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上流社会女儿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

我有一朋友,是个典型的都市时髦女郎,她永远用睫毛跟人打招呼,一年到头从来不穿裤子,只穿超短裙,麻杆腿裹着色彩纷呈的丝袜,连彩虹看了也要自惭形秽。某一次讨论小时候的动画片,她说:“我最喜欢《蓝精灵》,印象深刻的是这么一集:格格巫施了魔法,把蓝妹妹变成了个骚娘儿们,她整天在村子里抖骚;全村的蓝精灵都爱上了她,一天她翩然走过,笨笨正好在修剪花草,情迷之中就把灌木修成了蓝妹妹形。”一个人要成什么样儿,18岁时就奠定了,其他岁月都是为它添枝加叶。这位都市时髦女郎要成什么样儿,8岁的时候就奠定了。

蓝妹妹是蓝精灵村最独领风骚的人物,蓝爸爸都略逊一筹。村里统共有101只蓝精灵,样貌相仿,以性格特征命名,比如农农爱种地,诗诗会写诗,困困老打瞌睡,但只有那两位卓而不群。蓝爸爸542岁,统领全村,戴红帽子穿红短裤;蓝妹妹金发披肩,穿白裙踩高跟鞋,更醒目的是,她是唯一的女性,她不以性格特征命名,女性,就是她最大的特征。这样的设置让后世浮想联翩:怎么没有蓝妈妈?蓝精灵们打哪儿来?只有蓝妹妹一个女性,村里和谐吗?2002年那个探讨宇宙生死的悬乎电影《死亡幻觉》就讨论了一小下,结论是:蓝精灵为无性繁殖。漫画作者皮约也曾被认为有歧视女性之嫌,不过这个比利时人英语不大灵光,1980年代在接受美国NBC电视台采访时总是答非所问,记者反复逼问他为什么蓝妹妹那么孤独那么柔弱那么愚蠢,皮约火了:“难道你非要让我再给她画个健身教练吗?”

其实我早忘了蓝妹妹是怎么来的,好象从一开始她就在那儿,故做媚态。在Youtube找来她初登场那集,视频说明上写:“蓝妹妹是格格巫创造出来以腐蚀蓝精灵村的糖衣炮弹”。格格巫用蝰蛇的舌粉和鳄鱼的三滴眼泪在锅里把她给熬了出来,嘴里喊着:“你要把蓝精灵村搞垮!”一开始她黑头发,眼神邪恶,穿朴素白裙和平底鞋,躺在森林里被健健发现。健健是村里典型的工人阶级猛男代表,胳膊上有个箭穿红心文身,力大无穷,见着躺在地上哭哭涕涕的蓝妹妹后,就发生了当年不觉得现在听来非常淫荡的一段对话:“你是谁?”“我是蓝妹妹。”“没听说过。”“那你一定会喜欢你看到的……”健健就不吱声了,之后把蓝妹妹扛在肩膀上带回了村。她使了两个坏招儿来腐蚀蓝精灵村,全部落败,被逮起来审判时,蓝妹妹使出女性绝招——坐地大哭,并迅速供出了格格巫。她一哭全村心都碎了,蓝爸爸干脆说:“我用魔法把你变成真正的蓝精灵吧!”一番捣鼓,蓝妹妹焕然一新,成了我们后来见到的金发碧眼样儿,并且,连小手腕都不会耍了,更加爱哭好嚼舌头没大脑。认真复习这段时,我感到很迷惑,这一插曲怎么就在记忆里成了空白?在我当年小小的脑袋瓜里,蓝妹妹固然很傻很天真,却也团结友善,更没有地位卑下被歧视的印象。可再看却认同了这种暗示,她由“坏”变“好”的标志仅仅是由相貌平平变为金发美女,这简直是对女性的误解嘛!男蓝精灵们性格各异,她却类型化;男蓝精灵们是主流,她边缘化;男蓝精灵们决定了村子的价值观,她却只能取悦并融入其中……

第一幅《蓝精灵》漫画1958年就被比利时人皮约创作出来,直到1981年被美国人买走,才算开始风靡全球,我们小时候看的都是美国版,据说至少在1986年的暑假就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了。《蓝精灵》的美国东家Hanna…Barbera动画公司也掌管着《猫和老鼠》,但当年蓝皮肤人的风头无人能敌:从1981年在NBC播出,差不多400集,到1990年一直占据着周六早晨的收视头牌,得过两个艾美奖。彼时女性运动风起云涌,《蓝精灵》的女性观自然另类,但考虑到创作时的年代,算是次要矛盾,《蓝精灵》还要被剥下“商业工具”和“意识形态炸弹”两层皮。

里根执政的美国,对动画片有个政策:先有玩具后有动漫形象的都是商业促销片,不许播。《蓝精灵》从1960年代开始当过雷诺汽车的代言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作为英国石油(BP)的广告主角,美国人仅仅把他们当成一群玩具,NBC将其拒之门外。对付这一政策有个招数叫“脆饼策略”(来源于另一动画形象草莓脆饼女孩),无他,就是使劲宣扬动漫形象历史悠久与商业关系不大,《蓝精灵》是成功击破壁垒的第一个,即便得益于岁月,《蓝精灵》成功面世还是有个段子:当年NBC的总裁跟小女儿在街上溜达,女孩为了要一个蓝精灵玩具躺地上打滚,这位总裁为了哄孩子,不但买了一玩具,还把动画片给播了。

《蓝精灵》与同时代动画片的最大区别是,它并非关于几个布景几个人物的小场景短剧,它构造了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推行共产主义。从1980年代到50周年纪念的今天,关于《蓝精灵》是共产主义宣传员的理论就没消停过。证据包括:蓝爸爸代表卡尔?马克思,他长着马克思大胡子,身着意识形态红;村里没有私有土地,不通行货币,共同劳动,共享食物;有工、农、兵、知识分子蓝精灵,却是没有国王和牧师蓝精灵;反派格格巫代表着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的资本主义,长一鹰钩鼻子,还是个犹太人……另一些证据就很无厘头:蓝精灵的英语SMURF是“Soviet Men Under Red Father”的缩写;全村人都认识,互称其名时却非得加上Smurf;比如Papa Smurf; Chief Smurf;其语言习惯跟“列宁同志”相仿。更加坎普的是,还有人以信仰不容玷污的劲头予以反驳:《蓝精灵》宣扬的是善良美好的普世价值观,共产主义从来不歧视犹太人,马克思就是个犹太人……

复习《蓝精灵》时,我又找到了好多小时侯的动画片,却全变了味道。《花仙子》曾经是有全世界最多漂亮衣服的美女,可再看,比起纽约时装周图集差远了;丁丁也不再仅仅是个毛头冒险家,他是个记者,连他的雪瑞纳犬都比《南方周末》更有力量;至于《蓝精灵》,多么幼稚阴险,想到那个蹲在电视机前哭喊着“我要看动画片,我要看动画片”的小赖孩,真想将手伸过时光隧道抽自己一巴掌。我为自己有了成人视角感到得意,我与以前的自己产生了代沟。有人说动画片不可儿戏,因为它泽背后世。50岁的《蓝精灵》只在几个欧洲国家博取了纪念的掌声,除了那些喧嚣的诠释,我再也没在电视上看过重播。90后关心这些隐喻吗?他们知道“蓝精灵”吗?我也不清楚,我都没怎么跟他们说过话。但关于他们,我想讲另外一个冷笑话: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问一个95年生人,你知道“小虎队”吗?他迅速回答:“知道!”之后的话就不那么叫人欣慰,他说:“就是那个干脆面。”他把小虎队和小涣熊搞混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上流女孩当如是

2002年,《绯闻女孩》小说刚出版时,可招来不少骂名:小鸡文学,浅薄,速食,永远不会得什么文学奖只会被小姑娘们偷偷摸摸看完快速扔进垃圾桶。2007年《绯闻女孩》电视剧开播,评价大抵如上,但美国CW电视台夜间收视率暴增20%,《绯闻女孩》成为最受欢迎的青少年电视剧。关于小说,开始被正名,甚至得到了知识分子《纽约客》的溢美:“是青少年享乐主义的圣餐,是气喘吁吁之前最后的美味,就像暮色降临前的一抹金黄。”小说还被称为《洛丽塔》式黑色幽默的得衣钵者,就像亨伯特总算独占了他的小仙女,他们下雨时坐着读书,在拥挤的饭馆安静地饱餐一顿,或静静地与其它司机及他们的孩子凝望撞得粉碎、溅满血污的小汽车,还有只女鞋掉在壕沟里,小仙女说:“这正是我在商店里想对那个笨蛋描绘的那种鹿皮鞋!”

《绯闻女孩》的开头,好象正是为拍个时髦电视剧而写:“欢迎来到纽约上东区,我们在这里生活,在这里上学,在这里玩儿,在这里睡觉——有时和其他人一块儿。我们有无穷无尽的金钱、豪饮和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我们的父母很少在家,所以我们有很多私人空间。我们时髦,我们继承了一流的好长相,我们穿漂亮衣服,我们最了解派对。”这段旁白来自一个匿名博客“绯闻女孩”,她是整本小说的讲述者,描写对象正是那群纽约富二代的私生活,消息来源为无时无刻不用手机拍照的全民狗仔队,博客每有更新就用RSS feeds发送到订户手机引发全城话题。更紧贴时代脉搏的是,小说每一页都可以当成“名牌教材”,除了耳熟能详的PRADA,Hugo Boss;Marc Jacobs,还毫无保留地公开了至潮人士的秘密武器,诸如Christian Louboutin,John Fluevog 或者Michael Kors。仅有浮光掠影是不够的,小说还填塞了一些“文学品牌”,那些富家女今天膝盖上放的是本时尚杂志,明天可能就换成了托尔斯泰或者歌德,来了兴致还能小段背诵王尔德、海明威和莎士比亚,小说章节经常出现“红或黑”,“我们不谈论爱情时都说些什么”这样的小标题。

十几岁的时候,《绯闻女孩》的作者塞西莉?范?姬格萨在一所贵族私立学校上学。她早晨6点就起来,先坐火车再倒出租车,抵达她在纽约上东区的避难所,那里云集着早慧精英有钱小孩,年纪轻轻就学习怎么在势利眼的包围下挣扎和生活。成年后的塞西莉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有一栋大小适当的房子,一双儿女,和一只叫蒲尼的秃毛猫,她过着最平常的中产阶级生活。可《绯闻女孩》好象开启了一段尘封的秘密,只有少部分沉默的人经历过这样浮华、喧闹的青春期,少女塞西莉被追认为青少年版菲茨杰拉德,长一双观察的眼,握着记录的笔。她塑造的人物无非一个好女孩,一个坏女孩,争夺一个懦弱的男孩,为了阶级区分,再外加三两平常人家的孩子,好似一个美国版《流星花园》。按照前辈简?奥斯汀或者夏洛蒂?勃朗特的逻辑,坏女孩终将受到命运的惩罚,好女孩虽然忧愁却结局圆满,往往被作者灵魂附体,可塞西莉自称她更喜爱那个坏女孩——布莱尔。她漂亮,尖刻,经常毒舌,并十分自大,可每当说出什么蠢话就显得非常可爱,比如她妈打算嫁给一姓罗斯的犹太人,她就尖叫:“我不想改名为布莱尔?罗斯,好象个劣质香水名。”她最大的梦想是能上耶鲁,她是这么规划的:加入维和部队,晒一身炭黑,得诺贝尔和平奖,与总统一起吃饭,这样总统就可以推荐她上耶鲁啦。这个小姑娘承受了男友欺骗,闺密背叛,父母不和,除了美貌和金钱,她再也没得到什么福祗,她亲身实践了某个花花公子的话:“我们将会继承信托基金,继承汉普顿的大房子,继承毒品上瘾的处方,可快乐,从来就没在继承列表上。”可每有灾祸降临,布莱尔都咬着牙挺过来,眼见终将成长为一个百毒不侵的Bitch。在上流社会,Bitch这词不是骂人话了,而是一种娇嗔,一种昵称,一种心领神会的通行证。

虽不是先驱,也算一个标杆,《绯闻女孩》领着一堆同类(小说《A…LIST》,《小圈子》,电影《贱女孩》,《独领风骚》)引发了新的青少年文学浪潮:往往封面或海报类似,一群华服女孩懒散闲坐在房车的后座上,摆出赶赴派对的姿态,描写对象正是上流小青年。再被批评浮华空洞,它们和老派的青少年读物内核都差不多:就像《彼得潘》,《爱丽丝漫游仙境》或者《哈里?波特》,构造的都是想像中的神秘仙境,不同的仅仅一个是永无岛,另一个是曼哈顿私立学校。《绯闻女孩》被当成《欲望都市》的青少年平装本,但《欲望都市》还给人点儿奔头:只要你来纽约,来曼哈顿,你就会打入大龄未婚女青年的高尚小圈子,就有机会结识大人物先生;《绯闻女孩》却是你没机会,你女儿也没机会见识私立学校的风景,所有秘密只能听“绯闻女孩”讲。况且比起老派读品的怪力乱神,新浪潮仿佛更有亦真亦假的高明。

据说《绯闻女孩》们的罪过不在浅薄,而在价值观不正确。正直、善良、坚强与爱尚可以从《小妇人》中性格各异的淑女身上看到,到了《绯闻女孩》,只剩下拜物、吸毒、争风吃醋与性欲勃发。它被批评为“用甜美包裹腐败”,可何必那么虚伪,这才是现实。塞西莉?范?姬格萨说:“在纽约只有两条路走:要不卖胳膊卖腿送你的孩子去私立学校,在那里他们学会了买贵衣服,攀比富爸爸,也学会了拉丁文,会背诵济慈,能熟练应用运算法则;要不然就送他们去公立学校,还没等学会什么,就被某次校园暴力给枪杀了。”

可能是从《老友记》开始,美国电视剧人物的生活水准就在不断提高,那会儿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要合租一间房,之后人人有间公寓,现在不住豪宅,不套上名牌,都不好意思播出。富人的生活才是生活,他们占据着各个频道的各个时段。要看普通人,只有真人秀节目,教义还是鼓励你努力吧、奋斗吧、忍受吧,以获得巨额的奖金好摆脱那平庸的窘境。穷人没有生活,穷人都在《越狱》。相貌平常性格温和的一般人儿,身处其中仅仅是个道具,显示脆弱无能的道具,他们只能给《开司米黑手党》里的淑女,或者《霉男大亨》里的绅士端咖啡,他们的孩子永远上不了《绯闻女孩》的学校。早些年看到《欲望都市》里的凯丽,Manolo Blahniks鞋子是左一双右一双,望一眼堆放在门口的那几双灰扑扑的二流货,心里一阵沮丧。如今你的生活被全盘否定:你逼仄的房间,你不见阳光的小窗,你的假名牌手袋,你不合体的西服,你去不掉的法令纹……也许你仅仅剩下仍然坚强的意志,告诉自己:演的都不是真的,是幻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本·拉登,你在哪儿?(1)

2004年,摩根?斯伯罗克在拍完记录片《大号的我》后体重增长了近20斤,还收获了高胆固醇、高血压和一只坏肝。这个电影演的是他一个月内不吃别的,只吃麦当劳的生活,后来片子在圣丹斯电影节上获得赞誉,被奥斯卡提名,叫麦当劳害怕(取消了美国的超级大号汉堡包)。事后他花了两个星期来治疗那被肥油占据的肝,花了14个月来减肥,期间反复反弹,他的妈妈欣慰地说:“这下你总算理解了女人。”现在摩根?斯伯罗克的身体完全恢复了正常。可是他的精神没有。他意识到电影改变世界的可能性,一个又一个坏点子在他脑袋里嗡声作响,他成了一全职记录片导演,专门用夸张荒谬的表演和全然客观的记录形式来嘲讽权势,赢取了“电影圈的奸细”和“坏点子大王”的外号。他最新的坏点子是寻找本·拉登。

记录片《奥萨马?本?拉登到底在哪儿?》的海报模仿了印第安那?琼斯系列,摩根?斯伯罗克骑了头狰狞的骆驼,穿越炸弹纷飞的沙漠,下有一行大字:“发现之旅”。也许可以被当成个风光片,电影囊括了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摩洛哥、沙特阿拉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风景,但在或者辽阔或者破败的风景中央,总有那么个小人儿,他孜孜不倦地仰天发问:“本?拉登,你在哪儿?”那正是摩根?斯伯罗克,他向每一个邂逅的人问起这个问题。一个巴勒斯坦青年说:“是本?拉登宣布了美国人在中东的合法。”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