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母亲的红色之恋演员表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一、名 门

我要讲述的是母亲毕生追求革命,虽屡遭磨难和冤屈,仍痴心不改的故事。这个故事要从她那富甲一方的名门家族说起。

一、名门

关于“余良卿膏药”的趣闻轶事,民间流传甚多,最有名的当数“铁拐李赐偏方”。这一传说甚至飘洋过海,进入了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书中。

1945年夏天,日本鬼子投降了,母亲一家离开偏僻的皖南山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在9月初的一个傍晚,回到了阔别八年之久的故乡——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安庆。

母亲一家是从安庆北门进入市区的,沿着大街径直向南走,直到远远望见前面半空中横街悬挂的四个乳白色扁圆大灯,那灯罩上印着的“余良卿号”几个大字在夕阳下依旧格外耀眼,姥姥这才长吁一口气,扭过脸,吩嘱身边的伙计取出那块写着“余良卿膏药”的牌匾,高高地悬挂在街西余家老铺的正门之上。然后,姥姥在我母亲的搀扶下,颤巍巍下了竹轿,站在街中央,仰起脸,梦幻一般呆呆瞅着那块漆黑瓦亮的木匾。夕阳挥洒着灿烂的余光,映照着这块承载着百年沧桑的老字号,如同涂上一层黄澄澄的金粉,甚是好看。

母亲他们就这么无声地瞅着这块沉甸甸的木匾,止不住的激动化作一股汹涌澎湃的暗流回肠荡漾在每个人的心间,那是一种历尽苦难、九死一生、重见天日的辛酸和快感。

姥姥慢慢弯下腰,从地上拣起一块小石子,吃力地投出去,那石子碰撞在牌匾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传出很远很远,在空旷寂静的街道上空回荡,似乎告诉大家,回来了,回来了,关门歇业整整八年的余家老号又开张了,这一切不是在做梦,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于是,姥姥笑了,先是回过头冲我母亲咧咧嘴,又把脸扭过去对着木匾嘿嘿地乐,最后竟仰起脖子笑出了声。姥姥一笑,所有人压抑许久的兴奋便迸发出来,满大街顿时响起一阵经久不息的欢声笑语。

突然,姥姥“哇”的一声,嘴里喷出一大口鲜血,那血先是象一股泉水涌出;然后天女散花般地洒落在余家老店门前,没等大家回过神来,姥姥便瘫倒在我母亲怀中。

从这一天起,姥姥就再也没有下过病床。

舅舅把省城所有的中西名医都请来看过,大夫们都说,姥姥得的肺病已有二十多年,能活到现在,已属奇迹。如今病入膏肓,即使是神仙下凡,也无力回天了。

姥姥是在进入腊月后去世的。

姥姥去世的那天晚上,母亲始终紧紧抱着她。到了下半夜,昏迷了三天三夜的姥姥突然清醒过来,她睁着大大的眼睛,吓人地死死盯着母亲的脸,嘴里不停地反复念叨着母亲的名字,耀华,耀华。。。。。。似乎放心不下这个自幼就失去父亲的小女儿。

窗外透进一缕光亮的时候,姥姥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接连又吐了几大口鲜血。那血雪花般地溅满了我母亲的衣裳,慌得我几个舅舅放声大哭,可母亲依旧一声不吭,只是更加紧紧地拥抱着姥姥,直到姥姥的体温渐渐散去。

姥姥的丧事办的既俭朴又隆重。

说它俭朴,是因为经过七八年的流离失所,母亲的家景已大不如从前,再加上刚刚从外地回到家乡,一切都没有安顿就绪,实在没有心情和实力大操大办。说它隆重,是因为姥姥一辈子吃斋念佛,救济穷人,在当地有着极高的威望,如今她老人家驾鹤西归,吊唁的人们自然络绎不绝。

姥姥刚去世的数月内,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祭奠活动一个接一个,搞得全家筋疲力尽,疲惫不堪,“百日”那天,祭奠规模达到高潮。日落西山时,仪式总算结束,母亲长吁一口气,如同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顿觉浑身轻松。

这天晚上,余家上下大小近百口聚在一起,吃了一顿少有的团圆饭,数月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终于云开雾散,久违的笑声又回荡在大宅院内。唯有母亲一声不吭,晚饭后,母亲严肃地向全家人宣布了一个决定,她准备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到外地去考大学。

母亲这个决定一宣布,立刻遭到全家上下的一致反对。

我后来不止一次想象过母亲当时宣布这个决定时的表情,肯定是一副豪气冲天的样子,似乎一夜之间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自立谋生了。其实那一年,母亲只有19岁,刚刚高中毕业。

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半个世纪前母亲的长辈们,应该说是非常开明的。我姥爷毕业于清政府的巡警学堂,在那个年代是个名副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我姥姥虽然目不识丁,但她深明事理,从不反对儿女读书,所以我母亲的哥哥、姐姐先后毕业于几所名牌大学,并各有成就。在这样一个书香气息浓郁的家庭环境里,母亲外出求学的要求突然遭到断然拒绝,是她所始料不及的。

母亲后来对我讲,家里人之所以反对她到外地求学,主要是因为我姥姥刚刚去世,她在家排行最小,而时局又非常混乱,内战一触即发,兵荒马乱的年头,让一个姑娘孤身外出,实在放心不下。所以长辈们的意见是:上学当然支持,但最好是考国立安徽大学,这样将来家里人照应起来也比较方便。但是,母亲就象铁了心似的,坚决要求到外地上学。

母亲说,其实外出考学的理由非常简单,就是要摆脱家族对她在经济上的控制和影响,她一心想要自食其力,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一  名门

百余年前,母亲的家族在安庆城乃至整个安徽省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祖传的“余良卿膏药”更是闻名遐尔,无人不晓,被誉为安徽省赫赫有名的“三珍”之一,畅销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历经百年而不衰,是江南制药行业中赫赫有名的百年老字号。

母亲的祖籍原是安徽桐城余家湾,祖辈上凭着一手配制黑膏药的绝活,世代为医,济世救人,在方圆数十里也算是小有名气。在“余良卿膏药”老字号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位关键人物是应该大书特书载入史册的。一个是母亲的祖父余鹤笙,一个是母亲祖父的祖父余性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