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甲午战争赔款日本多少亿白银 > 4(第1页)

4(第1页)

那个时代大都是一个大家族在一起共同生活。在河南省项城县堪称郡望的袁家,在县北的张营修建了碉堡式宅院,附近的人们称之为“袁寨”。

在重视亲缘同乡关系的时代,家族中出了杰出人物,就会给这个家族带来兴旺。

袁家出了“大官”,那就是袁世凯祖父之弟袁甲三。他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了进士。曾国藩是三年后的道光十八年中的进士,所以袁甲三是他的前辈。李鸿章是道光二十七年的进士,比曾国藩晚三期。在清代,同期考中的进士称为“同年”,相互之间如亲戚一样,交往密切。查考进士及第的年份似乎很无聊,其实,明白了这个问题,对许多事情就易于理解了。

进士出身,在军务上威名远扬,这一点,袁甲三与后辈曾国藩、李鸿章相同。袁甲三是漕运总督,但这是名义上的官职,实际上他正指挥军队与捻军作战。

因为出了个总督,项城县张营的袁寨当然是一片兴旺景象。袁甲三出征时,也要从家族中挑几个可靠的青年当幕僚,被选中的有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

中国的大家族中,同一辈分的人,包括堂兄弟,名字里一般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比如,袁世凯的上一辈都有个“保”字,他的父亲就叫袁保中。

袁世凯排行第三。叔父袁保庆膝下无儿,这也许是他跟随袁甲三频频出征的缘故吧。子女满堂的袁保中把袁世凯过继给他。

虽然当了养子,起初仍住在同一个袁寨里。袁世凯八岁时,养父袁保庆调任山东道员,于是被带往山东。道员也称道台,正四品。

不久,袁甲三的密友马新贻当了两江总督,他认为同样当道员,还是江苏好一些,于是为袁保庆安排了职位,先是扬州,继而是南京。袁世凯自然也跟随迁移。大概在南京易于谋生,袁保庆调任南京后,袁保中也举家迁来。

袁世凯是个称王称霸的人。养父母觉得他不是亲生儿子,有所容忍,而亲父母因为已经把他过继给了弟弟,尽管住在一起,也不便多加干涉。袁世凯虽然还是个孩子,却巧妙地利用了这种情况。

袁世凯受到两边父母的溺爱。他们为他请了私塾教师。然而,正像他自己说的那样,经常逃学。

家庭教师中有一个姓曲的人,擅长拳法、马术和其他武艺。袁世凯对读书写字只是应付而已,却专心致志地跟曲先生学武艺。他十二三岁时就能骑烈马,为此而自鸣得意。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袁保庆死在南京任上。此时袁世凯十六岁,已经在江南度过五个春秋。这期间,马新贻、曾国藩、何璟、张树声先后就任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任上被暗杀,曾国藩也在任上病死,匆匆接任的何璟因父丧离职,于是江苏巡抚张树声代行两江总督。这是仅仅五年间的事,在袁世凯幼稚的双眼里会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养父袁保庆的葬礼,由他的好友刘铭传和吴长庆主持,办得极其隆重,他们对故友的遗属也做了安排,袁世凯又回到项城县。

袁世凯作为高官显宦的公子住在南京时,当过总督的人中,曾国藩是李鸿章的前辈,马新贻、何璟与李鸿章是同年进士,张树声和李鸿章是同乡。刘铭传和吴长庆都是李鸿章创建的淮军的将领,袁世凯虽然同这些人没有直接关系,但似乎已经注定他是属于李鸿章派系,大概明智者早就给他们这样分群归类了。

养父死后,袁世凯在家乡无所事事。堂叔袁保恒看了训斥道:“年纪轻轻,一天到晚游游逛逛,成何体统?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喽,住在乡间,优哉游哉,还是把你这小子送到北京去吧!”

袁保恒的弟弟袁保龄,是直隶候补道,即道员候补。袁保龄不论哪方面,与其说是官吏,毋宁说是学者。教育族中子弟,他是再适合不过的了。而且,因为赴京应考的书生很多,袁保恒指望竞争意识能激起袁世凯的向学心。

第二年,生父袁保中去世。

这时,最为严厉的袁保恒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酒泉守将升任吏部右侍郎,调到北京。

那段日子可真难熬啊!每逢想起这一时期的往事,袁世凯总是皱起眉头。袁保恒本来就是冷若冰霜的人,再加上怀有一种族长意识,总是对族中子弟毫无顾忌地施加体罚。

娇生惯养的袁世凯开始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管束。他并不怕体罚,怕的是读书。每天伏案读书,真不如让叔父打一顿好受些。

袁世凯次年回乡应乡试,名落孙山。乡试合格,才能成为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他失败了,生母和养母两人乘机劝他与于家姑娘结婚。

十八岁的袁世凯偕新婚妻子返回北京。适逢河南一带大旱,袁保恒被派往赈灾,于是袁世凯又随行回乡。

光绪四年(1878年)四月,袁保恒死在河南开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