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甲午战争死了多少人 > 2(第1页)

2(第1页)

清政府派出吴大瀓和续昌两人到朝鲜。他们于1885年元旦抵达汉城,即阴历十一月十六日。两人的任务是“查办”。

袁世凯成了调查的对象。他满以为建立了功勋,万万没料到竟成了受审者,当然心中怏怏不乐。

汉城的外交界向袁世凯放了一箭:“袁世凯唆使侨居汉城的华侨杀死日本人。”这当然是为了刺激日本,假如日本同清政府敌对,以致发展到动用武力,英、美、德、法、俄各国都会有渔翁得利的机会。

对朝鲜最有影响力的是宗主国清廷和拥有驻兵权的日本,其他国家都远远落在后面。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死斗,才是他们渔利的好机会,所以,他们以责难袁世凯来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朝野新闻》曾透露过,日、朝交涉之后,下一步就是日、清谈判。然而,派到汉城的吴大澂却不同日本方面接触。

吴大瀓,江苏人,进士出身,比起政治家来,他在金石学方面的业绩更为卓著。作为鉴定家、书法家,他都是一流人物。后来担任广东巡抚和湖南巡抚等要职。派来朝鲜之前,他任职吉林,也许是因为处在边防线上,清廷便认为他有外交能力,所以这次被选中。不过,他的任务已如前所述,是“查办”,即或与日本接触,也没有中央的全权委任。

吴大瀓在日朝谈判中处于幕后,为朝鲜方面出谋划策,有时候其实是直接下达命令。由于他来到朝鲜,一直代表清政府独揽朝鲜大权的袁世凯等于被解除了职务。

“来了正牌货,我就靠边了。”袁世凯转动着眼珠说道。

“什么叫正牌货?”吴大瀓不由得笑了。他五十一岁,袁世凯和他儿子的岁数差不多。

“就是有响当当的出身。”

袁世凯在进士出身的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感。何况吴大瀓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学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这样的人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货。

“不过,你干得很出色。”吴大瀓说道,“另外也找不出办法来。如果要干,就得那么斩钉截铁地干一场。”

吴大瀓对袁世凯的评价并不低,然而,被查办毕竟是不愉快的,况且又停止了代表清廷的职责,无怪这个年纪轻轻就掌握大权的袁世凯要抱怨了。正在这时,从家乡来了一封信,原来是养母牛氏病了。

前面已经说过,袁世凯是袁保中的第三个儿子,因为叔父袁保庆无子,就把他过继了。当然不是形式上的过继,而是正式收养为嗣子。袁保庆的妻子牛氏虽是女流,但颇有学问,既是袁世凯的养母,同时也是业师。不爱学习的袁世凯勉强能写写文章,能写一手不太难看的字,多亏了养母牛氏。

“嗯,回乡!”他叨念着,把母亲的信装进信封里。忽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重新抽出信来,反复观看。这令人思念的字迹,还是那么秀丽动人。

没有变化!从字迹上感觉不出母亲有病。

“难道又是……”袁世凯怀疑起来。

十八岁时,他随同叔父袁保恒赴河南赈灾,协助公务,忽然接到牛氏病重的信,慌忙赶回项城。

牛氏身体不算健壮,但回乡一看,也并不特别危险。后来袁世凯自己推测,是因为他在叔父任地同赌徒无赖发生纠纷,本打算隐瞒,但终于被母亲知道了,于是假借重病为由,把儿子叫了回来。

这次袁世凯成了“众矢之的”。

1月11日,日、朝之间的协议签字后,井上馨便带领竹添公使等人离开汉城。第二天,在仁川祭祀战死者,下午四时乘“近江号”轮船踏上归途。这似乎是在说:没有必要久留。甚至摆出一副架势,下一个谈判对手就是清政府。

清廷同日本的谈判地点将在何处?

不在朝鲜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井上馨离开了朝鲜,不做久留,那当然只有在日本或中国了。

袁世凯心想,很可能是在中国。

现在,清廷的外交由李鸿章一手包办,离了李鸿章什么也不能决定。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李鸿章不可能出洋。这一点,日本方面也很清楚。要早日谈判,非在中国不可。

下一次谈判肯定会把袁世凯的责任问题作为议题。

好吧,好汉做事好汉当!为此,也应该还乡一次,可能母亲已经发觉了,袁世凯想。

但他没有立刻呈请归国,该做的事太多了。关于自己应负的责任问题,需要搜集材料,攻击才是最好的防御。他尽一切努力,在汉城搜集足以证明日军违法行动的证据。竹添进一郎留下了许多不体面的证据,可能是因为他做梦也没想到政变会以失败而告终,毫无戒备。

“回国的话,咱们一起走吧。”听说袁世凯奏请归国,吴大瀓约他同行。吴大瀓在朝鲜查办的结果,似乎已判明袁世凯没有失策之处。

1月31日吴大瀓一行和袁世凯乘军舰回国。朝鲜兵曹判书金允植撰写了一篇《送慰亭归河南》。慰亭是袁世凯的字。开头写道:“名高人多嫉,功成众所忌。此事古今同,处世谅不易。”末尾写道:“相见知不远,努力勉王事。”

金允植预想不久的将来即可再会,而袁世凯也准备尽快重返朝鲜。

“阔别已久,我要在故乡过年。”袁世凯说道。离开朝鲜是1月31日,即阴历的十二月十六日,这次回国正好赶上旧历新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