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静瑶和王映秋的故事很简单,简单概括一下,大概能用“痴心错付”四字总结。
两人相识是在两年前的上元节,平梁城里举办了热闹的花灯会,据说县令还特别定制了漂亮的焰火增添热闹。这热闹引得满城百姓出门游玩不说,就连附近山寨里听到消息的山贼们,也有不少意动的。只不过旁人意动归意动,真敢明目张胆跑去城里看花灯会的,也只有连静瑶而已。
那时的连静瑶不过刚成年,在父亲的庇护下性子还有些跳脱。她换了身男装,骑了一匹快马,就抛下了老父亲独自过节,自己则一溜烟跑去了城里凑热闹。
这一夜的平梁城确实热闹,满街灯火,满目喧嚣。
连静瑶第一次遇见王映秋,是在一个花灯铺子前。她看中了一盏灯,可惜这灯铺的老板并不是为了卖灯赚钱的,他卖灯就是为了凑一个热闹。换句话说,他铺子上的灯并不直接卖,而是每一盏灯下都坠着灯谜,猜中了十文钱拿走,猜不中分文不取。
这铺子里的花灯大多精致,十文钱买走绝对是赚的,再加上猜谜不要钱,所以铺子里的客人尤其的多。有人猜中,拿着灯欢喜而去,有人猜不中,还在对着花灯死磕。
不巧,王映秋是前者,连静瑶则是后者。
连静瑶对着那盏花灯的灯谜死磕了一刻钟,还是毫无头绪,一抬头就见个小姑娘取了花灯去向老板答题。她不过看了两眼,就猜中了谜题,简直聪明得不像话。
相比之下不太聪明的连静瑶,最后也没能拿到那盏灯。她没猜中那盏花灯的灯谜,提出加钱购买老板也没答应,于是只好放下看中的花灯遗憾离去。
当时的连静瑶只是多看了王映秋一眼,却没想到两人之间还有后续。
连静瑶第二次遇见王映秋,是在人流中不期而遇。彼时街上摩肩擦踵,因着前方不远处刚摆出个杂耍摊子,不少人都往那边赶去看热闹。连静瑶也随着人流走动,结果走着走着就被人撞了满怀,香香软软的姑娘家撞入了怀里,她下意识扶了一把,然后就看见了对方手中有些眼熟的花灯。
王映秋自然也是无妄之灾,她原本好端端走在路上,不知被谁撞了一下,脚下一个不稳就撞在了路人身上。对方好心扶了她一把,她惊魂未定的抬头一看,正对上了一张俊秀的脸。
“姑娘,你没事吧?”连静瑶问了一句,顺手将她扶起。
因着同是女儿身的缘故,连静瑶扶起王映秋时自然没多少顾忌,她顺手一扶就扶在了姑娘家的腰上。王映秋是被她扶着站稳了,一张小脸却是羞得通红。
“登徒子!”王映秋说了一句,红着脸跑开了,也没与连静瑶道谢。
连静瑶被骂得莫名其妙,疑惑的眨眨眼,最后也没怎么放在心上。正打算继续去看杂耍,结果刚抬步就瞧见地上有个东西,她俯身捡了起来,却是一只小小的香囊,上面的香气跟之前那姑娘身上的一模一样。她于是左右张望了一眼,没寻见人,鬼使神差便将那只香囊收进了怀里。
然后连静瑶买了花灯,看了杂耍,又凑热闹在街边的小摊上买了个面具戴在脸上。黑漆漆的面具上绘着不知哪位鬼神,乍一眼看上去,还有些凶恶。
准备去湖边看烟火的当口,连静瑶戴着面具,又遇见了王映秋第三次。
只是这一次的相遇就没前两次那么愉快了。王映秋生得美貌,身边还只跟着个小丫头,上元灯会本是热闹又混乱的地方。她原本带着丫鬟走在人群中还没什么,结果偶然路过一个小巷巷口,就被人捂着嘴一把拖了进去。
连静瑶恰巧看见了,她山贼出身本不是什么见义勇为的性子,偏一眼瞧见了掉在地上那只眼熟的花灯。最后摸了摸怀中那只香囊,还是赶了过去。
花灯会上拐子不少,偷了这家小孩儿,拐了那家姑娘都是常事。
王映秋的父亲是平梁县尉,这样的故事听过不少,却没想到自己也会有遭遇的一天。正惊慌失措的当口,没想到转眼就被人救下了,简直像是话本中的英雄救美。
连静瑶山寨出身,又是寨主独女,被她爹教导出一身功夫,等闲三五个壮汉都不是她对手。眼下这些弱鸡一般的拐子,就更不被她放在眼里了,十个八个也是顺手就揍趴下的事。末了她身边躺了一地人,回头问王映秋道:“姑娘,你没事吧?”
又是这句,王映秋听得耳
熟,再看她虽然戴着面具,衣着也是眼熟的。于是王映秋壮着胆子走上前去,抬手揭开了她脸上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