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城楼上的李茂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而已,但他大概能猜得出他们的表情。
应该就和去年他母亲被刺重伤不醒,而他却必须要入宫听政一样吧。
百姓、刁民、孝子、暴徒……
他们是百姓,又不仅仅是百姓。他们可以变成任何一种人。
李茂向远处眺望。
他们可以成为杰出的工匠、最英勇的士兵,也可以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坑蒙拐骗的渣滓。他们之中有人也许会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喋喋不休,可也许也会为了抵抗反贼的入侵毫不犹豫的让大楚把他们的家拆掉,只为了取几根可以用来守城的木柱。
他们才是基础,是砖石,是一切。
百姓不是单数。他们是老人的孩子,女人的丈夫,小孩的父亲,同时也是士兵,是工匠,是农民,是书生。他们虽然会死亡,会被遗忘,是最微不足道的一群,但他们却经由死亡和微不足道来维持着他们复数的那一面,维持他们真正不灭的特质。
没有哪个朝代,哪个君王能做到永恒,但这些百姓却做到了。天子和大臣们都认为是自己统治了万民,将自己的影子投影到了他们的身上,但事实上,其实是这些百姓将自身投影到了统治者那里才对。
所有的皇帝和大臣,其实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在殚精竭虑,在满足了他们的需要的时候,他们才能从百姓的身上取得他们想要的东西。
这样的他们,真的是这些百姓的主人,这些百姓的“父母”官吗?
李锐似乎隐隐约约摸到了无数圣贤们一直想要阐述的真理。
但随即,他就自嘲地笑着摇了摇头。
这么复杂的事情,还是留给那些做学问的大儒们去思考吧。
他是“实干”的信国公,实在没有时间悠闲的考虑这种深奥的道理啊。
啊,刺头们都送走了,终于可以好好的洗刷大街了呢!
还有填平那些因为牲畜和牛车而出现的泥水坑和凹洞!
再也不用担心走在路上会被人拦住喊冤了!
他是兵部尚书,不是大理寺官员,实在管不到难民是不是偷了东家的鸡,还有西家的女儿是不是被浪荡子拐走了啊!
都快疯了好吗!
镇北将军袁羲和居庸关守关大将林大虎的军队赶跑了涿县之外的叛军,牢牢地守住了幽州通往燕州的要害,而且正在两县修整,一旦后方辎重跟上,立刻就北上收复范阳。
李茂要粮草要兵器的奏折进了京,和朝廷对他的批复一起回来的,还有皇帝对他家侄子和儿子的赐婚文书,以及勋贵派们带给他的满是告状和得意语气的信函。
李茂只是看了看勋贵派的心腹给他写的信件,就大概推断出了朝廷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一时间,李茂还有些同情晋国公。
他在朝中混的时间不长,但已经看清了所谓的两派之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开始还是政见不合,到后来纯粹就成了意气之争,为了反对而反对。
这说起来实在很可笑,但最可笑的是这一群文武大臣明明都是大人,干的却都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就算是头脑清醒的中立派,也被这些吵红了眼的大臣们弄的不得安宁。
要他看,纯粹都是闲的。
天下太平,没仗打,连灾祸都少,一个个太闲了。
闲的只能内斗了。
李锐的婚事是早就已经定下的,晋国公在这个时候趁机露出结盟的意思来换取皇帝的信任,正是世族们常用的手段,李锐一点也不奇怪。
倒是孙英的女儿……
好吧,虽然他也觉得自己的儿子值得找个更好家世的姑娘,但他也承认,自己不敢这么干。反正孙燕妮挺讨他母亲喜欢的,张素衣他母亲也欣赏的很,等他这边战事一了,他就回京,赶紧把家里子侄们的婚事给定下了,好让他娘早点抱重孙子。
又过了半个月,就在李茂还在扒着指头算自家除掉搬去老太太墓里藏起来的金银以外,还有多少银子可以用来下聘的时候,京中送来的物资到了。
随着物资来的,还有吴玉舟夹带给他的书信。
李茂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性格十分宽厚的人,或者说,是个对很多事都无所谓的人。但即使是这样的他,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也是又怒又悲,甚至有种想要“挂冠而去”的冲动。
他知道前线战局紧张,也知道他据守大后方,前线所有的辎重物资和兵源都要靠他调配。
可他在皇帝心里,就是这么一个不知轻重,会为了家人牺牲大楚安宁的人吗!
就算他是这样的人,难道是这样的人,就没有得知母亲病情的权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