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杨锦麟2020年 > 第21部分(第2页)

第21部分(第2页)

准备高考最后冲刺的日子,杨锦麟精神高度紧张,一坐下来就是几个、十几个小时,过度用脑不说,还要饱受空气潮湿和令人绝望的高温折磨。那时候,不要说空调压根听都没有听过,就连风扇,杨锦麟一家也是在他考上大学多年以后才奢侈地用上的。扇扇子只会浪费时间,再热再闷也只有硬撑着,用杨锦麟的话说,最后连裤裆都捂烂了,可真叫是苦不堪言。那时候的杨锦麟瘦得可以飘起来。

久违的厦门,我回来了(3)

…………

三天考试结束,接下来的等待更令人焦虑,忐忑不安,忧心忡忡。毕竟只是三年初中学历,外加没完没了的运动和八年战天斗地。第一次参加高考,把握究竟有多大?那个盛夏前途难卜。杨锦麟心里似乎也未见得很有底,他几乎做好了再一次考试的准备。

其间,杨锦麟和几个待业青年,拿着街道办事处给的两万块钱,筹备起一家工艺美术厂。筹办期间,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是用简单的拍摄照片方式,将大陆流行的电影歌曲和电影明星冲洗成一张张的照片,然后拿到厦门大学摆地摊,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 兜售”。那是一个精神饥渴的年代,即便只是一张简单不过的套色图片,也是难得的精神产品。“ 那会儿,卖得真快,就靠这个养活了数十个待业青年。”工艺美术厂筹备的第二年,为了迎接当年的春季交易会,同伴们研制出仿古的屏风装饰画,参加春季交易会一下子就获得一百万美元的定单。

算是对街道办事处和一群参与创业的同伴们有一个交待。回到厦门之后不久,录取通知书终于盼来了。

在此之前,杨锦麟曾经给厦门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和历史系主任陈在正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渴望读书的强烈意愿。时至今日,杨锦麟还记得信的最后,真真切切写的是“ 我要读书”。自学成才的大陆军旅作家高玉宝在描述自己童年失学惨痛经历的大声疾呼,居然成了杨锦麟和所有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共同的心灵呼唤。

录取通知书终于来了,还是全国的重点大学。薄薄一张纸捏在手里的时候,杨锦麟明白,这是人生一次重大的转折,他把命运再一次地攥到了自己手上,紧紧地。

那一年的高考,杨锦麟的政治、历史成绩相当了得,即使在全厦门也是数一数二的高分。“ 数学,考的很抱歉,只有十一分”,每每得意自己二十多天苦熬的“ 战果”时,杨锦麟总不忘补上一句调侃。

最终,杨锦麟是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大学四年间,杨锦麟还补齐了一片空白的英语。

杨锦麟至今清楚记得,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家中那一刻的情形——全家人高兴,杨锦麟的父亲尤其感到欣慰,祖母也是老泪纵横,只是一心希望孙儿成龙的祖父,早已经去世。那些天,久违的欢笑重新又回到了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的脸上,杨锦麟还因此成了他所在街道家长们教育子女的样板。

离开工艺美术厂,到厦门大学报到的那一天,厂里几位同事设便宴欢送杨锦麟。是夜,畅饮,大醉方归。杨锦麟这家伙,醺醺然回到家中,突然在家里的穿衣镜看到自己的模样,一下子脱下脚上的皮鞋,猛地砸向镜中的杨锦麟,事后家里人说,杨锦麟这家伙只是狂笑不已,整一个“ 范进中举”的癫狂。杨锦麟事后也只是依稀记得,自己一个晚上的喃喃醉语,也只是四个字“ 我要读书”……

“ 我要读书”,四个字,按照杨锦麟现在读报时常常说的另外四个字,就是可圈可点。

鹭岛最南端,那所坐落于此的知名高等学府,美丽的校园亦是厦门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更是一所精神、思想之所,“ 青年的吸铁石”。少年时代,杨锦麟曾有过无数次的校园嬉戏追逐的欢乐;而作为一名学子,求学深造,对杨锦麟包括这一代人,无疑是莫大的荣耀。此刻,杨锦麟已是二十有五,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大学生。

造化弄人,百感交集,想必杨锦麟是最具体会的。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大十年(1)

一、天界晓钟,催人梦醒

出生在美丽的鹭岛,像鸟儿一样快活,十五岁之前不曾离开过,杨锦麟兜兜转转八年,又回到起点——厦门。

有过八年的离家,相比较过后,杨锦麟愈发热爱这里的一切,菽庄藏海,鸿山织雨,五老凌峰,鹭江唱晚,童年的零碎记忆串起来是橙红色的岁月,而今归来,厦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一次向他敞开怀抱。

入读大学无疑是杨锦麟个人命运的一次彻底转变。

大学生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天之骄子,大学毕业同时意味着响当当的国家干部身份的确立和开始。这一点对“ 老三届”这个当代中国社会经历特殊的群体,尤其意味深长。当这些昔日的接班人们饱经忧患,时隔多年重新捡起书本的时候,岁月沧桑的皱纹已经爬上他们的额头,不少人已经结婚成家、拖儿带女,不经意间又成了那时全国各个高校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厦门大学,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建的高等学府,1921年,由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兴办。厦门大学位于厦门岛南端,依山傍海,风景秀丽,中西合璧的“ 嘉庚风格”,不仅外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与西洋流派融合,所创造出的形貌、色调精美绝伦的校园建筑,同时内化在其“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和办学风格。

厦大校训,陈嘉庚先生的解释是自觉地积极向上,发奋图强,不达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绝不停止自己的努力,永不懈怠。两句话分别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礼记·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厦大校歌“ 学海何洋洋,鹭江深且长,至吾知于无央”。同一个班级里,有和自己年纪相若甚至更老的,也有不少十七八岁的应届毕业生,莘莘学子们,除了诵读校训,齐唱校歌,再就是对紧张的学习开始的全新投入,这是杨锦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

十年浩劫结束,对“ 文革”灾难性后果的拨乱反正是当时举国上下最急切的渴望。把被“ 四人帮”颠倒的一切重新颠倒过来,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振兴中华”的口号无异于当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般振聋发聩。杨锦麟这些高龄大学生们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杨锦麟连近在咫尺的家也难得回上一趟。

见识过了贫瘠,于是,杨锦麟更懂得财富的意义。坐落在校园大礼堂的钟楼,每天清晨按时敲响的钟声,唤醒了厦大的学子们。杨锦麟和他的学长们,是校园里比钟声起得更早的人。

厦门厦门,大厦之门,天高地广。厦门大学同样学府门户大开,杨锦麟就读的历史系,名家荟萃,人才济济,师资力量强大。这对于初入校门时的杨锦麟,只能是一个必须仰视的世界。有两点使他走上了那条如同朝圣般的无涯学海小路。一是虽然靠着自己的“ 急才”,二十多天补习,居然以初中生的资历一脚踏进了高等学府,但那点底子,只有自己心里清楚;二是那个百废待兴的特殊年代大潮的推动,读书和发奋读书,是惟一改变个人乃至国家命运,实现“ 四化”的根本所在。

此时的厦门大学经过几代人的创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着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侨、台、特、海”的声誉,在海内外日见兴隆。深居校园,读史、研史、治史,联通古今,杨锦麟增长的不仅是学问见识,学习技巧和方法,还有慎思、审问、明辨和力行的精神滋养。

那些日子,杨锦麟几乎爱上了那种感觉:天空是那么湛蓝,阳光是那么温暖,骑着丁零当啷的自行车,穿行在校园哗哗作响的树丛间,季节仿佛永远停留定格在秋天似的,那些散发着古老书香的、属于过去、属于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养料,那些师长前辈们的道德人品、才学识见,甚至当年鲁迅、巴金、林语堂等文化巨匠徜徉的曲径陌巷,都足令他敬仰兴奋不已。杨锦麟像久渴的蜜蜂见了花朵,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养分。

大学四年,杨锦麟打趣说,如果不是高考历史得了高分,被历史系抢先录了去,自己很可能会是中文系的学生。那样的话,说不定还会对老乡林语堂的厦大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