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自梳女离群索居,见到不熟的男人都绕着走。
怎么来上海几个月,近墨者黑,她居然不假思索的,截了这个书生经理的话?
一时间有点赧然。
林玉婵装没看见,回答红姑的疑问:“郑观应不是寻常人,我相信他的眼光。如果连他都判断错误,那我亏得服气。”
郑观应是她看准的大佬。这算是从历史书中小小做了个弊。
旁人可不太理解,一个弱冠之龄的见习买办,去年还在茶叶竞标上输与了林姑娘,怎么就得到她如此高的评价?
但也都知道,林姑娘的商业眼光一向很毒。当初她一百银元收来四千斤茶叶,进而空手套白狼、卖出七倍利润的神奇传说,已经成为博雅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常保罗早就绘声绘色对大伙讲了。
林玉婵拍板:“那好。保罗统筹,监督孤儿院工厂的运转。红姑念姑听他指挥。另外……”
昨晚祥升号伙计,见有人在仓库旁边烧纸,那吓出三魂七魄的样子倒是提醒她了。棉花易燃。存储越久,火灾隐患越大。
“另外,近来天干,棉花仓库要严防火灾。库房做好分隔,多备水缸,周围挂禁烟牌,每天定时翻检。晚间也要请更夫照看一下,花的钱走账就行。”
她安排完毕,看看众手下,问:“还有问题吗?”
众人迟疑地相互看看。
常保罗小心说:“那个,林姑娘,再确认一下。咱们博雅现在是有限责任公司,对伐?亏了钱,我等入股的雇工,也不用负债的,对伐?”
林玉婵赶紧点头:“就算有债主上门,找的也是我。你们顶多是投资归零,不会被抓起来的。”
大家展颜,纷纷拍桌子:“那就赌嘛!”
------------------------------
在焦灼的等待中,有一件事给林玉婵带来惊喜:她编纂的《原棉质量鉴定手册》,免费分发给众友商之后,渐渐开始走红。码头堆放的各家棉花样品包上,逐渐贴上了同样格式的“质检报告”。
资源匮乏的中小商贩们以此来互相比对棉花质量,省去许多试探和口舌。
手册里的检验标准,都是林玉婵从黄老头那里学到的。其实别的棉商也不缺这个专业素养。但大商铺店大欺客,不会费心去弄统一标准;中小商贩挣扎在温饱线上,没这个工夫普度众生;于是最后还是林玉婵第一个吃螃蟹,印出一个市场独家。
质检标准是有了,但也不乏钻空子的奸商,随意给自己的棉花贴上名不副实的品级标签。
今日林玉婵在码头就看到两个棉商吵架。其中一个挥舞卡尺,声色俱厉地说道:“你凭什么说你家花衣是甲等!纤维长度根本没达标!人人都像你这样弄虚作假,洋人还哪肯找咱们中国人买东西!”
另一人反唇相讥:“《手册》上不是讲了,八成以上的花衣合格就能确定品级?有本事你把我的整包花衣都测一遍啊!单找出一朵不合格的,你眼睛要瞪瞎了吧?”
两人吵了半天,好在上海居民不爱动手,一直打嘴仗。
有第三人来劝架:“好啦好啦。要我说,是那编手册的老夫子糊涂,这些标准太复杂了,不适合咱们中国人的棉花!尽信书不如无书,《手册》你们胡乱看看就行,别迷信啊!”
“编手册的老夫子”立在一丈之外,平白打两个喷嚏。
林玉婵穿着男式长衫,披个棉披风,戴了黑色小帽,低调优雅,照例来到码头看价牌。
她默默反思,之前自己野心勃勃地复活“花衣公所”,时机确实不太成熟。
再等一阵,等等这些检验标准流行起来,迟早需要一个第三方质检机构。
那时再张罗不迟。
只是码头上挂着的棉花收购价,好像明白她心思似的,每天都比上一日低,最后跌到每担一两半银子,然后在坑底舒适躺平,偶尔半死不活地跳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