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文化人的人情脉络图 > 第31部分(第2页)

第31部分(第2页)

休言湖海难逃网,

只恨文章不值钱。

窗外潇潇秋意冷,

断肠风味写吴笺。

刘大杰这首悼念诗,回忆了师生间的深厚友情和对恩师的深切思念的感情。此后,刘大杰怀念恩师,还写过三首诗悼念恩师,也可见师生情谊之深。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培养了我国第一个女编剧:洪深与赵清阁

我国第一个女编剧赵清阁  赵清阁是我国三四十年代享有盛名的剧作家,出身于河南信阳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33年到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同时也在天一电影公司兼职,做宣传或做场记。在这家电影公司,她认识了一些左翼作家,其中给予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剧作家洪深。

当时洪深已是很有名气的剧作家,他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桥》在剧坛上影响很大。赵清阁进入天一电影公司就在洪深手下工作,得到洪深的指导与帮助,对她投身于电影事业给予很大的鼓励。在工作中,洪深经常结合具体工作给她讲电影剧本的镜头感,蒙太奇的特征与运用,让她经常抽时间看导演拍戏,还鼓励她练习电影剧本的创作。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洪深、金山等著名戏剧家,在周恩来的指导下组成抗战演剧队。赵清阁参加了洪深领导的演剧二队,她为演剧队写些小戏、独幕剧,帮助学生剧团拍戏,还跟随演剧队到开封、武汉等地宣传抗战,慰问苏联志愿空军大队。他们的工作很艰苦,可是赵清阁却在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

抗战胜利后,赵清阁的身体累垮了,经济上也陷入窘境。洪深闻讯登门拜访,鼓励她写电影剧本。当时洪深已和大同电影公司约定,给他们写一个剧本。洪深将构思的基本思路说给赵清阁听,经过研究与商讨,由赵清阁执笔创作了电影剧本《几番风雨》。这个剧本投拍后,赵清阁被电影厂聘为基本编剧,接着她相继创作了《蝶恋花》、《自由天地》、《女儿春》等电影剧本,使她成为我国三四十年代的著名女编剧,也是我国第一位女编剧。

启蒙导师与挚友:郑振铎与王任叔

郑振铎的常用笔名是西谛,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县。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同年11月,与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一起创办《新社会》杂志,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旬刊》。他与王任叔就是在编辑《文学旬刊》时认识的,称得上是王任叔的启蒙导师和挚友。

王任叔,常用笔名巴人,浙江奉化人。1920年从宁波第四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小学任教。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推动下,萌生了对新文学的兴趣,特别是刚刚成立的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更是激起他立志献身新文化运动的决心。1922年5月,王任叔撰写了一篇评论作家徐玉诺诗作的文章《对于一个散文诗作者表一些敬意》,投给上海的《文学旬刊》。当时主编这个刊物的郑振铎读了王任叔的文章,非常赞赏,立即就签发在同月11日出版的《文学旬刊》第37期上。还在文末以编辑附记的形式,予以推荐。几天后,王任叔将自己的新诗草编成集,取名《恶魔》,寄给郑振铎,又得到了郑的赞许。郑振铎在《文学旬刊》第40期上选发了《恶魔》中的短诗《遣闷》,并在给王任叔的回信中表示:“此集我必尽力为谋出版,现在且先在旬刊上选登出来。”

这一年的7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应宁波教育界的邀请赴甬讲学。在这次讲学活动中,郑振铎与王任叔第一次会面,由此开始了他们间的友谊。1922年年底,经郑振铎介绍,王任叔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该会早期作家之一。

在王任叔与郑振铎的交往中,郑振铎在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给予王任叔以极大的影响,王任叔发奋写作,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他就相继出版了《监狱》、《破屋》、《殉》、《阿贵流浪记》等多部作品,成为文学研究会中有成就的作家。

。 想看书来

受到无辜的株连:胡风与绿原

绿原,本名刘仁甫,1922年出生在湖北省黄陂县。其父是个手工业者,依靠照相和制作竹篁工艺品为生。绿原两岁时,父亲去世,13岁时母亲病故。人生的遭际并没有销蚀绿原的志气,尤其是当年燃起的抗日烽火,更是激荡着他的心。1939年他写了一首宣传抗日的诗歌,贸然地投给武汉出版的《七月》杂志。

他的这首习作写得水平有限,还带有模仿的痕迹,投寄出去之后,并没有抱什么发表的希望,可是他竟然收到一份署名“七月社”的回信,信中指出他的诗作有些概念化,缺乏生活的气息,还没有提炼成诗。最后还鼓励他“写出更成熟的作品”。当时他还不知道给他回信的编辑是《七月》的主编胡风。在以后的多次书信联系中,他才发现给他回信的总是那种十分熟悉的字体,因而断定这位编辑就是主编胡风。

1942年胡风着手编辑《七月诗丛》,入选者都是《七月》的撰稿人,如田间、天蓝、鲁藜、阿垄、邹荻帆、冀汸等人。当时,绿原正在西迁重庆的复旦大学外文系读书。有一天,同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邹荻帆找到绿原,将胡风写给他的信给绿原看。信中提到:绿原先生也向《七月》投过稿,现在他的诗成熟了,希望他也编选一本诗集,列入《七月文丛》。胡风的重视与奖掖使得绿原激动万分,随即选编了一本诗集《童话》寄给远在桂林的胡风先生。

第二年胡风来到重庆,绿原才有机会与胡风见面。胡风在重庆期间,他们的联系逐渐多了起来。1944年绿原和几个同学被征召,为来华参战的美军当翻译。经过受训后却被分配到“中美合作所”。绿原拿不准主意去不去,就找到胡风商议。胡风对“中美合作所”不了解,就建议他别去,并帮助绿原在川北的岳池县找到一个教书的职位。

1947年夏天以后,胡风来到上海,着手编辑《七月文丛》和《七月诗丛》的第二辑,收入了绿原的第二本诗集《又是一个起点》和第三本诗集《集合》。

1954年,胡风撰写了《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即三十万言书),由此引发了对胡风的“我们必须战斗”的批判。到1955年1月,胡风决定检讨自己的错误,但胡风经常头痛,纷乱的头绪需要整治,思想的脉络需要梳理,只得求助于朋友,于是绿原、路翎帮助胡风分析认识,最后由胡风自己整理成文,写出了《我的自我批判》。此后随着批判胡风运动的深入开展,绿原也于1955年7月14日受到株连审查,被捕入狱。直到1962年6月5日才获得“免于起诉”的处理,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1980年3月胡风从成都来北京治病时,绿原和胡风才在相别25年之后得以重逢。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日为师,终身敬之”:何其芳与俞平伯

何其芳在1931年考入北大时,俞平伯已经是北大教授了。当时,何其芳虽然学的是哲学,但他十分喜欢文学创作和古典诗词,尤其是喜欢俞平伯的散文,因此每逢俞平伯讲授中国古典诗词课,他都去旁听。听俞先生课的学生很多,何其芳没有机会与先生单独联系,但却始终本着“一日为师,终身敬之”的古训,尊其为师长。

1952年北京大学筹建文学研究所时,何其芳被任命为副所长。此时他才与从中文系调入的俞平伯,有机会共事。俞平伯在文学研究所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校点80回本《红楼梦》。为做好这项重点工程,担任正副所长的郑振铎和何其芳,给予俞平伯很大的支持。为他选派了得力助手,提供了很多校勘资料。俞平伯也觉得工作干得得心应手,很感激何其芳等领导人的关怀。然而,好景不长。1954年9月出版的《文史哲》,发表了李希凡、蓝翎的《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他给中央政治局写信,称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又说,“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由此学术界开展了批判俞平伯错误文艺思想的运动。

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大批判,何其芳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他认为学术观点与政治思想不能混为一谈,他没有对俞平伯施加压力,也没有盲从地跟随批判锋芒冷淡俞平伯。在他的主持下,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