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法则”又叫做“呼家堡法则”。
“呼家堡法则”是呼天成有关新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完善的,可以说是呼天成领导艺术的具体体现。当它落实到人们头上的时候,就成了一种必须遵守的制度。
一、村歌。
晨曲(一):《东方红》。
晚曲(二):《大海航行靠舵手》。
注释(一):《东方红》乐曲是呼家堡的晨曲,也叫“醒曲”。每天早上五点半,呼家堡广播站准时播送这首乐曲。而每一个呼家堡人一听到这首乐曲,就必须准时起床,快步来到呼家堡的广场上。迟到者将扣掉半个“政治分”。
注释(二):《大海航行靠舵手》乐曲是呼家堡的晚曲,也叫“思考曲”。又是人们劳作一天之后的“总结曲”。呼天成说,干了一天了,要想一想。
奇迹:一九七五年夏天,呼家堡村曾出现过这样的“先进事例”。村民刘二孬的儿媳妇生下了一个七斤半的女儿,这妞妞生下十天后,在一天早上五点半时,小嘴一动一动的,嘴里突然蹦出了“咚儿咚”的声音,此后每日如此。刘二孬的儿媳妇经过多次倾听,终于发现她嘴里吐出的是“咚儿、咚咚、咚——咚儿,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儿,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经过反复论证,人们终于证实,这竟是《东方红》乐曲的节奏!呼天成听到这个消息后,高兴地说,这就叫“深入人心”嘛。于是,这个妞妞就被命名为“歌童”。
二、村操。
村操又叫做“呼家堡健身操”。这套操有八节,是呼天成发明的。
第一节:扁担运动。又名为“挑粪运动”。注释:两只胳膊平伸与肩齐,前四拍为前后伸,后四拍为左右伸,先伸后甩,两只脚踏步配合。
第二节:锄地运动。注释:模仿锄地的姿态,前四节为左腿弓右腿蹬,后四节为右腿弓左腿蹬,手脚并用,上下结合。
第三节:摘棉花运动。又名叫“扭麻花运动”。注释:模仿打花杈的姿态,两只手前伸,一上一下,身子跟着扭动,先左扭而后右扭。
第四节:扬场运动。注释:模仿扬场的姿态,两只手用力甩出,而后上扬,先为左扬,后为右扬。
第五节:打畦运动。又名叫“老头踩埂”。注释:双手背在身后,两只脚先后高抬低落,落地前暗自用力一踩。先为左行,后为右行。
第六节:砍黍秫运动。又名叫“老婆看瓜”。注释:模仿杀黍秫的姿态,腰尽量往下弯,两只手配合弯腰,左抓右捞;而后右抓左捞。
第七节:挂秆运动。又名叫“挂烟秆”。注释:模仿在烟炕房里挂烟秆的姿态,先蹲下,而后上跳,上跳时一只手半握拳上举;先左后右。
第八节:擦汗运动。也为收式。注释:两只手在胸前左右前后擦拭,两只脚小步上下踏动。
规定:本村全体老少,除有病请假外,每天必须上早操。如不按时上操者,扣一个工分。
奇迹:村里年已八十六岁的万发爷,每天早上拄着拐杖按时起来上操。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一天操后,当人们已做到“擦汗运动”时,却发现他仍然举着胳膊,勉强做到了“挂秆运动”,就上去帮他拽胳膊,结果却发现人已经硬成棍了。他在操场上溘然长逝,第一个做到了“活到老做到老”,受到了村里的表扬。
三、村规。
村规(一):钟声就是命令。
注释:单声是上工,音为“当、当、当——”;双声是下工,音为“当当、当当、当当——”;三声是开会或紧急集合,音为“当当当、当当当——”。后来村里装上了电铃,上工的铃声为“长短长”;下工的铃声为“短长短”。开会或紧急集合改为广播通知。
奇迹:有一天早上,住在村子另一头的呼墩子正在家中茅房(厕所)里撒尿,听到钟声后,提上裤子就跑。等他跑到时,裤子还湿着,正往下滴水呢。呼天成问他是咋回事。他红着脸说:“尿了半截。”于是,呼墩子当即受到了表扬,并被任命为民兵连长。从此,村里平添了一句歇后语:“墩子当连长——尿了半截”。
村规(二):安装在各家各户屋门上方的“广播匣子”不能关,更不能私自拆除。呼天成说,要注意听“精神”。
注释:绰号为“牛屎饼花”的村广播员姜红豆,每天早、午、晚播音三次。姜红豆说,她用的是“很普通的话”。村里人说,她是“普通话煮红薯——半生不熟”。
奇迹:长期以来,呼家堡的“广播匣子”几乎成了呼家堡人的“精神钟表”。早晨,只要“广播匣子”一响,全村人没有一个不醒的。有一天晚上,村里六十七岁的顺发老头和他的老伴三奶奶听见“广播匣子”突然响了,由于两人都耳背,一个说:“根他娘,播了,西头开会呢。”一个说:“噢,听见了。东头。”他大声说:“西头!”她回道:“先去吧。我知道,东头。”就这么,一个拄着拐棍去了西头,一个去了东头,站到半夜,仍不见人来,才知道是弄错了。两人回去后,又打了一架!说是耽误开会了。一个说是在东头开,一个硬说是在西头开……说着说着就打起来了。老了,实在是打不动了,就互相“呸”,第二天,才弄明白,那是姜红豆用“很普通的话”播了一条“最高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