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明铁骑作者无语的命运 > 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第1页)

第十三章 艰难的庆阳攻坚战(第1页)

大军长期苦耗在庆阳城下也不是办法,徐达现在真有了手捧一段烫手山药的感觉,吞下黏牙烫嘴,丢下又不舍得,也不可能!

68

诈降成功并且初战获胜的张良臣对于固守庆阳充满信心。

原因有三:

其一、庆阳城城高险要,城内又有众多水井清泉,粮草足够两月敷用,水粮既然不缺,徐达就是再怎么狡猾强悍、兵力众多,也是爬不进城墙的。

其二、兄长张思道虽被扣押在了王保保那里,但也正因如此,王保保当更清楚了解庆阳城实力,在这风雨飘摇的亡国之秋,定然明白唇亡齿寒的浅显道理,陕西甘肃若完蛋,你躲在宁夏就能舒服?

其三、这时固守庆阳,也未尝不是在努力保住哥哥的性命,若投降了明军,那王保保一怒“撕票”咋办?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张良臣舍不得庆阳这方“风水宝地”。

庆阳(今甘肃西峰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处,乃大西北黄土高原中的一个平川“小高原”,土地肥厚,良田广阔,用以养军再适合不过,等实力发展之后,便有一地控三省之势!

至于部下?除了自己的“七条枪”七位养子以外,士兵几乎都是哥哥张思道亲自带出来的忠勇死士,均曾历经血战历练,先前王保保身居高位兵力强悍之时,不是也没有蹭掉“关中四将”几根汗毛吗?那徐达能上天入地?会变戏法变进庆阳城内来?

就在前几天,不是略施小计就击溃他的数千精骑么!

而这时的徐达实在是不得已下了狠心,一来朱元璋明令坚决拿下庆阳,二来便是因为张良臣的背信诈降了,将士们无谓牺牲且不说,又怎能开了这个作恶之后不受惩罚的先例?

前文说过,徐达委派傅友德等四将于外围封锁了庆阳与外界的一切交通联系,自己亲帅大军于五月二十一日开始对庆阳城开始了四面围攻!

没想到,城中的张良臣不但没有胆怯气馁,反而来了个带有挑衅性质的先发制人:毫不犹豫派兵出城,列阵挑战徐达的围城大军。

张良臣意图很简单:依仗自己麾下“七条枪”,于战阵之前煞一下明军威风,宰多少明军倒在其次,关键是能进一步鼓舞庆阳将士士气,守城作战,依靠的就是这点,部队士气若能此涨彼消,说不定能使徐达知难而退。

古代冷兵器为主时期的城池攻守作战,作战双方一般都有个“潜规则”,即在守方表示出城对阵之时,攻方会“大度”地留给守城者一块地盘,以便人家用于派兵列阵,这也是中华古国泱泱君子之风的遗传吧,战场上可以拼个你死我活,但偏要追捧什么堂堂列阵、磊落厮杀!

这种圣人吹嘘的上古遗风没啥实战价值,所以在春秋之后的各代征战中被逐渐淘汰遗弃,几乎所有的著名军事将帅都信奉兵家老祖孙子的教导:“兵者,诡道也!”

到了元末明初,事实上没有多少傻瓜理睬这种“潜规则”了,游牧民族的烈马、弯刀、呼啸而来、瞬间即去的灵活战术早就教会了中原农民如何作战效益最大化,“胜者王侯败者寇”的真谛早就“深入人心”,所以,战争也就开始遵循一个原则:欲达目的,不择手段!

但是,战争总有它自己的规律——也就是实质上的无规律!任何“潜规则”都有它的两面性,也就是说:都有它面世并生存的理由,在一些个别战例中,我们还是能够见到这种“潜规则”的影子。

这主要出现在敌我双方都需要之时,例如城池的攻防战:守城方希望大量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于城外,进而减轻自己城头作战的压力,而攻城方何尝不是如此?能在城外干掉敌军主力,必将大大有利于城头作战!所以,给敌人让出战场用于厮杀这一“潜规则”,也就不时成了保留剧目。

这种“潜规则”的具体实施却需要双方配合,也就是大家都要守规矩,出城列阵者不能有意拖延时日;攻城者不能刻意乱箭封堵城门。否则这“生意”就做不成了,大家都将得不到期待中的“利润”。

张良臣的出城挑战就是基于这点,也是想当然地认为徐达会恪守上古遗风,我出兵你自然应该让地儿,我列阵你自然应该前来冲阵,我出将领挑战你自然应该派将迎战,大家这样公公正正见个高低才是君子之战。

可是,张良臣偏偏忘了:自己率先使用诈降毒计,也就早破坏了这种“潜规则”的实施基础,徐达怎会给他玩儿个“君子”到底?

约战之初,倒也有些徐达“心领神会”的苗头,战书送到徐达大营,明军还当真后撤了三箭之地,马步三军也基本按时出动列阵,张良臣的部队也基本顺利出城,也有时间摆好了对阵架势,随着双方的鼓角相闻,“七条枪”也就鱼贯而出,于阵前示意挑战,就等明军应招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