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团政委转业到地方安排什么职务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怎么,是怕贿赂拉拢你姜大政委,还是怕人家说我们旧情复燃啊!”张宁没听到回答,紧逼将军。

“怕旧病复发。”面对张宁的爽直,姜海河对自己的“假”有点惭愧,被迫顺势开了句玩笑。

“别忘了我是医生,旧病复发怕什么。”

“那好吧,叫老冯准备好酒,我一会儿就过去。”姜海河找到了一块自己对付自己的心理盾牌:今天星期六,冯连发肯定回来,还没跟他谈过,正好听听他对“水门事件”怎么个说法。

“你到哪呀?知道我家在哪儿吗?”

“那么大点个家属院,冯主任家有人不知道,张大主任家还敢有不知道的啊!”

又是一阵咯咯笑声:“哟,官僚儿啊!雁栖水库大坝东边,258医院宿舍,好找,第一栋东门三十三号,记住咱老家话就行啦,洋字码儿三十三,了了。”

2

天快黑时,姜海河才来到了冯连发家。

“好啊,你这一会儿是多大工夫?看,都五点半啦!”张宁拉开门就嚷。

“连发呢?”姜海河往里走着问。

他拖到这么晚才来,就是想等冯连发回来再到,避免两人独处尴尬。

“快坐!小白给首长倒茶。”张宁开着玩笑招呼着,进厨房端出一大盘洗好了的桃子,拿了刀子削着皮,“今天不巧得很,人大的老师到函授班给老冯他们面授辅导,老冯说他要晚回来一会儿。自学考试弄了两三年,就考不过,像你们,轻轻松松地拿下了,还用去城里费这牛劲!”

“嫂子,我来削。”司机小白倒好茶,过来接张宁的水果刀。

“不用,你去厨房,给咱把凉菜收拾好装盘。”张宁打发走小白接着说,“前两天我看了你们第一批自学考试在怀仁堂搞毕业典礼的新闻,就总共一百多个。C师就有你和309团的老郭、宣传科赵科长三个人过了,是吧?”

“得了你,研究生调侃我们烟酒生啊!”姜海河笑着自嘲,“折腾半天,搬块‘大砖’,进大学门无缘,糊弄张纸装门面。”

“其实也是,干什么一阵风。说知识化,不管能力水平怎么样,没这张纸就不行,逼得人们疯了傻了地剜转门子去搞。”

“年龄是个宝,学历不可少嘛,眼下不是正时兴‘寻宝平少’工程嘛。”

“我看不是在搞知识化,是学历化,证书化。”

“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吴王好刀剑,国人多伤疤。你着急年轻化知识化,有人就挖空心思钻营。”

“于是知识化就变成了文凭化。哎,你还记得初中时那个同学杨新生吗?”

“怎么不记得,他是在军区一个直属部队吧。”

“对,他比老冯还大一岁,当小学民办教师六七年,瞒了三岁才降到征兵最大年龄当了兵。这人心眼儿活,跟形势快,一看改年龄改学历的口子开了,立马回老家在村里开了封信,年龄又减了三岁。还在衡州地区教育局弄了个当时根本没有的衡州师专毕业证明信。嘿,年龄小了六岁,初中毕业变成了大专,一下‘两化’都有了,很快越级提升当了团政治处主任。上次同学聚会他去了。大家开玩笑,给他按现在年龄推算,儿子出生他才十三岁。309团老郭最坏,说他老婆是强奸少男犯,嚷嚷着要追究刑事责任。我也跟着幽了他一默,我说,得给杨新生请功,一夜之间就创办了一所衡州师专,造福乡里,功德无量。”

“这就是个导向问题,变着法地搞张纸来就全有了,谁还去下工夫学。”姜海河对这种改年龄、搞假学历实现年轻化知识化的风气很忧虑。他厌恶杨新生们的做法,但觉得不能完全怪他们,“谁改了年龄,弄来了假学历,好像谁对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做了贡献,真正费劲巴拉学东西的反倒成了不开窍的傻瓜。”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团政委第四章(5)

“作假非但不耻,反而有功。这有点儿像50年代末的大炼钢铁,明明知道炼出来的不是钢不是铁,凑了数字就行。”

“打住吧,别口无遮拦越讲越深刻。转话题转话题!哎,你们媛媛呢?”

“我妈带走了。”张宁摇摇头,压低声音,“咳,你说这可怎么办!我妈跟老冯就是不对响器。要不然我爸爸去世了,她一个人在家里孤孤单单地,来我这儿住多好啊!”

张宁的母亲沈向桢出身平原县书香世家,南开老大学生。当年满怀抱负心高气盛,要用教育改变家乡的贫穷落后,“冒着敌人的炮火”回到平原县办起了游击高小,解放后又改成平原县中学。校长当了小三十年,整个平原县只要是“文革”前上过中学的,没一个不是她的弟子。尽管这样,“文革”时还是没有逃过被剃光头发,挂上“平原县十七年教育黑线总代表”牌子满街游斗的厄运。姜海河对这个老校长特别尊敬,倒不光是她对平原县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差点成了丈母娘的原因。刚上高中,父亲去世,姊妹兄弟五个都上学,母亲一个人挣不够口粮工分儿,生产队不分给粮食。姜海河觉得哥哥上大学,退学可惜,弟弟妹妹都小,只得自己回去帮母亲挣工分儿。沈校长不忍心这个得意门生中途辍学,破例让他回到学校代着初中语文课,继续读完了高中。那个年月,十六块八毛八分钱的代课津贴顶大用,不光领回了全家口粮,还成全姜海河和姊妹兄弟五个的学业!后来大学不招生了,当兵是唯一能转商品粮户口的机会,又是沈校长找她在武装部、在公社的学生,把姜海河一直填写的家庭出身上中农改成了革干,并抱着他发表的作品找到带兵的连长李连衡,介绍这个学生如何如何有才,姜海河这才破格通过了政审。姜海河一直视她为恩人,每年探家,都要去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

沈校长也喜欢姜海河,很可能心目中早就选中了这个乘龙佳婿。女儿早恋,当校长、做母亲的能看不出来?不但没有阻止,还想法给他们创造条件。对后来的变故,她很伤心,但又觉得两个孩子都没错,总是自责当时没有帮他们顶住。

她不喜欢冯连发,说他要么血性阳刚,痛痛快快,直来直去,要么有学有识,见地深刻,言行有度,没有学问假斯文,心窄量小像个女人。说他内心太阴郁,只有他自己,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对家庭的责任感。

姜海河每每遇到老校长跟他说这些,总是想法岔开。现在听张宁也说起这个,更不好接话碴了,忙又换话题说:“老校长身体还好吧,杨欣她们随军后也没机会回老家,有几年没见她了。真想再听她讲鲁迅的《故乡》,那人物、景色,讲得就像在课堂上给你挂出了一幅幅的水彩画。”

张宁说:“她没少叨念你。上次几个同学去看她,说起你来,还历数了你的种种罪行哪!挑头反对开球场种菜,骗开总务长钻到菜窖里偷胡萝卜吃,都是你干的好事。”

姜海河笑着自我解嘲:“老校长讲孔乙己,不是说得很明白嘛,窃书不算偷,读书人偷书来读,那是无奈之下的高雅事儿。在三年自然灾害那个饿死人的年月,偷东西吃虽然算不上高雅事儿,总可以算得上是无奈之举吧!”

“她还说起了你给黄老师写诗的事儿,说你姜海河平时周吴郑王人模狗样儿的,干起坏事来比谁都坏!”

姜海河也记得那次恶作剧。那还是初中时,一个姓黄的女老师当他们的班主任,水平确实凹了点,只教地理生物这些附课,还净出错儿。旅大读族大,洛杉矶读洛彬矶,两头乌猪变成了两头鸟猪,可怜念成可邻。姜海河把她这些错字串在一起,趁教室没人,偷偷在黑板上写了《打油诗一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