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文化人情感句子 > 第13部分(第2页)

第13部分(第2页)

冰心的这首题为《相思》的诗,写于1925年她在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读书期间。诗中没有指明是写给谁的,按照她过去写给父母和弟弟的诗,都明确地标明诗赠的对象来看,应该是写给他的恋人吴文藻的。

1923年的夏天,冰心以优异的成绩从燕京大学毕业,并得到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于同年9月,乘坐杰克逊号邮轮东渡太平洋去美国求学。在这艘邮轮上,有冰心熟识的许地山、梁实秋等赴美的留学生。他们在闲聊时,说到同船有个姓吴的清华学生,冰心就让许地山打听一下,这个清华学生,是否叫吴卓。许地山找来的“吴先生”,不是吴卓,而是叫吴文藻。两人由此相识。

吴文藻是1922年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的,他并不知道冰心已经是很有名气的青年女作家了,也没有读过冰心的《繁星》等作品,而是以早一年留学的老大哥身份,建议她勤奋读书。在半个月的航程中,他们经常一起凭栏远眺,尽情畅谈。冰心觉得吴文藻学识渊博,见解深刻,而且诚恳、直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冰心到校后,收到好几封同船朋友的问候信,她都是回寄一张明信片,唯独给吴文藻写了封很简短的信。几天后,吴文藻给她寄来一本文艺杂志。又过了几天,又寄来一本杂志,里边夹着一张问候的小纸条。再过几天,寄来的杂志里小纸条就宽了些,写的话也多了几句。聪慧而敏感的冰心,当然知道对方的用意,也在回信时,不冷不热地回应着。或许是吴文藻没有遭到冰心的拒绝,就鼓足勇气给冰心写了封求爱信。在鱼雁往还中,冰心觉得吴文藻很真诚,很执着,便与之相呼应,两人在异国他乡成了知己和恋人。

1926年冰心取得了文学硕士后,准备回国。吴文藻写了封很正式的向冰心求婚的信,经冰心认真修改后,准备让冰心交给她的父母。冰心回到北平后,虽然有父母和弟弟们陪伴着,亲情融融,可是她还是觉得心里缺点什么。在1928年5月的一个夜晚,她为吴文藻写了首《我爱,归来吧,我爱》。在这首诗里,冰心寄寓的不单纯是对恋人的思念,而是以祖国母亲的角色呼唤游子的归来,表现了冰心忧国忧民的情绪和冀望青年人拯救祖国的赤子心怀。受到这首诗的感召,吴文藻于1929年取得了博士学位后,就立即回国。这一年的6月两人举行了婚礼,在燕大校园里安置了他们的新家。

1946年的冬天,国民政府组团赴日本处理战后事务,吴文藻为其成员之一,冰心作为家属随同前往。由于冰心在文学界的影响,她到日本后,就被东京大学中国文学专业邀请讲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冰心夫妇就想回国,但一时寻不到机会。恰在1951年美国耶鲁大学聘请冰心夫妇为教授,赴美讲学。他们马上答应应聘,并趁机提出到香港做些准备的借口,取道香港回到北京。

1957年吴文藻被打成右派,冰心为此十分痛苦。周恩来知道此事后,就让邓颖超将冰心接到家里。周总理对她说:“吴先生的事。现在需要你关心他,帮助他。”周总理的话给予冰心很大鼓舞。通过冰心对吴文藻的关心与帮助,吴文藻能够正视错划右派问题,后来得以*。在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和谐而充实,幸福而愉快,但在1985年吴文藻却先于冰心驾鹤西游了。

“更知何日重逢君”:石评梅与高君宇

石评梅在高君宇墓前留影  到过北京陶然亭公园的人,都会注意到这里有一座“高石之墓”,这便是20世纪20年代闻名于世的女作家石评梅和她的恋人高君宇的埋骨之所。

石评梅于1902年出生在山西平定县,原名石汝壁。自幼喜爱梅花,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她为自己取字叫“评梅”;为自己的寓所取名为“梅巢”,甚至连自用的信纸也印上梅花。1920年石评梅在太原女师毕业后,考入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积极参加学校里的诗社、剧社的活动,开始写作新诗和演出进步戏剧,成为北平诗坛上一位小有名气的女诗人。1923年毕业后,她在北师大附中任教,并与同学陆晶清编辑出版《妇女周刊》。

她与高君宇是在1920年的一次山西同乡会上相遇的。高君宇是山西静乐县(今娄烦县)人,生于1896年。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爆发时,他是北大学生会的代表,曾与许德珩等人一起冲进赵家楼的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成为北平学界著名的学生领袖。他是石评梅的父亲在太原省立一中执教时的学生。石评梅虽然没见过高君宇,但常听父亲夸赞一个叫高君宇的学生,因此印象深刻。同乡会上,高君宇慷慨激昂的演讲,让石评梅深觉震撼。会议结束时,石评梅走近高君宇,自报家门:“我是石鼎丞的女儿,叫评梅。”高君宇一听就愣住了,在他乡相遇恩师的千金,真是喜出望外;再者,评梅的大名又使他联想到一些报章上署名“评梅”的诗作。临别,高君宇随手从书包里掏出几本新出版的《新青年》、《新潮》等进步刊物给石评梅,她像得到宝物那样爱不释手。

当时,高君宇在老师李大钊的指导下,和邓中夏、何孟雄、罗章龙等十几个北大学生,发起组织*学说研究会。石评梅在高君宇的举荐下加入了这个研究会,而且是他们吸收的第一位女会员。高君宇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担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还负责编辑*中央机关报《向导》。工作繁忙,很少有机会与石评梅见面;但他对石评梅很有好感,经常忙里偷闲给她写信,联络感情。可是石评梅因为恋爱的失败,抱定终身不嫁的信念。对高君宇信中暗示的爱意,总是以同乡师友对待,这使得高君宇很痛苦。有一次,高君宇约石评梅和她的好友陆晶清到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吃饭,高君宇向她们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婚姻悲剧。石评梅很同情这位同乡,但仍然没有接受他的爱的心意。

1923年年初,高君宇参与领导了长辛店工人大*之后,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通缉。在这个危急时刻,高君宇还特意到石评梅的住处看望她。高君宇走后,给石评梅的信中,直截了当地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这种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还是没有温暖石评梅那颗被冷却的心。1924年国共合作时,高君宇奉命到广州担任孙中山的秘书。他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寄给北平的石评梅,另一枚自己则戴在手上,以此表明对石评梅永结同心的爱。直到1925年3月高君宇因肺病不治而辞世,他的手上还戴着这枚象牙戒指。

高君宇的病逝给石评梅精神上巨大的打击。她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这时她才意识到失却的爱,再也不复返了!石评梅整理高君宇的遗物时,她发现了一枚干枯的红叶,上面有高君宇写的两句诗:“满山红叶关不住,一片红叶寄相思。”这是高君宇在1923年寄给石评梅的爱情信物,当时石评梅因与吴天放分手而发誓终身不嫁,她在高君宇所赠的枫叶背面写上:“枯萎的花篮不敢承受这鲜红的叶儿。”又寄回给高君宇。如今人已不在,红叶尚存,使得石评梅悲痛欲绝。她悔恨不已,痛恨自己不该拒绝真心相爱的高君宇的爱,她决心以自己的余生陪伴着高君宇的亡灵。

1925年3月29日,北京大学等单位为高君宇举行追悼会时,石评梅送了写有“碧海青天无限路,更知何日重逢君”的挽联,还在白布上亲笔题写一首挽词,悬挂在追悼会上。5月8日,根据高君宇的遗愿由石评梅和高君宇的亲属出面将高君宇安葬在北京陶然亭,石评梅在高君宇墓周围亲手植松柏十余株,并在墓上题了如下碑记: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高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刻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

评梅

此后,每逢星期天,她都要到高君宇的墓前守候,她还写了十多篇文章寄托哀思。后结集为《涛语》出版。或许是石评梅悲伤过度,三年后,年仅26岁的石评梅也病故了。她的生前好友黄庐隐、陆晶清将她安葬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