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看西游学成语 > 第11部分(第1页)

第11部分(第1页)

盼颐牵?br>

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收伏白龙马后,马上要过河涧。这时,水神变成个渔翁来接他们。唐僧急忙从怀里掏出大唐的几文钱,对他表示感谢。你瞧孙行者怎么说:“他是这里的水神,不来接我老孙,老孙还要打他呢!如今免打就已经不错了,还敢要钱?”呵呵,类似的事情是否也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呢?

还有更要命的呢!师徒过了河涧,很快就走到了“里社祠”,一个老者出来迎接。刚收的白龙马,没有缰绳和鞍辔,不好打理。这时,行者看到老者家门口有一条绳子,他连个招呼也不打,就扯下来拴马。(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看待行者的行为?我们是否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当我们需要什么东西的时候,只要我们需要,也不管人家是否同意或者符合行为规范或法律,拿来再说。)孙行者的行为立即引起了老人家的反感,老者开玩笑说:“那马一定是偷来的,要不怎么连拴马的绳子都没有?”唐僧哭笑不得,又解释了半天。最后,老者才答应送他们鞍辔、鞭子。

送鞍辔和绳子的老者,原来是落伽山的山神,是受了观音菩萨之托,特意送东西来的。唐僧知道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滚下马来,朝天磕头,不计其数。你知道那猴子孙行者在做什么吗?他在一边喜滋滋地偷着乐,笑唐僧迂腐。唐僧语重心长地说:“徒弟啊,我都要磕那么多的头,你却连拜也不拜,还在一边笑,为什么呀?”你说那孙行者怎么回答的?“像他这样藏头露尾的,本该打他一顿,看在菩萨面子上,饶他就不错了,还要我老孙给他拜!就是见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只是唱个诺(打个招呼)。”

我们有时候也生活在这样的迷局里,经常在“应该”和“以德报怨”间徘徊!得到则已,得不到则生怒生怨,却很少关注真正的感恩。我们迷惘、压抑得甚至都来不及感恩周围真实存在的一切,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更无法清晰地体会到一颗感恩的心的温暖和感动!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16)

生活就是这样,不会因为你有多大的本事、多么聪明而光辉,而是因为你知道如何感恩,才能获得源源不绝的能量和动力!

(七)自我心与同理心

行者“欺”八戒

人们往往从自己的出发点考虑问题,很少感同身受地关心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于是,误解、偏差、不和谐就自然产生了。请看看下文:

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露,卧雪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猪八戒道:“哥啊,你只知道走路轻省,哪里管别人累赘?自过了流沙河,这一向爬山过岭,身体挑着重担,老大难挨也!须是寻个人家,一则化些茶饭,二则养养精神,才是个道理。”行者道:“呆子,你这般言语,似有抱怨之心。还像在高老庄,倚懒不求福的自在,恐不能也。既是秉正沙门,须是要吃辛受苦,才做得徒弟哩。”八戒道:“哥哥,你看这担行李多重?”行者道:“兄弟,自从有了你和沙僧,我又不曾挑着,哪知多重?”八戒道:“哥啊,你看看数儿么:

四片黄藤篾,长短八条绳,又要防阴雨,毡包三四层。扁担还愁滑,两头钉上钉。铜镶铁打九环杖,篾丝藤缠大斗篷。似这般行李,难为老猪一个逐日家担着走,偏你跟师父做徒弟,拿我做长工!”行者笑道:“呆子,你和谁说呢?”八戒道:“哥哥,与你说哩。”行者道:“错和我说了。老孙只管师父好歹,你与沙僧,专管行李、马匹。但若怠慢了些,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 八戒道:“哥啊,不要说打,打就是以力欺人。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你是定不肯挑;但师父骑的马,那般高大肥盛,只驮着老和尚一个,教他带几件儿,也是兄弟之情。”……

行者哪里有站在唐僧、八戒的立场上考虑呢?仔细想想,其实唐僧也够不容易的,他是一个凡人啊,哪里能像猴子一样经受折腾?八戒也是够辛苦的,挑着那么重的担子,又跋山涉水地走那么远的路,他只是想找个人家吃点饭,休养休养精神再走,这样的要求不过分啊!可他却被行者理解为是在抱怨,还被责怪了一通。行者不仅责怪了八戒,连师父也一起“教育”了:“出家人哪里不是家,还问什么去哪里安歇?”行者啊行者,你是金刚之身,又不拿行李,当然好啊,你有没有想想别人是如何的呢?孙行者还蛮不讲理地声称自己只管保护师父,不管行李、马匹,那都是猪八戒、沙僧的事情。他还叫嚣着说:“如果你(猪八戒)做得不好,还要受棍子!”

这种现象也常见于工作、生活中。例如:企业员工常常会真诚地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合理的要求,就像唐僧和八戒一样,他们所需要的是休整而不是放弃,却通常被企业错误地以为是在找借口或者抱怨,以至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不予以理睬,而且还要责难一番,教育一番,解释一番,不做出接受同理心的积极调整。

如果孙行者理解唐僧是个凡人,理解猪八戒十分辛苦,那么,他就建立了同理心,他对以上对话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也会发生根本不同。他可能会主动帮助唐僧寻找一处好的安身住所,会主动关心他的小师弟猪八戒,必要的时候还会帮他挑行李,一起开开心心地前进,而不是一个人清高地只顾及自己,还要责怪、打骂他人。

同理心是一种品质,它需要我们放下自我,用心去体验别人的难处,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对别人的理解势必就加深了,对待别人的态度势必就趋好了,和别人的关系势必就更亲密了,我们受人欢迎的程度也相应增强了!

(八)个人意识与团队意识

唐僧独孤

因为打死了“眼见喜”等6个强盗,孙行者第一次和唐僧争吵起来(那时,取经队伍就他俩)。唐僧骂行者:“你的心太恶毒,做不了和尚!”行者见唐僧絮絮叨叨,受不了他的气,“呼啦”一声,跑了个无影无踪!剩下唐僧孤独一人。

看唐僧是怎样的反应。只见他点头自叹,悲怨不已:“哎,我说他几句,他就这样,真是我命苦,命中不该收徒弟,进人口。现在找也找不到他,叫也叫不应他,去就去吧!去就去吧!还是拼了命,自己去西天吧,别靠别人了,自己拿主意吧!”

第二章 西游成功学思想精要(17)

这样的孤独心理何尝只是唐僧一个人有?“靠人不如靠己!”先辈们早就这么说了。不过,人生在世,单靠自己,真的就可以吗?

唐僧的一番话,自然反映了他的苦闷。同时,我们也体验到他在一个人死撑,他一个人如何去得了西天?

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公司、做事业、发展组织,能做得起来吗?“独木不成林”啊!

什么都自己拿主意,不借助任何人的力量,只会一个人死撑,最终独孤求败。

个人,永远不可能游离于他人之外。在当今团队化的时代,个人独孤只会封闭自我,成为团队的最大障碍,共赢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

过于自我的人,往往忘记大家共同的目的,却更多地关注个人目的和喜好,结果导致团队目标无法实现,个人目标也成为泡影。

个人意识背后的潜台词是:不情愿收敛、牺牲个人意识,害怕承受融入、建立团队的代价,逃避融入、建立团队的方法,回避融入、建立团队的用心和意志!值得留意哟!

(九)守规与违规

行者喊着打观音

像行者这样的人,本事大,破坏力也大。

取经之初,孙行者严重不服唐僧管理,和唐僧公开顶嘴对骂,还扔下唐僧,四处乱跑,搞得唐僧没吃没喝没脾气。观音菩萨及时给唐僧出主意,建议给孙行者戴上“紧箍咒”,而且还亲自传授口诀。孙行者果然中计,被“紧箍咒”折磨得疼痛难忍。唐僧终于有办法制服他了。

猴子毕竟是猴子,精明!他知道是观音的主意,于是喊着要去打观音。唐僧说:“菩萨也会这口诀,你去也是找死!”猴子这才罢休。

可是,这猴子的火气还是没有下去,正找机会报复呢!好不容易盼到观音来收伏小白龙,找观音算账的机会来了。行者大老远地见观音来,就叫道:“你这个慈悲的教主,怎么变着法子害我?”菩萨嘴巴机灵:“你这个马流,不谢谢我救你出来(出五行山),反而说我害你?谁要你不受拘束,乱来一通,到处闯祸!你必须戴这个,才可以修行好!”说得猴子哑口无言,只得认账!

在这个自由泛滥的时代,我们随处可见践踏规则的情形。当我们游离于规则之外时,我们有给自己带上“紧箍咒”的意识吗?又有多少人曾经给你戴过“紧箍咒”?你是否像行者一样,喊着要去打“观音”呢?

不遵守规则,必定为无规则所缚。盲从规则,自然无法理解规则的意义。心中有规则,一切的规则约束都将显得多余(孙行者到达灵山后,“紧箍咒”自然消失)!

当一个人不守规则的时候,是该使用定心真言——“紧箍咒”的时候了!社会上,有多少颗心在漂浮不定呢?他们漂浮于工作之外,生活之外,事业之外,婚姻之外,感情之外,而连起码的规则都不加以遵守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