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家庭教育心理学书籍排行榜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一个孩子是这样描述母亲对他的教育的:

我喜欢妈妈,因为她特别疼爱我。虽然有时我犯了错误她批评我,但只要我哭两声,或者给妈妈说两句好听的,她就会对我“从轻发落”。因此,每当我犯了错误时,我都会扑向妈妈的怀抱,等待妈妈的袒护和“从轻发落”。

母亲教育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耳根软,心更软。孩子犯了错误,只要在妈妈面前掉几滴眼泪,妈妈就会心疼得不得了,往往就会忘记孩子犯下的错误。久而久之,孩子摸透了妈妈“心软”的弱点之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就失去作用了。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妈妈也将失去权威。不仅如此,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在生活中,受自身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都会表现出很多不好的习惯,如粗心、懒惰、撒谎等。如果家长不及时地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坏习惯,它们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成功路途中的绊脚石。

在照顾孩子衣食起居的过程中,妈妈是与孩子接触机会最多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有哪些坏习惯的人,因此,妈妈也是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妈妈常常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大多数妈妈的教育反而成了助长孩子坏习惯养成的推动器。

其实,如果母亲能够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多加入一些原则性的因素,那母亲的角色就会由单纯的慈母,变成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那么,母亲的角色具体应该如何转变呢?

我们都知道,面对孩子的眼泪,面对孩子的死缠烂磨,母亲常常会因为心软而无原则地向孩子妥协。因此,针对孩子的坏习惯制定一些规则,能使母亲的教育变得原则性强一些。

然而,面对那些专门为他而制定的规则,孩子常常想故意打破规则,一是想试探一下母亲的决心是否坚定,一是想让这些规则永远失效。面对孩子的故意“挑衅”,母亲更不能心软,因为只有顺利地闯过这一关,才能树立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

睡觉之前,孩子忽然感觉饿了,想吃一些零食。妈妈拒绝了孩子的要求,理由是,他们家有这样的规定:睡前不能吃东西,因为这会对牙齿不好。

但孩子却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他坚持要吃东西。为此,母子俩展开了以下的对话。

孩子(哀求):好妈妈,我实在是太饿了,就让我吃一块小蛋糕吧!

妈妈: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生气):我不管什么规定不规定,反正我要吃蛋糕!

妈妈:我只是想知道,我们的规定是怎么说的。

孩子(哭泣):妈妈,你太狠心了,我只是想吃一小块蛋糕,你都不给我。

妈妈:你先告诉我,规定是怎么说的,我们再讨论妈妈狠心不狠心这个问题,好吗?

孩子:睡觉前不许吃零食。可是妈妈,我很饿呀!

妈妈:这样吧,宝贝,我们快些睡着,早餐我们用小蛋糕做早餐怎么样,到时候你可以多吃几块。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8)

这位母亲的做法非常科学。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虽然孩子把自己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都用上了,但这位母亲始终没有向孩子屈服。其实,母亲对待孩子任何一种无理要求或者坏习惯都应如此,用规则说话,按规则办事。

当然,在用规则说话的同时,家长还应注意技巧问题。拿上述的案例来说,面对孩子的绝招(哀求、发脾气、哭泣),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如这样对孩子说:“睡前吃东西,牙齿会长虫子的,长了虫子要看医生,你知道打针是很疼的……”如果家长试图通过讲道理使孩子屈服,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当孩子的头脑中出现某种欲望时,他们一般是听不进什么大道理的,而且一旦母亲不再强调规则,而是给孩子讲道理,这只会给孩子这样的暗示:妈妈将要向我妥协了。这反而会大大加重孩子的不合作欲望和行为。

因此,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坏习惯,只要母亲不断强调“规则、规定”,就等于给了孩子一种明确的态度:我是不会向你妥协的。当孩子明白了母亲这种明确态度之后,他们一般都会主动放弃不合作行为。也正因如此,母亲在孩子心目中才既是慈母,又是严师。

方法二:不要对孩子束缚太紧——放宽限制原则

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常常在“细微”处下工夫,例如,她们会时刻关注孩子放学回家的时间、孩子交什么样的朋友、孩子学习成绩的微小变化……正是因为这种细致和细心,母亲对孩子的爱才显得那样无微不至。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正是因为母亲的这种无微不至,孩子常常会有被束缚的感觉。他们常常这样形容母亲对他们的教育:

“每次跟同学出去玩,妈妈总会把所有的问题都问个遍:跟谁去玩呀、去哪玩呀……弄得我像个罪犯一样!”

“我的所有事情妈妈都管,搞得我一点自由都没有了!”

“在家里,妈妈不允许我做这个、不允许我做那个,难道她想把我培养成木头人吗?”

……

当然,“束缚孩子”、“不给孩子自由” 、“把孩子培养成木头人”,这些都并非是母亲们的本意,但这种教育确实使孩子产生了这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