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新疆探秘 > 第15部分(第2页)

第15部分(第2页)

当然不管怎么说,敦煌文书的发现,等于在汉文、藏文《甘珠尔》、《丹珠尔》经典之外,又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认识于阗古史的新的窗口。是“发现”于阗和田的文献支撑。

“七王子”

由于对这批于阗文文书的早期(20世纪40年代)解译不十分顺利,直至目前问题仍然不少,但它们的重要性则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我只就其中《七王子》(Ch00296号文书)一件,做一点评述。

所谓《七王子》文书,是由两件于阗文文书组成的,一件是于阗使臣向于阗王的书面报告底稿,另一件是于阗王子们向于阗王廷的申诉信的底稿。

于阗王廷向中原王朝派出了以几位出家修行的王子组成的使团,并指令于阗驻沙州的使节引导王子们从沙州抵达甘州(张掖)。由于时逢回鹘、仲云① 和沙州、甘州统治者正处在战争状态,这个使团无法完成使命。于阗使节一再向交战各方传话:“他们是王子,也是佛教大师——高僧,他们不与人为敌!”但仍然无济于事。劫掠、留难使他们处于绝境,他们不可能完成面见中国皇帝的使命!

由于于阗王廷训令:使团不得在沙州久留,但王子们仍无法抵达下一站甘州。他们申诉道:进入河西前受到仲云部族劫掠,来沙州时一切行李、辎重都丢失了,吃饭、穿衣都没钱支付,贡献给皇帝的礼物被劫,连于阗的国书也被索取走了,就是见到中国的皇帝,“他怎么能给我们施以恩惠呢?”王子们相当认真地抗辩:现在已有很多人死在甘州战乱中,如果真要求我们继续前进,那就等于逼我们这些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的人跳入火坑,永远也不会再活着走出来!

不管英国东方学家贝利教授的解读多么不彻底,这两件文稿仍使我们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于阗在与中原长久隔绝后,要不惜一切代价,与中原皇朝取得联系,并引为奥援的决心,正是通过这些信稿感染了后人。而派出身为王族的高僧作特别使节,应该与其时代背景密切相关。自五代末以来,于阗西境已逐渐伊斯兰化,佛国于阗成为伊斯兰“圣战”锋镝的直接面对者。这些无形的压力,对寂寞的沙漠王国于阗举国上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亡国变教的前景,令于阗国王——哪怕是少见的魄力非凡的君主李圣天——不寒而栗。于阗背负高山,面临大漠,除了向东方信仰相同的传统盟友、宗主求援,别无选择。

四、于阗亡国

沙吐克对李圣天——公驼汗与狮子王

“灭法”——佛教受不可抗抵之力灭绝不传——是中世纪佛教信徒“胎里带”的梦魇。目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于阗国亡国灭法,是11世纪最初的10年间的事。具体时间,是公元1006年(北宋真宗景德二年)或公元1009年(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这两个年代都是根据汉文史料推断的,目前还没有找到更直接的证据。

也就是说,研究分析于阗王国历史的终结点,仅仅依据目前已知的汉文、藏文,甚至于阗文文献,还不足以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英国探险家奥利尔·斯坦因在撰写《古代和阗》一书时,曾以一定篇幅追述了于阗和田地区从信仰佛教到信仰伊斯兰教的过程,他间接地利用了当地流传的地方文字的文献,具体说,就是参考了一部他称作《塔吉起拉》的察合台文①古籍。

二、佉卢文秘史(4)

所谓《塔吉起拉》,全名是《沙吐克·博格拉汗传》,“塔吉起拉”仅是“传记”之意。这是一部相当有影响的志书,清末,新疆官方修纂《于阗县乡土志》时,也利用了它的资料。沙吐克,据信是新疆塔里木地区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君主,并占据了和阗以西的喀什噶尔。沙吐克是伊斯兰东进的主要动力,而挡在他面前的第一堵大墙,就是佛国于阗。沙吐克大致与于阗王国后期重要君主李圣天同时,李圣天有许多称号,较常用,较有威慑力的一个,就是“狮子王”,这常见于敦煌文书。而沙吐克则号称为博格拉汗,“博格拉”的含意是公驼。在塔里木地区,公驼当然比狮子更具有适应性,更具有挑战性。

而沙吐克的对手李圣天也绝不是等闲之辈,如果说他是于阗王国1300年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君主,并不为过。他出身王族尉迟氏,本名叫尉迟孙波(或作尉迟僧乌波、尉迟娑缚婆),一般认为,在位时期是公元912~966年,长达半个多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至于他为什么以汉姓“李”为姓,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有人指出:吐蕃文献称于阗为“李国”,“李”也许是于阗族的原名。李圣天是汉化程度相当深的君主,超过了他的前辈尉迟胜、尉迟曜,但他从未亲自到达过中原,也许是因为他在位期间,正相当于五代残唐的时期和北宋初立的特殊阶段。但五代的后晋曾于天福三年(938)册封他为“大宝于阗国王”。附带提一下,此前于阗曾自称“金国”,此后又曾自称“金玉国”。

李圣天治国的基本国策是:西拒疏勒(即今喀什噶尔),东联河西,极力发展与河西统治者张氏、之后是曹氏的传统联系。据有瓜沙三州,自称“敦煌王”的曹议金以次女嫁给李圣天,被称作“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而李圣天又以第三个女儿——“天公主”——嫁给了曹议金的孙子曹延录。李圣天还以“同庆”、“天兴”为年号,是于阗国用年号纪年之始。总之,他在位的50多年间,是于阗王国重要的历史时期,而敦煌文书所反映的于阗史实,也基本上是始于李圣天在位时。此后,又有尉迟输罗(又译尉迟徐拉)等三四位于阗王继位,他们基本上继承了李圣天的国策,视河西曹氏为奥援,视中原王朝为宗主,力拒沙吐克的后裔东进。这一国策在10世纪后半期将于阗置于阻击伊斯兰东进的第一线,而得不到任何实质上的援助。河西曹氏自身并不稳固,曹议金以张氏的长史起家,本来就不足以服众,而那时河西民族错杂,纠葛连环,有回鹘、仲云、吐蕃等各据一方,互不统属,无一不在觊觎丰腴的瓜、沙绿洲。而建国以来,北宋一直处在辽国的巨大压力下,连气都喘不过来,直到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景德元年)签订了“澶渊之盟”,才从表面上结束了战争状态,而几年后,于阗就亡国灭教了。西方的疏勒则不然,它从始自终都可以从萨珊王朝得到各方面的援助。

长达数十年的灭法战争

以疏勒(即今喀什噶尔)为东都的喀刺汗王朝从建立起,就与东邻于阗王国处于战争状态。得不到实际援助的于阗,从一拉开战幕,就认清战争是没有退路、不可调和的。这一仗实际上打了几十年,最后彻底征服于阗就用了24年时间。战争一开始互有胜负,于阗一度攻占了疏勒,不但俘获了喀刺汗朝的舞象,还准备贡献给宋朝,而且考虑过要在疏勒立一个傀儡政权,作为卫星国。但喀刺汗朝得到“圣战”志愿军的增援,战局完全向另一边倒了过去。战争是长期、酷烈而颇多反复的。于阗绿洲玉石俱焚、生灵涂炭,对于一个避处地角天涯、聚落地狭窄的小小王国,真是勉为其难了。。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佉卢文秘史(5)

维吾尔志书中称佛国于阗为“秦和马秦”,“马”的含意不明。其实,“马”就是梵文中“摩诃”的音译,含意是“大”,释迦牟尼的主要弟子之一摩诃迦叶,实际就是大迦叶。这样说来,“马秦”实指“大秦”。那么“秦”是什么意思呢?西域各族习称汉族人为秦人,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11世纪,但这里显然不是取的汉族人之意。我们提到过,于阗国曾自称“金国”、“金玉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