。宋代的杖鼓与唐代有所不同。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云:“唐之杖鼓,本谓之两杖鼓,两头皆用杖。今之杖鼓,一头以手拊之,则唐之汉震第二鼓也。明帝宋开府皆善此鼓,其曲多独奏,如鼓笛曲是也。”⑩方响:古代的敲击乐器,磬类,始于南朝梁时。以十六枚铁片组成,其制上图下方,大小相同,厚薄不一,分两排,悬于一架。以小铜锤击之,其声清浊不等,为隋唐时燕乐中常用之乐器。唐杜牧《樊川集》外集有《方响》诗。清末俞樾《茶香室四钞》卷二十三“醴陵出方响”一则有较详考辨。歌板色:歌手角色名,即是按照板眼的节奏唱歌的角色。中腔:中度音高的歌者,相当于当代所说的“男中音”。三台舞旋:即按照三台舞曲的旋律起舞。三台舞曲的来历诸说不一。高承《事物纪原》卷二云:“三台,三十拍曲名也。刘公《嘉话录》曰:三台送酒,盖因北齐文宣毁铜雀台,别筑二个台,宫人拍手呼上台,因以送酒。李氏《资暇》曰:昔邺中有三台,石季龙游宴之所,乐工造此曲促饮也。又一说,蔡邕自御史累迁尚书,三日之间历三台,乐府以邕晓音律,制此曲以悦之。未知孰是。”破:“破”、“”与下文的“歇拍”都是古代宫廷大曲的术语,即大曲演奏过程中的各个步骤。宋玉灼《碧鸡漫志》卷三云:“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摧、实摧、衮遍、歇拍、杀衮,始成一曲,此谓大遍。”呈拽:即安排。见卷之六“元宵”一节注⑥。柱窠:石墩子上凿出的隼眼,以便竖立柱子时把柱子下头嵌在里边,称为柱窠。谭子:“谭”字应是“诨”字之误。吴自牧《梦粱录》卷三“宰执亲王南班百官入内上寿赐宴”一节云:“教乐所伶人,以龙笛腰鼓发诨子。”可参照。致语口号:致语,见卷之七“驾幸临水殿现争标锡宴”注④。口号,宋代宫廷举行盛典宴会时,乐人念诵的颂诗,简明而短,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宋史·乐志》十七“教坊”有记述。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圣节”亦记有乐人进念致语口号的详细情节。上领四契:指儿童们穿的演出服装的特征。上领,是指布衫有另外缝上的衣领。契,中华书局出版的邓之诚注本谓即是“褉”,又作“衩”,四契为四开衩之衣。这样的解释似有不妥。实际上“契”在这里取契合之义,即是衣服开襟处的连接扣或系带,四契即是四扣或四系带。殿子:即垫子。“殿”是“垫”的通假字。筑球:古代的一种击球游戏,兼有竞技与表演的性质,又是一项体育或娱乐活动。进行的方式是用杖击或用脚踢球,这和当代的曲棍球、足球及手球比赛略有相似之处。筑球初见兴起于唐代,唐无名氏《卢氏杂说》记云:“僖宗在藩邸,好筑球,有炼腿之语。”(见曾慥《类说》卷四十九)据此文可知,唐末时的筑球是用脚踢。南唐尉迟偓《是朝故事》云:“(段)安节少年,因冷节与侪类数人筑气球,落于此宅中。”据此文知,五代时的筑球用的是气球。北宋时的筑球又有新变化。《宋史·礼志七四》云:“打球本军中戏,太宗令有司详定其仪。三月会鞠大明殿,有司除地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首刻金龙,下施石莲华座,加以采缋。左右分朋主之,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帝乘马出,教坊大合《凉州曲》。……又有步击者,乘驴骡击者,时令供奉者朋戏以为乐云。”又《宋史·仪卫六》记云:“球杖金涂银裹,以供奉官骑执之,分左右前导。”据此文可知,北宋时筑球建立了完整的比赛规则,场上有球门,有裁判,宋太宗也曾亲自下场筑球,筑球可以步行奔跑着进行,也可以是骑着马或骑着驴、骡进行,并使用球杖。本书卷之六“元宵”一节中说“苏十、孟宣,筑球”,苏十即是本节的苏述。球门:筑球场上东、西各设一门,有人守卫,对方击球入门为一胜,一胜则得一筹。两方争击,先得三筹者为胜家。陈元靓《事林广记》戊集二记有球门,并绘有图形。断送:古代口语中有“打发”、“使派”的意思,如《永乐大典》中保存的《张协状元》戏文中说:“我去讨米和酒并豆腐,断送你去。”这里是指筑球时首先由哨笛和杖鼓发令宣布开始。大肷(qiǎn):筑球场上术语,具体含义未详,当是一种击球的技巧。抹抢:词义未详,或是失败一方的球员在头上或身上所加的标记。两军:即前面“第三盏”一段中“所谓左右军,乃京师坊市两厢也”之意,亦非禁军之军。省宴:即朝廷中书省、门下省、内侍省举行的宴会。三省的机构见本书卷之一“大内”一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