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羌笛的曲子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公元前207年9月,沛县人刘邦攻入咸阳,秦二世在无奈中将传国玉玺呈送给斩白蛇起义的刘邦后就自杀了。但是刘邦先入咸阳引来一个人的极其不满,这个人就是项羽。

项羽者,我可以用“暴发户”这样的词来形容他的所作所为,说这个人没有见识或者目光短浅那是对他的赞美,所以他从开始上台表演就注定很悲情的结局。其一,从看到秦始皇华丽的巡视队伍时所说的话中就透露着这样的信息。项羽说的是:“大丈夫拥有这样的富贵和显赫。”在项羽的眼里只有富贵,而另一主角却说:“大丈夫应该取而代之。”看看,人家刘邦的志向从一开始就比你远大。当然这些话应该都是拍马屁的文人骚客们杜撰的。因为秦国的法律很严格,有连坐制度,就算这两个愣头青敢说这样的话,立刻就会有人给秦始皇嬴政汇报领赏金的,还有他们活的机会,下场应该比张良还要惨(张良是逃匿后再也找不见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应该是为奴隶主贵族们打抱不平的侠客之类的人物)。其二,所作所为无法服众。刘邦入主关中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约法三章”,对秦帝国的财富秋毫不取。而项羽却是怒发冲冠,不承认楚怀王的承诺也就罢了,居然还想杀害自己联盟里的领导人(取代楚怀王还算是他后来的演出),并且进入关中就首先向劳动人民的血汗建筑——阿旁宫动手,据说阿旁宫的大火烧了三个月,并且在公元前206年2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噢,原来只想做一个霸天下的人)。这样的一个目光短浅的人鬼才相信他,没有众亲叛离也算是他的幸运。当然后来这位自命不凡人还给我们上演了两场很好看的戏:一场就“草木皆兵”,另一场却是大声疾呼“虞姬虞姬”的抹颈自刎。

就这样,秦帝国在成功者刘邦和失败者项羽的表演中谢幕了。

我们再回来说说被后来人骂得最厉害的阿旁宫和长城旁边发生的事。

据杜牧说阿旁宫在公元前206年被楚人项羽一把火烧了,在《资治通鉴》中没有它的踪迹,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楚人项羽烧咸阳的秦宫是真,当时的秦都城咸阳,是当时中华大地上最大最豪华的城市,并且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又将全国的富人都聚集的咸阳,咸阳地皮的价格超过现在上海应该是可以想到的,所有建筑被大火烧三个月不灭,应该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就是不见阿旁宫,阿旁宫到底存在不存在?不过这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认为楚人项羽举火烧掉的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修建的建筑,是对别人劳动成果的一种侮辱和蔑视。

皇位的承接人刘邦可以说是从天上掉下一块馅儿饼,不偏不倚正好砸在自己口中,好不欢喜。可是这样大的一个王国到了自己手中到底要怎么办?北方的防御工事——长城是不用自己修了,因为蒙恬在这个时候已经修好了长城,那就先建一个自己居住的宫殿吧(咸阳已经被楚人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总不能让皇帝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吧),这样,连一个西瓜都吃不起的人刘邦就在现在的西安修建了未央宫(据说这个建筑要比秦的咸阳宫殿小得多,凑合着住)。其次,否定秦不封王的规矩,只要是自己的亲戚和有功劳的人都封为王(后来经过子孙们的努力,这些诸侯王基本上都是灰飞烟灭),但是这些诸侯王给国家带来的是再一次陷入战火纷飞。第三,回家省亲。汉高祖刘邦的回家省亲可谓大大的风光了一场,马尿灌够之后还做了一首不成章的歪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第四,呈兵耀武扬威。这件事说起来很不光彩,因为刘邦选错了对手,他选择的是秦始皇不得不依靠修长城这样的军事防御体系来对付的匈奴。公元前200年冬月,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在寒冷的天气进兵晋阳,谁知这一去冒顿单于就让汉高祖刘邦心惊胆战一生,再也不敢听见对匈奴用兵的字眼,这就是“白登之役”。从此之后,汉对匈奴的政策变成了“和亲”的代价换取中原的和平,直至汉武帝刘彻(又名刘彘)公元前133年发动了对匈奴的白马战役才给他挽回一点面子。不过,人们记住汉对匈奴战争的是在汉武帝刘彻的支持下,匈奴一撮不振,最后基本失去了对中原的骚扰,但是西迁的匈奴带来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并且开始了又一次的长城重修工程,不过这一次,他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修建的,并且将长城线从甘肃临洮地区延伸到玉门关外,长期在河西走廊顿兵驻守,开始最早的军垦历史。

在此,我扯到公元前133年的汉对匈奴战争,主要原因就是想说明长城在北方的军事防御系统中的作用,所以长城并不像太史公司马迁所质问的那样,在当时骑兵横行的生存条件下,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不可取代,修建长城就是为了给中原的劳动人民带来安宁和和平,忽略这一点而评论长城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长城又是老秦人剑锋的延伸和继续,它保护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完整,更保护了中华文明的完整。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九章  巡道十五年

从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实现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06年灭亡,秦帝国从实现统一到灭亡恰好十五年,这是阴阳学说中刚好一旬,在六十甲子中刚好是四分之一,连一个甲子的轮回都没有走完,秦帝国就让刘邦带领的军队攻克了,后来又让一个破坏性极大的粗人项羽一把火烧光了秦帝国的有形的物品。秦帝国就像是在春秋战国之后的祭品一样,没落在奴隶主贵族和新兴的封建贵族中间,秦始皇一统江山、千秋万古的超级帝国梦是醒了。其实,秦帝国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殉道品,他创造的美好现实留给后来人的梦想和追求是其他统治阶级的最高理想。

秦帝国在中华民族史上的兴起要归功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秦赢政的祖先相传是传说中有名的帝王颛预相关,“帝颛预之苗裔孙曰女鏅,女鏅织,玄鸟陨卵,女鏅吞之,生子大业。”《史记——秦本纪》这位大业就是秦嬴政的祖先。当然,这是通过寻根问祖来表达帝王继承统治权的正统,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秦诞生的历史。秦这位诸侯其实本姓赵,在公元前9世纪左右,也就是周穆王统治时期发生了诸侯徐偃王作乱,秦始皇的祖先造父给周穆王寻找了好马,并帮助周穆王平定了叛乱,秦始皇的祖先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姓和封地——赵和赵城,可惜时运不济,很快在五世内就没落了,子孙们只好重操旧业——相马,在周孝王时期他的祖先非子又重新获得周孝王的厚爱,并且将自己的嫡亲女儿嫁给赵申侯,与王室结亲后的赵申侯给周孝王建议让自己为周王室保西边的边境,于是又获得了第二次发迹的机会,而且又获得一个姓氏——赢,以赢为姓的秦国就开始在周王室的西边建功立业,并在公元前770年周幽王被诸侯杀头后,在秦国的帮助下东迁至洛邑,保证了周王室的继承权。就在此时,秦国只是一个背靠着周王室经常与西边游牧民族打仗的诸侯,并且逐步把疆土扩张到现在的陕西中南部和甘肃中部地区,要想有作为,看样子很难。

然而,机会只是给有准备的人,公元前362年,21岁的赢渠梁登上了秦国君主的宝座,这就是秦孝公。当时的秦国的国力和文化水平是不敢与中原齐、楚、魏、燕、韩、赵诸国相比的,并且中原诸国把它视为西戎,不与他来往。这种现实让秦孝公很生气,也深深刺痛他要兴起秦国的决心,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令,声称:只要宾客群臣中有能出奇计而使秦国强大的人,他就给他封官进爵。这时,一个有政治抱负干练机警的谋士从他的邻国来到秦孝公的面前,他就是被后世称为“商鞅”的政治家。这位当时还叫“公孙鞅”的读书人可不简单,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秦孝公面前不断转变口径,从流传中原的儒家的帝王之道、王道,以及各种称霸的诡异之术,转而为法家的刑名之学,直说得秦孝公坐立不安、心动不已,立即将公孙鞅奉为上宾。其实,公孙鞅的理论不外乎两个字——变法。公孙鞅从秦国的实际出发,制定出秦国要强盛必须重农重兵的强国之路,并且他还为秦国提出了推行法制强国之本。公元前356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开始在秦孝公的强权政治的保证下开始了。因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而且公孙鞅也是有备而来,理论加上实践,这场改革进行得非常顺利,很快秦国就迈入了争霸的战果七雄当中。

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的改革对尚处于封建低级阶级的秦国各阶层,尤其是对长期享有特权的贵族阶层,终究冲击太大,损害了大多数上层人物的实际利益与文化尊严,因而,在秦孝公死后,公元前338年,以被赐姓为“商”的公孙鞅被秦惠文君处于车裂。虽然商鞅已死,但秦国的统治者看到了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阿门并没有因为商鞅的死而全部废除改革的核心内容,那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重农重兵”的强国思想。商鞅思想的继承人——韩非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这样描述这场改革:“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这些制度的推出极大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新兴的封建贵族的权利,保证了民众的生存自由权,打击了奴隶主的特权,把国家的以武力强国的思想用律法的形式合法化,在商鞅车裂一百年后,秦国的另一个有作为的君主——赢政在征讨四方时,中原的各位诸侯国君主才发现他们的社会制度已经落后了。秦赢政之所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称霸中原,与另外一个法家人物密不可分,他就是李斯。李斯也是一个将法家理论紧密与实践结合的人物,他要比他的师兄韩非强的多,韩非作为韩国的公子,只有空头理论——《韩非子》,历史没有给他任何实践自己理论的机会他就随着六国的灭亡断送了自己。

所以说,秦国的兴起是战国时期法家实践自己理论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法家倡导的以君主为尊的思想,通过严格的律法维持社会秩序,既充分打击了当时的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又为一个新的秩序划上了深深烙印。法家思想同时也确保了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文字、财政、度、量、衡的统一,也开创了秦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赢政创造了一个新的时代——统一六国,实现中民族第一次统一。统一六国后,秦赢政首先想到的是继承帝位,东周其实早就灭亡了,在齐、燕、赵、楚、魏、韩的威逼下,周王室名存实亡,只不过其他六国不愿意承认而已,原因有二:一是谁承认周王室灭亡,谁就要承担悖逆的罪名,在有严格的贵族等级制度当中,悖逆无疑就是与中原其他国家发生战争,虽然大家的战争经常发生,但都是小战役,因为在那是其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抗衡其他国家形成的联盟,就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开始秦国也遭受到苏秦、张仪的纵横连仪,战局非常不佳,直到张仪死于魏国,韩、魏相攻,战局才略有好转。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法家思想出发,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维持帝国的强大,因为在统一六国的时间他消灭各个诸侯王国的君主,但没有进行对逃往贵族的追杀。周王朝软弱的统治让诸侯王国都拥有独立的文字、财政和管理诸侯王国的思想,并且各个诸侯王国发展程度也不统一,在城邦制度下生存的奴隶们采用的度、量、衡等基本交流、交换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秦在统一六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在国内建立了郡县制,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三十六个郡,为发展农业生产,并实行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迁移,迁移全国富豪十二万户到咸阳,把咸阳打造成经济、政治、文化全国的中心;为加强全国财政,便于交流,实行全国统一的货币制度和度、量、衡,收回中央铸币权,由中央统一发行用于交换中介商品;为加强皇权的权威,实行全国统一的吏制朝服,收回全国兵器,在咸阳铸成金属人十二个。

这些措施的实行肯定会遭受到六国未受刑的贵族的极力反对,他只有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实行强有力行动,实行军队维护制度,而儒家的徒子徒孙惇于越在公元前213年却跳出来引据论典,指责秦始皇没有根据儒家经典的封分子弟思想进行管理国家,还颇为自负的称为:不师法古人而能保持国家长久,这样的事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可是一件大事,秦始皇立即召集群臣进行讨论,最后还是丞相李斯的一番长篇大论导致了“焚书坑儒”。其实,面对当时社会情况,李斯的逻辑很简单:掌握了统一帝国作搞权力的皇帝理应保持独尊的地位,而时下出自最高统治者的法令一颁布,个人便用自己的观点去妄加评议,久而久之,君主的独尊的威信必然会降低,而拉帮结派的党阀之争便会蔓延开来,这无疑是对帝国统治的威胁。既然如此,应该怎样办?头等大事便是禁书。这便产生了在中华民族历史上213年的“焚书”事件。公元前212年,道家传人徐罘受秦始皇委托前区东瀛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没有结果,并且发生咸阳方士逃跑的事件,秦始皇迁怒儒生,下令“为妖言以乱黔首”掘坑处死461人儒生。这两起事件便是史家常说的“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起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法家与儒家争斗那种学说更有利于长治久安,如何维持皇家权威?同时也是“法治”与“礼治”之争。在城邦制度下刚刚走出来秦帝国,在“法治”思想的影响下和希望皇权长治久安的愿望当中作了一件让后世儒生都代代不愿原谅的事情。其实,法家提出的“法治”代替“礼治”的思想从理论上讲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因为它与春秋战国的奴隶制土崩瓦解,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可惜,那是在中华民族的春秋战国末期,生产力不会要求公平、合理的民主制度,否则,在法家思想的引导下,中华民族可能在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民主制国家。因为生产力的原因,法家思想只能服务于新的统治阶级,只能创造出更加强大的专制制度。

因为秦始皇生前没有明确皇权的传承制度,引发了扶苏和胡亥的帝位争夺,害死了皇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视察平津的时间得病,7月病死于沙丘,胡亥继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皇帝——秦二世,可惜。秦二世就没有父亲的气魄,他以赵高为宠臣,还留下“无粟何不食麋乎”的笑话,同时赵高为了剪除对自己不利的势力,导演了一场“指鹿为马”的闹剧。公元前209年7月,陈涉、吴广率领前往渔阳服劳役的百姓起义,很快,陈胜在潼关以西自立为“楚王”,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刘邦在沛县造反,项梁在会稽造反,拥立楚怀王。同年冬天,赵高设计邝杀了为秦帝国出了汗马功劳的丞相李斯。秦帝国人心背向,大势已去。公元前207年8月,汉高祖刘邦攻进咸阳,一个月后,项羽在咸阳屠城,杀死赢婴,宣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