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x密码错误 > 第八章 真相 ez的由来(第1页)

第八章 真相 ez的由来(第1页)

“自从十九世纪末期,人们发现放射性物质之后,就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提出中微子假说;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在研究假说中的衰变时发现了最早的重核裂变现象;1939年,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表了铀可裂变的论文,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理论,无数进行研究的核科学家都意识到,一种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新物质出现了。裂变能提供巨大的能量,作为能源它能从生产和生活上改变社会模式;但当时正值战争,若将这种可怕的能量用于战争,它将无坚不摧。

“1939年4月,德国科学家向工兵署提出了核武器建造构想,指出首先拥有它的人将在战争中对别国拥有压倒性优势。同年8月,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数位科学家联名向美国总统上书,指出德国科学家最早提出这一构想并且他们在研究如何将其用于战争,一旦他们拥有了裂变武器,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制止法西斯侵略,为了避免让更多的人惨遭荼毒,科学家们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必须要比德国科学家更早地研究出核武器,自保,威慑,或用此终结战争。

“U工程和曼哈顿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侦察与反侦察,渗透与反渗透,破坏与反破坏,当全世界都陷入轰轰烈烈的二战洪流中时,同盟国与轴心国的高层都未曾放弃对这一块的争夺,普通人无法理解他们在核研究这一领域究竟投入了多大人力物力。由于一系列间谍渗透活动和特种部队的自杀式破坏行为,德国最终没能成功造出核武器就宣告战败,研究核工程的德国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经过一系列明争暗夺之后,被美苏两国瓜分。

“获得新鲜血液的曼哈顿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很快就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核弹。当时日本在东南亚的战线与中国胶着,英美在太平洋区域几乎摧毁了日本海军,日军没有补给,国内生产乏力,眼看败局已定,无数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明确提出了不要在日本使用原子弹,但政客们的想法和科学家明显不同,两颗原子弹投放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人类第一次见识到了这种武器可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那些研发出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这才发现,在政治面前,道德的呼声微不足道。战争,就是不择手段,只求胜利,一定要有一方战胜另一方。不然就是双方筋疲力尽,约定好过几十年再打。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固然是一件全世界都欢欣鼓舞的大事件,但对于制造出原子弹的这群科学家,当他们了解到那两个投放原子弹的城市变成了什么样时,每个人都心情沉痛。

“那些坚决抵制过投放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自发组织起来,这就是EMZ的前身,一个没有名字的自发性组织,一群默默无闻的科学家。他们清楚,自己制造出的这头猛兽拥有多可怕的破坏力,如果不对它加以约束,如果落入战争狂人的手里,那么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也就指日可待。

“于是他们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微薄的影响力积极奔走,影响政客,影响商界,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美国在核威慑、核力量运用以及核力量发展三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并且随着冷战和日后的苏联解体,这些限制越来越清晰明确和详细。在这些科学家的大力推动下,他们还制定了核不扩散条约的框架,并致力于推动有核国家都支持和参与它;但科学家们也知道,这些基于文字和别国核力量带来的约束,在真正的狂人面前是没什么作用的,只有在技术层面上加以限制,确保这些武器只能以国家为主体,在国家危急时刻才进行发射,即便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也无法启用,这才是关键。

“所以说,EMZ前身的主要工作,就是给核武器加密,确保它的安全。为此那些科学家研究出一系列的基础理论,尤其是那些从曼哈顿工程中挑选出来,又参加了MX计划和宇宙神计划的工程师,他们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的兴起,科学家们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将来,为了避免电影《终结者》里的场景,EMZ的研究主方向转向了网络攻防、遥控加密和人工智能的绝对控制。

“最初EMZ只是流传在科学家内部的一个小论坛,他们自称为未来信息收集者,后改名为电子信息狂热爱好者,1948年秘密在德国成立了一家小公司,将手中掌握的电子控制技术部分作为民用,获取的利益用于组织的基本运转费用。组织成立伊始就保持着无国界无政府的态度,由于暗中支持的都是顶级科学家,所以那些民用项目绝对是行业龙头,一直处于完全领先的开拓者状态。明面上的公司生产的都是和电子控制有关的产品,现在做的产品包括家用净水、供暖、照明、电器的网络信息交会、开启闭锁、电子控制等;而另一批科学家则开始参与发起和组织了一系列科技论坛,包括现今较知名的黑帽、P2O大赛、ISFF大赛,背后都有公司的影子在推动;公司论坛的覆盖方向很早就由物理化学转变为现今的电子信息、黑客攻防、高端密匙数学等领域。”

正说着,飞行高度开始降低,他们已经抵达秘密基地,一架理惠子从未见过的庞然大物,已早早地在飞行跑道上等着他们了。

“天哪,这是什么飞机?这块头,空中巨无霸啊!”还未降落理惠子就叫了起来,小型飞机停稳后从舱里出来,两相一对比,那架飞机更显巨大,小型飞机和它一比,那就是麻雀和巨雕的区别。

“AN-225,已知世界最大的运输机,载重250吨。”肖克为理惠子解释。

“NO,NO,NO,”安德鲁摇头道,“225是80年代的产品,已经跟不上时代需要了。这是最新一代仅进行过秘密试航的AN-JPG,机长96米,翼展102米,载重380吨,起飞重量800吨,最高时速2。75马赫,这是俄国因经费问题一度停手的暴风雪项目的主机,我们将它接手过来,虽说速度没有美国的X-37快,但我们的实验数据更为稳定。请吧,各位。”

从机门处还要经过一道狭长的封闭通道才能进入机舱,就像登机桥一样。进入舱内,理惠子发现空间并不大,甚至有些狭小,而且不见舷窗,不过安德鲁和肖克都没有发话,似乎早就知道一样。

三人落座,有点像坐在商务车里,除了座位,只有不到六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还煞有介事地向肖克介绍:“我们的暴风雪和你们搭乘的黑隼不同,能准载五人。”

理惠子一脸不屑,这么大的飞机,只能装五个人,你们造的是什么东西?

“你也去?”肖克问安德鲁。

“你需要我的帮助,日本政府的准入,以及与美国和日本联军取得联系。”安德鲁回答,“那么,我继续?”

肖克点头,安德鲁继续说EMZ的历史。

“公司的盈利资本,主要用于最高端的电子安全科研,你曾经得到的那个手持终端机就足以说明,而且公司的权威性也毋庸置疑。美国的NIST在许多标准定制上都是请公司做顾问的,RC20加密绝对是现在最先进的加密法,而公司创始元老们所提到的那些理念,如今也已运用到电子设备的方方面面。原本一切都是良性发展,直到七个月前,一位年轻人带着他的最新数学观点出现在ICM大会上。

“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点,非对称性非逻辑性模糊算法,在数学界里面似乎只是一个极小的毫不起眼的分支,但在电子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那绝对是一颗重磅炸弹。他的那种算法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著名科学家设定的条件,等于是从基础上颠覆了将数字0到9作为数学运算的根本,原本牢不可破的安全密匙出现了裂痕,而且不是某一种、某一分支、某一类,是全面,所有的与电子安全有关的产品,在他的理论下,都有裂痕可寻。

“很难想象吧,这个百年难得一见的数学天才,仅在他初中时就提出了这种观点和基本计算推演公式,此后的十余年,他只是不断地在完善和改进。当时他想在日本发表论文却被退稿,后来到了中国又投稿了几次,也都被退稿,只因没人能看懂。事实上这次ICM大会上也只有三个人看懂了他的那种理论,大会的主席,还有一位数学家,另一位就是公司的代表,公司一直是大会的最大赞助商。这件事情在公司引起了轩然大波,若是别的破绽还好说,若是理论的基础被人驳斥了,公司近百年的心血全都白费。

“公司内部分作了两派,一派认为这套理论华而不实,过于异想天开,只需在原有电子安全基础上加设几个限定条件就可以避免危机出现;另一派则认为有必要彻底改变安全基础的核心控制。双方各有各理,争得不可开交,最后在亚洲成立了两个实验组,分别就他们各自的观点展开试验,也就是说,一组打造最强的安全防御体系;一组则利用新理论开发出可以破解那种防御体系进行远程操控的仪器。

“为了加深对新理论的理解,想要破解防御的那一派将织元浩二请了过来,原本他对人工智能和电子安全也非常感兴趣,可惜在请他的时候态度有些强硬,这让双方的关系有点僵。后来约定,让他能随时与家人保持联系,让他在接受暗中保护的情况下能自由活动,他才答应参与试验。一个月前,实验有了结果,B组针对A组研发出的超级安全防御系统做出了攻击,在核心架构被颠覆的情况下,突破了A组设下的防护壁,从试验角度证实了,浩二的理论可适用于全世界的电子安全防护系统。我们有了第一台非对称非逻辑性计算破解器,这次试验保留下来的数据被称之为密匙一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