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这次吕妈妈一咬牙搬到公安局旁边住去了。每天在住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公安局,这是好的环境,她想这样能不能戒了毒瘾。给孩子找了一份工作,住在公安局门口,看着孩子越来越好,钱挣到了,工资也有了,家里的生活也好了,孩子脸也红了,身体也好了。
妈妈正在高兴的时候,新的事情又发生了。电话响了,公安局来了电话,说:“你领着儿子到公安局来一趟。”“是什么事啊?”“你儿子的事”,吕妈妈一听,给吓坏了。怎么回事儿啊?复吸了?犯罪了?还是交通事故啊……
“我根本就没跟警察有任何交道,虽然我住在公安局的门口。”李远给妈妈解释。吕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了公安局。推门一看,所有的警察在里边哈哈大笑,怎么回事儿呢?李远不仅戒了毒,找了工作,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且挣了钱,资助了八个失学儿童,还没让他妈知道。戒了毒是英雄,又资助了八个失学儿童。
第四种高贵:梅花苦寒(1)
——读《弟子规》论琢磨成才
汶川大地震,使我们记起了一个久违的词——“多难兴邦”。中国真是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对国家而言,是多难兴邦,对个人而言则是梅花苦寒。中国人,特别是文人,似乎更暗恋“梅花苦寒”。逆境是君子成大业的荆棘之路,后发制人、卷土重来,成就了多少伟人霸业?
《三字经》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To feed without teaching,
is the father?蒺s fault?郾
To teach without severity,
is the teacher?蒺s laziness?郾
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If the child does not learn,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郾
If he does not learn while young,
what will he be when old?
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能有什么作为?
“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琢磨”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孩子就跟雕刻似的,你得要下工夫,一点一点地去琢磨他,一点一点地去雕刻他。
孔子给我们留下这么一句话:“三军可夺其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三军的帅旗,那么大的帅旗能倒,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达不到目的,但我的志不能丢。男孩子摔倒一百回,要让他爬起一百零一回,永不言弃,后发制人,卷土重来。这是我们教育孩子的准则。现在独生子女多,逆境少,顺境多。逆境是君子成大业的荆棘之路,猛虎别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后发制人,卷土重来,成就了多少伟人和霸业。
男孩的耳朵长在屁股上
现在教育孩子有好多种观点。卢勤老师,人称“知心姐姐”,是教育家,我非常尊重她。知心姐姐说,教育孩子,有一个秘方,就是把孩子往死里夸:“哎呀,你太好了,你太棒了!你怎么这么棒啊!”可是我的观点就跟她的观点有点不一样,我们学教育的有一句话,叫:“男孩的耳朵长在屁股上。”对于男孩来说过去就是打,现在不打总也得惩戒一下。在做一个电视节目时,我和“知心姐姐”卢老师的观点不一样,你说你的理,我说我的理,说着说着,别人说你们俩是不是吵起来了?其实是没有的,我们俩就是说得高兴。最后结局怎么样呢?节目收视率特别高。
教育孩子光夸也不行,光打也不行。
赞赏和惩戒,是一只渡船上的两只桨
教育孩子犹如划船,总是鼓励这船打转转不会向前,总是批评也不会向前。教育孩子,一定两个方面都要有。《三字经》里有这么几句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教育不好,是谁的责任?是当爹的责任,跟别人没关系。不对孩子严格要求,那是老师无能,是老师懒惰。对于孩子,我们是不是尽了责任?孩子不成器,我们是有责任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后面一句话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要让孩子知道道理,就像雕刻玉器一样,得下工夫,得花时间和精力。
潘家园淘的稀世之宝:朴做教刑
有这么一个奇怪的物件,外表看像一把木剑,在潘家园,星期六搁了一上午没人要,多少钱哪?三十块钱。它是干什么使的呢?都以为是练剑的。其实不是,它里边能打开,这个是“家法”。过去在家里头,孩子不听话,出去惹了事,就要教育孩子,打屁股的。跪在那儿打两个板子,吓唬吓唬,这一打有声,但不疼。带声的这是“家法”。这有好多机关,把它打开,里面有戒尺,一个是用来打手板的,一个是打屁股的。打手板打得再厉害,但是不伤人。不像现在有的做父亲的逮住调皮捣蛋的孩子上来就给一脚,说不定踹哪儿了。过去打手是有讲究的,十指连心,有好多穴位,有好多神经,虽然打得很疼,但是它打不坏手。这个戒尺上写着四个字“朴做教刑”。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对孩子的刑罚,此话出自《论语》。所以说,对于教育孩子惩戒和奖励,要两个并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种高贵:梅花苦寒(2)
教育孩子要奖惩并重,可是该怎么奖?又该如何罚?其中的度该如何把握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个成功教育的案例。
《傅雷家书》:世界冠军与打坏鼻梁骨
有一本书,叫《傅雷家书》。傅雷是一位文学家兼翻译家,留学法国,他非常有修养,留学法国回来以后,把很多法国的名著,都翻译到中国来了。
他的儿子叫傅聪,傅雷非常爱他的孩子。傅雷教孩子的方式是写信,每次写信都是一写一大篇。傅雷的爱人,那更是一个了不起的母亲,每次傅雷把这信写好了,她都用毛笔把这信抄两份,一份寄给他的儿子,一份留在家里头。也就是这样,就有了《傅雷家书》。傅聪生下来以后,小男孩长得漂亮,傅雷爱这个孩子。成天挖掘孩子有什么天分。一开始他说:他可能画画比较好,就给他买了各种各样的颜料,说:“你去画。”孩子画着画着,就不上心了。傅雷观察,孩子不上心,是不是他不是个画画的材料。傅雷发现傅聪有这么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