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学原则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1.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很多家长都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不是老师,所以可以不懂教育。其实,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显然是在推卸责任。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学家就曾指出,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父母开始。

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不管父母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在担任着孩子合格或者不合格的老师。因为幼儿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我们随时随地都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又因为幼儿期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的时间最长,所以,往往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成长土壤,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家长不要完全把教育的责任推向学校,理应自己多学习一些正确的、科学的家教理念与家教方法。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2)

2. 教育是无师自通的。

现在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是无师自通的事情,在“如何做父母”方面进行投资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有很多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经验可以应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问题时,这些家长从来不会去参加什么“家长课堂”,也从来不去翻阅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只有当孩子存在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时,他们才想到向专家请教。但到那时往往为时已晚,因为孩子的身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我就曾认识这样一位家长:

他是一位公司老总,事业很成功。但面对儿子时,他却有一种很强烈的失败感,因为他即将成年的儿子不但不愿意与他亲近,而且叛逆心理极强,从来都不听他的话。

后来,他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一位心理专家。经过专家分析,他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以高高在上的“领导”态度教育孩子,凡事命令、强制孩子去做,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和倾听孩子的意见,才最终导致了儿子的叛逆。

当这位家长了解到这一切后,后悔莫及地对心理专家说:“我要是早点跟你学习这些知识就好了!”然而,为时已晚,即使有心理学专家耐心地引导他的孩子,孩子心灵上所受到的伤害也不是一时就可以医治好的。

“教育无师自通”这种观点,伤害孩子于无形之中,家长们一定要警惕。

3.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很多家长都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懂,这时候对他们进行教育为时过早。其实,拥有这种观点的家长都缺乏早期教育的意识。

孩子的早期教育特别重要,教育专家认为,6岁之前是孩子众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等。家长们也不要认为只要教会了孩子说话,他们就具有了语言表达能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很多种,如语言的连贯性、与陌生人的沟通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家长在早期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引导、培训。

另外,心理学家还认为,8岁之前是培养孩子智商的关键期。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17岁时的智商为100,那么他4岁时的智商就已经达到了50,此后,在4~8岁时可以发展30,而在8~17岁之间则只能发展20了。可见,孩子的成长早期是其智商发展的高速阶段。而没有早期教育意识的家长,由于不懂得去挖掘孩子的大脑潜能,将白白错过孩子的智力开发黄金期。

4. 树大自然直。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如不礼貌、撒谎等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小的时候犯些小错误没什么,树大就自然直了。然而,等孩子长大后,家长却发现,“树”不但没直,而且越长越歪了。这时,孩子的习惯已经定型,再想纠正就不那么容易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对其坏行为不闻不问,这样只会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开端。因为幼儿期是孩子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重要时期,此时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很差,自我控制能力也有限,他们需要家长一定的束缚和管教,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否则孩子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如意志不坚定、害怕失败等,甚至是走上弯路。

5. 让老人带孩子,省力又省心。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父母喜欢让老人带孩子,他们认为,这样既不影响自己的工作,又省心。殊不知,家长的这一做法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3)

在一般的家庭里,老人的教育理念都比较陈旧、传统,他们大多都不能承担孩子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一般老人都很溺爱、娇惯孩子,容易使孩子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如霸道、自私、任性等,影响孩子良好性格和品行的形成。

另外,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都不能取代的。因此,由老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从而易使情感或人格产生偏差,进而产生诸如心理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当然,家长们错误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在此,我们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家长们必须注意一点: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不会平白无故就降临在你的大脑中,只有通过学习,这些观念才会产生。

在此,我们总结了一些最常用的教育理念,供家长们借鉴。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预想的目的。

例如,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妈妈给5岁的儿子盛饭时,不小心把饭洒在桌子上一点儿,这时儿子竟然对妈妈说了一句:“妈妈,你真蠢!”

妈妈先是一愣,而后勃然大怒,向孩子大吼道:“闭嘴,你怎么可以说粗话?”

儿子被妈妈的这种气势吓着了,忙解释道:“我没有说粗话,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

妈妈真的生气了,继续冲孩子大吼:“说粗话,还敢狡辩,你是不是找打呀?”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制止孩子说粗话,以及预防孩子以后再说粗话。那我们来看看这位妈妈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

妈妈教育孩子不要说脏话,孩子告诉妈妈“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这是孩子对妈妈教育的反馈。然而,对待孩子的这种反馈,家长却表现得特别气愤,认为孩子是狡辩,并扬言要打孩子。那么,孩子会不会听妈妈的话,从此就不再说粗话了呢?

答案是“不会”。

首先,孩子认为他说的那句话并不是粗话,因为他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虽然妈妈厉声告诉他那是粗话,但孩子并没有认同,因为妈妈仅仅是要求孩子闭嘴,并没有跟他解释那句话为什么是粗话。因此,事实上母子俩对“你真蠢”这句话是不是粗话存在很大的分歧,所以孩子以后还会继续说这句话。

第二,针对孩子的反馈“我们班小朋友都是这样说的”,妈妈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甚至是没有理会孩子的反馈,就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你再说粗话,我就打你!”当然,孩子也许会屈服于家长的压力,不在家长面前说粗话,但谁也不能保证孩子不在家庭之外说粗话。现在很多孩子,当着家长的面不说粗话,但一出家门粗话就一串一串地从嘴里“蹦”出来,往往就是由于家长忽视或没有正确应对孩子的反馈所造成的。可见,事例中那位家长的教育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扮演成功父母角色的心理学(4)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