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留守者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继张亮和李世勣水陆二军先行出击之后,李世民率领大军出长安,在洛阳短暂停留后继续北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随李世民北上的有太子李治和一帮文臣。
三月十九日,到达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
在这里,李世民决定让太子留下监国,同时让高士廉、刘泊、马周、张行成、高季辅等共同辅政。
一个奇怪的问题产生了!
唐朝从建立以来,每次皇帝离开京城,基本都是太子留京监国,这个传统从李建成那里就已经形成传统,而这次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居然将长安交给了房玄龄,洛阳交给了萧瑀,并没有交给太子李治。
那我们不禁要问,李世民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的史书分析,李治生性柔弱,李世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得到锻炼,让李治提高自己的威信,从而为将来继承大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史书上也确实记载了李世民对李治说过“欲使天下识汝风采”这句话,不可否认李世民的这些做法都很正确,但问题的关键是让太子监国本身就是对太子的历练,为什么非得让他在定州监国呢?
在我看来,李世民除了有意识的历练太子之外,事实上他对李治并不放心。而这一切都源于李世民一直对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心存余悸。
前边我们分析过,李世民是杀兄逼父事端的制造者,虽然他夺得了皇位,但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内心深处都是不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疚负罪心里与日俱增,而就在这一切都深深的日益扎根在李世民的心中时,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对李世民来讲是个沉痛的打击,他曾经背叛过,如今他却深深体会“被背叛”的滋味,一个儿子图谋造反,一个儿子利用权术忽悠自己,已经紧绷了20年神经线的李世民,每天都用自己的勤政力争去掩盖曾经的杀戮。
他以为只要自己带领这个帝国走向盛世,人们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但是他恰恰忽略了一点,帝国制度下的权利斗争,是轮回的,是无人逃避的。
盛世已经开启,可是权利斗争依然在老生常谈的继续。
不可否认,李世民用自己的魄力以及胆识将贞观十七年的政治地震的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产生了怀疑态度。
李承乾可以背叛,李泰可以忽悠我,那么李治呢?
谁能担保李治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呢?
所以我认为,李世民带上李治前往定州,其实是对李治的监控,而决定让李治在定州坚国,则体现了李世民老谋深算的一面。
定州地处河北,西边不远即是洛阳,往北不远就是幽州。
我之所以标明定州的地理位置,是因为李世民将李治安排在这里是有很深思考的。
在李世民看来,李治在长安和洛阳监国都是危险的,一旦李治也像李承乾那样被侯君集一类的人所忽悠,那么长安或洛阳瞬间就会落在李治手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在定州,李治就会面临一系列的掣肘,首先西边是洛阳,李治一旦有什么动向,洛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李世民得到消息后,可以回身占据幽州,和洛阳前后夹击李治。
也就是说,定州是个前不着村后着店儿的一个地方,李治在这里只能安心的监国,如果有什么异心,将会是死路一条。
至于,李世民将长安和洛阳交给大臣,是不是也会面临背叛的问题时,首先房玄龄是个谨小慎微者,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但却不是贼大胆,让房玄龄造反,还不如一刀宰了他反倒痛快。而萧瑀虽然不讨李世民的喜欢,但却是个中正耿直之人。
虽说耿直万人嫌,但在这个时候,中正耿直之人绝对应该是信赖的首选!
李世民对留守者的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没办法,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使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当然李世民的内心所想李治时不明白的,在李世民即将率军离开定州时,李治还是哭哭啼啼,一是感动,二是担心。
在古老的帝国制度中,表面看起来温情脉脉,事实上掩盖着当权者内心深处的猜忌与觊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