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30年代后期,伴随抗战的爆发重庆主城区人口猛增,“一园”,“章华”,“又新”,“国泰”等戏院新建崛起,“东舞台”,“翠芳茶园”被市场淘汰。
舞厅是陪都夜生活的标志之一。
门里门外闪烁着红色;绿色的霓虹灯。
里面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是不敢妄想的奢侈。
尤其是在抗战后期,随着达官贵人的需求和大量美军来到山城,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舞厅的兴起,重庆主城区尤以皇后舞厅为代表。
根据传闻,皇后舞厅始建于30年代,分布于周边的圆圆舞厅,扬子江舞厅,国际俱乐部,南国音乐厅等10余家歌舞厅均建于1945年左右,后来被淘汰。
从日本人禁锢的阴影中释放出来的大后方重庆人对跳舞简直疯狂了!
他们不论场合在哪里都跳,马路边,公园里都行,不管有没有乐队,只要有人吹口哨或笛子就跳,也不管地面是否平整,只要是块空地就跳。
外人都看在眼里,一旦闸门打开了,情感的洪水就再也止不住了。”
“用句俗话,那年头陪都的夜总会比公厕还多。”
“舞台两边是被称为洋琴鬼的乐手,浓妆艳抹的舞小姐闲坐里头,音乐总是能从门缝里传到大街。”
跟他跳舞的那个臭男子把她紧紧地搂抱在怀中,臭烘烘的嘴都伸到她的脸上了,逼得她都喘不过气来。
她是来自四川小地方的人,哪里见过这种跳法,就连忙说大哥我不跳了,他却说,这是啥地方啊?
黑灯舞会!
到这些地方还装他妈的清纯,大家来这跳舞,不就是在寻找刺激吗?
说着就强行吻她,还把手伸进女孩的衣服里乱摸,没有力气挣脱他,可喊又不敢喊,真是害怕极了。”
一个小女孩说。
不久,灯光慢慢亮起来。
一对对男女才恋恋不舍地从粘连状态中分开,坐在靠墙的座位上喘气。
整个舞厅大约有五六十对男女。
舞厅内的音乐基本上是10分钟播放一首。
一曲黑灯舞过后,便亮起微弱的光,接着,放一支快曲。
就这样相互交叉着,直到舞会结束。
正当黑灯舞跳到情深意浓时,灯光突然由暗变亮,舞池内成对成对的男女乱成一团。
男男女女慌忙分开,有人的手还在别人的衣服里,有的用双手将脸捂住。
一个少妇手忙脚乱地系上上衣扣子。
过一会儿,前厅经理来说没事了,已经过去了,大家尽情地跳吧。
“黑灯舞会给我寂寞孤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来自南方某城的美貌少妇小雪说。
她说:“开始时我认为来这里跳舞的都是规规矩矩的,可是灯黑后就变味了,不论认不认识,都紧紧地搂着,动手动脚地做各种小动作。
我开始很不习惯,谁料不几天,我渐渐地喜欢上了它。”
她的老公还在西北前线,又要准备打仗了。
二.
“不过,无论当时年轻人追求进步与否,舞厅里传出的音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比如《夜上海》,《假正经》,《真善美》。
那时的歌词半文半白,带点苦闷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