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铮嗯了一声:“他们怎么看?”
云逸有些皱眉:“很多人还是觉得这是少帅要收权,估计心里有抵触。”
云铮背着手,踱步道:“那就把比例再动一动,从鹰扬卫里抽调四成,其余诸卫一起抽调六成,这样算来,我鹰扬卫里抽调的军官,是他们各卫的两倍,这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云逸点点头,又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少帅,这总参谋部,真的有必要建立吗?”
云铮点点头:“很有必要。”
“可是我觉得,总参谋部在后方呆着,可能在作战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前线的实际变化,若是错过了时机怎么办?”云逸问道。
云铮道:“所以我说总参谋部主要的责任是进行先期战略战术准备。我这么跟你说吧,好比我们现在要攻打……辽国中京,那么我们的总参谋部就要开始制定计划。这个计划,大到我们需要动用多少兵力、调动多少粮草、使用多少军械这些战略上的准备的计算,小到每一场可能出现的战斗的运用战术,譬如我们大军到达了中京之后,如果我军有五万人,该怎么打下中京;如果我们只有三万人,又该怎么打……所有这一切,都是总参谋部需要预先设想准备的。”
云逸大吃一惊:“那工作量也未免太大了,这需要多少物资,经验丰富的将领倒是能够推算个大概。可那每一场可能遇到的战斗怎么去打,那变化也未免太多了,这如何能够全部规划得出?”
“自然不需要他们把每一场战斗都估计得完全准确,但是他们必须要考虑到有可能出现那一类的作战状态,并且为此设计战斗方案。譬如说进攻中京的话,他们就必须考虑,我们的大军渡过滦河的时候会不会遇见辽军,如果会遇见辽军,那么他们必须提前写出在渡河前、渡河中、渡河后三种情况下的作战计划,万一碰上其中某一种,在没有大的差别之下,前方指挥官就应该按照总参的计划执行……这个,就叫战前参谋规划。”
云逸倒抽一口凉气:“这么……这么严格,我瞧总参日后肯定命苦。”
云铮呵呵一笑:“总参的工作自然比较复杂,而且对军事素养要求非常高,这就需要总参的军官一定是我北疆最优秀的一批。我希望日后的总参,有一些是从雏鹰学院出来、在总参实习的学生,有一些是从各军调回的经验丰富的军官,还有一些则是在各军优秀的非嫡系军官加入总参提高能力……总而言之,总参必须是一个我北疆最优秀的军官团。”
云逸点点头,但面色有些沉重,他发现建立总参这个任务,还真是不轻。
云铮也知道总参谋部的建立和让其真正有效运行难度很大,但他认为这样做很有必要。
中国历来有谋士,但谋士的作用相比云铮心目中的总参,差距太大了。在云铮看来,只有后世的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那才是真正的总参。
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雏形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40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在组建部队时,仿效当时倍受推崇的瑞典军队,组建了一个军需总监部,这便是最初的总参谋部。当时,军需总监部的主要职责是,担负工兵勤务、选择行军道路和宿营地、构筑阵地等任务。到弗里德里希大王时代,军需总监部又增加了传令、为行军部队指路、以及为将帅们起草报告和文书的任务。在第一次瓜分波兰的作战中和1778年的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军需总监部又接受了后备部队的计划和领导工作,成了国王的得力助手。
到19世纪初,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泽瑙等人领导的“军事改革委员会”,在改善总参谋部的职能和确立其地位的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军事改革委员会”的成员马森巴赫上校,于1801年和1802年先后起草了一份军需总监部勤务规定和两份有关条陈,阐述了对总参谋部的组织、职能和任务的设想,因此被称为组建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思想先驱。
在条陈中,马森巴赫要求在和平时期就组建一个常设的总参谋部作为计划中心。他要求在和平时期应将总参谋部的工作按三个作战区域即奥地利、俄国和法国,划分为三个工作单位,分别拟制各自的作战计划。他还要求,平时参谋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旅行训练,藉此勘察预想战场的地形;驻外武官提供有关情报和预测;总参谋部与部队之间进行人员交流。最后他要求,将来的总参谋长有权直接向最高当局呈送报告,并将此视为总参谋长的最重要的权力。
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曾给马森巴赫的建议以支持,并着手进行军需总监部的改组工作。沙恩霍斯特提出的设想更接近于现代总参谋部。他建议组建一个“军队总参谋部”,下设4个处。分别负责战略战术、军队内部事务、补给、炮兵和弹药事务。1817年,普鲁士正式使用“总参谋部”这一称谓。但它的地位和职能还远远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总参谋长冯·米夫林元帅在其任职期间(1821…1829年任总参谋长),注重对总参谋部军官进行系统训练,尤其在测绘方面;重视旅行训练,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发展了沙盘作业;强调战史研究;加强了对邻国军队的观察。米夫林的继任者威廉·冯·克劳泽内克将军(1829…1848年任总参谋长)除了继承其前任的工作外,还曾在1834…1835年考虑过铁路的作用,但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和持续的研究。毛奇的前任卡尔·冯·赖赫尔将军(18481857年任总参谋长)尤其注重对总参谋部军官的培养和选拔。他规定,从事总参谋部勤务的军官必须在普通军事学校学习三年,在测绘局工作三年,夏季从事野外测绘勤务,冬季从事军事科学工作。
赖赫尔十分注重新技术在军事中的运用。1848年,即在他任总参谋长的第一年,便将后膛枪引入普军。1855年,他起草了一份关于国内外铁路运输能力的报告,将铁路纳入展开和作战计划之中。在赖赫尔与战争部长博因的合作下,总参谋部的特殊地位逐渐显露出来:总参谋部军官可以在总参谋部内晋升;自1843年总参谋部军官的军服有了有别于其他军兵种的特殊标志。
毛奇任总参谋长期间,在其前几任成就的基础上,对总参谋部进行了改造,并以他个人的超凡才能赢得国王的高度信任,从而使总参谋部获得军队的指挥大权,将普鲁士总参谋部推向其全盛,成为当时欧洲乃至世界所效仿的样板。
毛奇指出,在历史上有些统帅不需要别人出主意,而是自己思考问题,自己定下决心,周围的人只是执行他的意志而已。但这种巨星一百年也难得涌现出一个。他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军队指导者需要顾问”,“一支军队组建一个司令部是十分重要的”。
毛奇对于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和扩大其职能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奋争。当时他已认识到由于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复杂化,以及作战人员的急剧增加和作战地域的扩大,军队有一个统一的计划、指挥机构对于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在对丹麦的战争中,由于毛奇的参与,使战争迅速取得胜利。
这一胜利,使总参谋长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也引起国王的注意。1866年6月2日,国王颁布命令,授予毛奇以指挥军队的全权,宣布总参谋长与战争部长保持平行的指导关系,从而使总参谋部第一次成了全军最高的、具有实权的指挥、协调机构,成了国家首脑的名副其实的军事顾问。这开创了普鲁士军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总参谋长指挥作战行动的先例。在此之前,总参谋部这一组织虽然以各种不同名称和组织形式存在60余年,但一直处于辅助位置,无权对军队实施指挥,这种状况不仅在德国如此,在欧洲其他各国亦然,只是自对丹麦战争胜利之后,普鲁士总参谋部才获得作战计划制定权和战时军队指挥权,只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总参谋部这一组织才可以说是具有今天意义上的总参谋部。
毛奇在总参谋部建设和运用,以及总参谋部军官的训练上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