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杨锦麟2020年 > 第20部分(第2页)

第20部分(第2页)

广阔天地,“连小有作为都谈不上”(5)

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生活的关心、照顾,包括思想上的帮助、提点,罗胜男包括他的一家人给予杨锦麟的还有许多许多,这犹如家庭般的温暖,给了这位少小离家的青年莫大的精神抚慰和情感寄予。“ 下乡的时候,这位政治队长一家老小对我非常之好,队长本人简直就是不得了的好。”一直以来,杨锦麟都把这段情谊当作是上天的眷顾和自己的福份,倍加珍惜。投桃报李,他对罗胜男一家的事也格外上心。难得回厦门探亲,妈妈特别为儿子准备的最爱,本来就不多,杨锦麟除了分些给农友们,最想孝敬的还是罗胜男一家。当年,这位老兄的入党申请书居然还是杨锦麟帮他完成的。

厦门的那次知青农友聚会,一段插曲,揭开了一段尘封几十年的旧事,以及背后隐藏着如此之深的政治背景。虽然,杨锦麟从未有过扎根的崇高思想,但八年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宝贵青春年华的付出,试图脱胎换骨的改造,凡此种种,最终都无法摆脱政治污点、原罪的烙印。心目中的“ 幸运”“ 福份”原来竟是这等“ 不可告人”,生活对杨锦麟来说实在太苛刻了。

这一刻的感觉,仿佛一棵树在回忆自己的根须,大地是荒凉的,相信杨锦麟的内心也是无比荒凉。

随着同学大哥庄振典的叙述,杨锦麟试图重建当年的场景,像电影慢镜头那样,努力展现关键性的画面,直至定格在罗胜男仍没有答案的临终……见识了残酷,更见识了没有被扭曲的心灵,在心底里,杨锦麟情愿相信,罗胜男包括他的全家,对自己的关爱是纯粹也是最真实的。

罗胜男临终前依然一如既往地牵挂着“ 监视对象”庄振典和杨锦麟。杨锦麟却非常执拗,拒绝像其他下乡知青农友那样,“ 无时无刻不在眷恋着那一片红土壤”,而且从不掩饰。“ 日后有机会过去看看,一定要祭奠一下罗队长,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杨锦麟还是唏嘘不已。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久违的厦门,我回来了(1)

厦门大学之行——时事开讲

一、终点又回到起点,“ 撒尿都不朝那个方向”

和各地一样,为了返回出发的城市,厦门知青们也经历过静坐、绝食、爬火车、集体大逃亡等等。

被迫离开家庭,或是无奈地随波逐流,平时并不凸显的亲情,突然间在不知愁滋味的少年面前显得十二分深切,凄美异常,泛出逼人的亮度。

知青年代,每一次回城探亲,相聚是短暂的,离开才是永恒的主题,每一次回家其实都是一场生离,难舍难分。知青们自己最清楚,那时说起来是两头都有家,一边是非回去不可的现实的“ 窝”,一个是迫于无奈离开的故乡,两相交织却是极度的痛苦。城市、故乡厦门仿佛更加遥不可及,令知青们魂牵梦萦。

初来乍到农村,现实虽然已经显露出残酷、狰狞,而被自己的理想激情燃烧着,战天斗地的豪迈,知青们对未来依然满是企盼和憧憬。过了三四个年头,情势开始急转直下——乡村的贫瘠并没有丝毫旧貌变新颜的端倪显现,在个人命运被拨弄于不可知力量的掌股之间,根本无从掌握的时候,原本以为只是过渡性的政策,却要成为一辈子的扎根,几乎等同于被城市驱逐、流放。于是,一些有门路的人开始想方设法,纷纷撤离,而走不了的境遇只能更惨。

回乡的路越来越窄,就这样沉下去,沉下去,杨锦麟无论如何不会甘心。

精神上排斥、肉体上抗拒,思想认识始终达不到要求的高度,下乡八年接受再教育的过程,杨锦麟大体上的情形就是这样。可是,说到干活,或者给学生上课,助人为乐,杨锦麟从没有过半点懈怠。空洞的口号、政治的喧嚣,过度劳作突击的收获,只有可怜的喂不饱自己肚子的工分和身体严重疾患。

苦难的磨砺,苦难成为了学堂。渐渐地,杨锦麟养成了一种内敛自醒的秉性,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冥冥之中似乎又带着某种责任感。

当时,他不过二十岁出头。

和当时很多人挖空心思假病退不同,杨锦麟真是病得不轻。

常年的重体力劳动,广阔天地的原罪改造,杨锦麟的腰彻底挑坏了,腰肌劳损、腰间盘凸出严重到没办法动弹,还常常拉血尿。那时候,杨锦麟的模样,远没有现在这样滋润,瘦骨嶙峋,连一个年轻人正常体重都无法达到。

犯病的时候,杨锦麟身上要绑着一个又厚又重的大皮夹,像是古代的战袍,行动大受限制,可他还是硬撑着下地劳动,为了不丢掉工分,虽然那工分少的可怜。后来,返城以后,腰疼稍微好一点,杨锦麟又把这个大皮夹送给了一个下乡农友的妹妹。后来,听说这玩意还真顶了不少事。这让他很欣慰。

回城像是一种传染病,在知青队蔓延。先行回城的,大多都不辞而别,悄然离去。偶尔也有农友送行,彼此的目光不敢对视,走的人神情黯然,不再回头,留下的挥手送别,手僵硬在空中,表情凝固在脸上。没有谁是英雄。

1972年,舒婷回到厦门。路过的人,经过的事,风一般飘散而去,曾经努力追寻的终点竟然就是起点本身。在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城市里,写诗的手干起了泥水工、挡纱工、浆洗工、焊锡工和统计员。这还是较早返城的幸运儿,越到后来,知青回城就业,已是许多城市的头等难题。

该受的苦受够了,该挨的骂挨得够多了,不该遭受的尴尬、侮辱都经历过了。拖着瘦弱的病体和永远蜕不去的满手老茧,终于,杨锦麟被知青大回城的潮汐冲回了岸。

妈妈清楚记得,儿子离家下乡,出发那天,正好是他十五岁的生日。一晃八年过去了,杨锦麟最大的收获只有“ 备受折磨的身体”。岁月的磨砺,年龄的增长,“ 外面的事情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