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历史的转向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最为可笑的是最后一句,“求讨皇帝昭雪伸冤”,原文却是“demand from the Emperor satisfaction and redress”,直译过来应该是“要求皇帝赔偿并匡正”,天朝语言的幽默性,莫过于此。(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既然洋人是来伸冤昭雪的,道光帝当然可以大度一点。于是他给英国人发了这样一道谕旨:“上年林则徐等查禁烟土,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兹所求昭雪之冤,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现已派钦差大臣驰往广东,秉公查办,定人代申冤抑。该统帅懿律等,着即返棹南还,听候办理可也。”

道光帝居然给洋人下起了命令!

这下林则徐触霉头了。道光帝本来说要严禁鸦片的,但如今洋人兵临天津,林则徐只能充当一回替罪羊给撤职查办了。英国人则在道光帝的谕旨发下后,还真听话南返了。道光帝也很是对自己的抚策洋洋自得了一阵——皇帝出马,就是两样!接着,他还怪罪起那些接办夷务的大臣了,要是他们早点把洋人的冤屈报上来,不早就没事了吗?!

只可惜事实未必如此。英国舰队可能是考虑到当时在天津没有基地,贸然进攻北京没有胜算;而且季风很快过去,北方气候变冷后,海洋可能结冰,对舰队行动非常不利,既然道光帝说派钦差大臣到广东再议,于是他们也决定南下再说。

也许很多人会问,倘若真的开战又会怎样呢?

早在英国远征军到来之前,林则徐其实已经和义律交过手,双方有过几次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但林则徐当时上报的“七战七捷”很有水分。真正揭开战争真相盖子的其实是定海之战,英国人用九分钟就扫荡了中国守军的岸防!

对于英国人的船坚炮利,恐怕连道光帝都心知肚明,但林则徐曾汇报说洋人陆战不行,他们脚足缠束紧密,屈伸不便,“一仆不能起”,一旦上岸,一定能够歼灭,这似乎又佐证了“洋人不会下跪是因为膝盖僵硬”的传言。

很多后人慨叹,清朝军队近八十万,居然对付不了远道而来、不到两万人的英国军队(加上后来的陆续增兵),实在是不可思议。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却又丝毫不奇怪。在冷兵器时代,人多马壮可能有用,但在热兵器时代的长枪大炮攻击下,人多只不过白白牺牲。我们不如来看一下双方真正的军事实力。

先看武器装备。清军当时以冷兵器为主,其中也有火器,但已远远落后于英国。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里对双方的武器作了详细分析:清军的鸟枪射程约100米,射速为每分钟一至两发,而英军的军用枪射程约300米,射速为每分钟三至四发。清军火炮样子和原理看起来和英军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却有天壤之别。主要问题出在铸造环节,清军火炮的铁质太差,气泡过多,十分笨重不说,开炮时还容易炸开炸裂,伤及自己的士兵。另外,火炮的瞄准装置和炮弹威力都很差,在整个鸦片战争中,就没有击沉哪怕是一艘英舰!

而当时的英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拥有风帆和蒸汽轮并用的各类船舰四百余艘,速度快,排水量大,炮多(主力战舰往往安装上百门),威力巨大。相比而言,清军水师根本就是业余水平,船小速度又慢,水师里船炮也远少于英舰,一旦出海作战,基本就是挨打的分。

战争、谎言与真相(上)(3)

从兵力上看,清军号称有八十万,但由于调度的原因,真正能够上战场和英军拼杀时实际人数并没有大的优势。当时的清军和警察部队有点像,士兵不是二十四小时待在军营训练,而是像现在的警察一样正常上下班。除了出征打仗,平时军营并不开伙,经常是上午士兵操练,中午家眷送饭,士兵放操后就和妻儿共进午餐,其乐融融;下午继续操练时,家人往往在旁边观看——如此军队,如何作战?!

真正以逸待劳的是英军,其海上船舰往来极快,一旦作战,大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攻城拔寨,而清军反而被拖得精疲力竭、疲于奔命——双脚怎么跑得过英国的舰队!何况中国海岸线极长,根本不知道英国人会攻击哪一点,防不胜防。

说到陆战,林则徐等人的情报完全错误,英军其实根本不是他们想像的那样不擅长陆战,他们往往正面用舰炮轰击清军炮台,随后派出陆军从背后或者侧面包抄,海陆军配合熟练,进攻中几乎没有失手。

据说道光帝接到颜伯焘厦门失陷的奏折后,见有“伪陆路提督郭”的字样,十分诧异——原来英军也会陆战!

战争、谎言与真相(下)(1)

鸦片战争时期的道光皇帝,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和大多数老年人一样,晚年的道光帝也喜欢清净,不想多事,加上他又是个极其节俭甚至吝啬的人,花钱如同割肉,而打起仗来往往花钱无数。前几年平定中亚张格尔叛乱就花掉大把银子,让他心疼不已。对于这场莫名其妙、突如其来的战争,他本就不想打。所以道光一再给办夷务的大臣说:“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

但是,不打仗又能不失天朝威仪,这难度也太大了!

1840年的秋天,英国人和琦善都南下了。谈判开始后,英国人的开价和琦善的还价,几乎是南辕北辙,牛头不对马嘴。

道光帝开出的价码是“惩办林则徐,恢复英国人在广州的通商”,加上琦善私自答应但后来被道光帝认可的“部分赔偿鸦片损失和中英官方文件往来使用照会”,这不过是英国人要求的皮毛而已。

英国人开出的要价是赔偿鸦片损失和商欠,中英官员平等交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割让一沿海岛屿,赔偿军费等。双方差距太大了。

这下道光和琦善等清朝大员就纳闷了,他们无法理解,既然林则徐已经被查办了、鸦片损失也可以商量赔偿,英国人怎么还有什么冤抑?为何还要纠缠不休呢?

他们何曾知晓,英国人其实要的是中国市场,把中国纳入到其全球贸易体系中去。后人当然洞若观火,但当时谁能了解?即使有人告诉他们,当时的满朝文武也未必能够理解。

这样的谈判当然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双方都失去了耐性。道光帝下令,“尽灭此丑类!”而义律也搬出了巴麦尊的杀手锏——炮舰政策。双方很快从拖沓扯皮的谈判拉回到战争的残酷现实中去了。

1841年1月7日,英国人炮轰虎门,尽管清军士气高昂,但还是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副将陈连升战死疆场。英国人随后在1月26日占领了香港,并发文称香港居民为英国子民。琦善上报时却谎称英国人只是“寄寓一所,并非全岛”。

此时的琦善,答应了英国人的《穿鼻草约》,实在是进退两难。道光帝要他进剿,英国人又迫他签约,而他心里很清楚根本打不过英国人,但又不敢对道光帝直说。没办法,琦善唯有不断撒谎,以拖延时间,期待情势有所转机了。

英国人却等不及了,他们在2月23日重新开战,尽管提督关天培做了周密的准备,但和上次一样,仍旧被英军抄了底——使用的战术仍旧是军舰正面炮轰,陆军侧面包抄——谁说英国人不会陆战?!最后,年近七十的老将关天培英勇战死了,当他的遗骸被家仆领走的时候,英舰也鸣放礼炮,向这位老将致敬。

此时,广州已经门户洞开。

琦善被撤职了,紧接着道光帝派来了老将杨芳和靖逆将军奕山。而这两位,同样只能靠撒谎度日,特别是奕山,居然能靠撒谎请功,也算是极品“人才”。杨芳是武将出身,勇气可嘉,曾经在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清人梁廷枬笔记《夷氛闻记》里说他在和英军交战时,“火箭巨弹,肃肃过耳畔”,他身边的人都吓得两腿战栗,杨芳却谈笑自若,骂道:“丑虏要击死老子耶!”但真的对付洋人的现代战争,他也实在没辙。

奕山到达广州后,他能想到的办法只有火攻。5月21日夜,奕山派人顺风放火烧毁英船两只,战争进一步升级,22日英军反攻,到24日上午攻破广州城郊各据点,广州城陷。无奈之下,奕山只能和英国人签署《广州和约》,在缴纳“赎城费”600万元后,英军退回海上。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