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 > 第61部分(第1页)

第61部分(第1页)

康梦才什么条件都答应,因为看上了孙幸福这个人。他也讲了自己的要求条件,不过是个软性的建议,那就是想让原来的刘春来跟他姓康。要是现在当下不愿意改姓也可以,等到娃年龄大了,让娃自己拿主意也行。康应中的母亲当即答复说,这事能成,娃的主我做了。只要你对娃好,娃就会把你当亲老子,甘心情愿跟你姓。

就这样,河北省平山县成了康应中的又一个故乡。人生道路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变化,往往能够影响到整个一生。倘若他们母子死守在陕西省武功县张寨村的土塬上,倘若他和母亲逃荒讨饭不是来到平山,或者走到过平山但是最终落脚却是在其它另外一个地方,那么康应中的历史就很可能要重写了。

康应中的继父康梦才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婚后对于康应中如同己出。村里有个民国后办起的小学堂,既有头上留着小辫子的老先生教“三字经”,又有主张新学的教师教算术国语,能够入学就读的大多是富家子弟。孙幸福一字不识,却十分向往读书识字有学问的人。她向康应中的继父提出,想要康应中也去村里小学堂读书。如果说康梦才拒绝康应中母亲的这种“奢求”,也完全可以说得过去。因为事先的承诺中没有这一条,再说那时候孩子上学读书是有钱人家的事儿,与普通农家的孩子无关,所以属于非份之想不切实际的过分要求。然而,康梦才却爽快地答应了,而且十分支持。对此,康应中感恩于继父一辈子!

不难想象,在那种穷困的日子里,仅凭着木匠手艺维持生计的康梦才,陡增了作为妻子的一个女人,还接纳了半大小子的康应中,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已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此时,再要去供养并非亲生的儿子去读书,倘若不是本身的心地善良,或者对新婚妻子的挚爱和报答,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满足这种近乎荒唐的要求的。此后,母亲为了康应中能够上学读书而对于再婚丈夫的感激,对于家庭生活的辛劳,在感情和体力上的无限投入,那是用笔墨难以描述的。母亲的伟大,伟大的母亲,是康应中辉煌人生的基石。

康应中上学后,自知这样的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便格外地用功。上课时两只眼睛牢牢地盯着老师,生怕漏听了先生教的每一句话。别人写大字有笔有墨有白纸,他没有钱买,就用木棍在地上练习。晚上回到家他还要继续学习,家里却穷得连煤油灯都点不起,因此每到农历十五前后,他便要借着明亮的月光抓紧时间。康应中从小养成的勤奋学习习惯,伴随着他在炮火连天的战斗间隙里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南京军事学院政治系学习时,一直到离休后上老年大学,都特别地用功和努力,并且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劳动人民遭受压迫和剥削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终归与上学读书无缘。在母亲和继父的全力支撑下,康应中最终只读到小学四年级。读完了初小考上完小,却因为交不起学费只好辍学了。那时候的学堂都是私人办的,学费十分昂贵,每学期要二三百斤麦子,家里实在拿不出来。康应中在学校里是个优等生,辍学后老师还找到家里来,想动员家长让孩子继续读下去。可是看到康应中家里贫穷的状况,老师只好摸了摸眼含泪水的康应中的头,惋惜地走去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康应中辍学后,就开始帮助继父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继父是个手艺人,家里没有土地,他先是在农忙时节给人打打短工,给几个钱是几个钱。由于年龄太小,常常只是混口饭吃,人家一分钱一粒粮也不给。后来渐渐长大了,就去给地主扛长工。地主很苛刻,给一分钱的工钱就想让他干一元钱的活儿。什么苦活累活,不管他干得了干不了,都让他去干,手脚稍微慢一点,就又打又骂。有一次,地主一巴掌抽得他头脑发晕,脸蛋肿起来老高,还得继续干活儿,好多天都好像昏昏沉沉的。一年到头睡不上一个囫囵觉,天天晚上干到深夜,喂牲口,剥棉花,总能给你找到活儿干,第二天天不亮又得起来到地里去。

康应中在河北省平山县虽然总共生活了不到七年时间,但这里却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对于康应中戎马倥偬一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相隔四十年后的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调动时,康应中当年的老团长韩先楚,在由福州军区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接见全区军以上干部时,还没有等到康应中报告,韩司令一眼就认出了他,并说:“你是从平山参军的。”在平山县西王坡村小学所读的四年书,也为他参加革命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使他为革命做出了更多的贡献。

康应中的继父康梦才解放前因病去世,解放初陕西省武功县观音堂乡张寨村老堡子刘姓本家,打听到康应中的母亲在河北平山,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康应中生父五弟刘世杰,专程赶往西王坡村,把孤身一人的嫂子孙幸福接回了陕西老家,使她叶落归根。那时候康应中正在抗美援朝前线,根本无暇顾及到家庭和母亲。

此后,康应中与河北省平山县似再无牵连,然而他仍然没有否认他是平山人,继续随继父姓康。因为在平山的岁月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怀的,继父康梦才是他永远应当感激和尚未报答过的恩人。

平山人也没有忘记康应中。笔者撰写此书稿时,在百度搜索中写上“康应中”三字,竟在“平山网”上的“平山将校名录”中,发现载有康应中的专节,计有500多字的生平介绍。康应中也是平山人的骄傲!

温馨提示:手机小说阅读网请访问m。xs,随时随地看小说!公车、地铁、睡觉前、下班后想看

第二章 在战斗中成长

1937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也是康应中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

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中国gc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1937年8月31日,徐海东率领的八路军三四四旅从陕西省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

八路军三四四旅是由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改编而成的,而第十五军团则是原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组建起来的。红二十五军是原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由徐海东、程子华率领,先于中央红军一个多月长征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会合,为迎接毛主席党中央来到陕北奠定了基础。开赴抗日前线后的八路军三四四旅,首战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和八路军三四三旅共同完成了漂亮的伏击战,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三四四旅撤到五台山一带休整。此时的五台山地区已建立成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河北省平山县则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组成部分。休整期间,八路军三四四旅根据党中央洛川会议精神和上级指示,从原有六八七、六八八两个团抽调一部分人员,扩编一个团,成立六八九团。六八七、六八八团是原红二十五军时的建制,原红二十六军的陕北子弟在陕西三原改编为红十五军团时被打乱了编制。红二十六军是一支独特的部队,有着艰难曲折的成长历程,在陕北革命斗争中立下过奇功。如果没有沿革下去,就会使军魂无所依,革命传统失传,应该保持这支部队的连续性。这样的念头在滚滚的兵河中,始终牵绕在徐海东心头。此时要扩编新团,他便建议由原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即红二十六军)的人员组成,得到了一一五师领导和八路军总部的批准。

徐海东兴奋地在全旅营以上干部会上宣布说:“为了保存和扩大红军这一基本任务,上级决定我们旅成立六八九团,我们抗日武装又壮大了。现在我宣布,原红七十八师的同志无论在哪个团(或机关)的连队,一律带着现有的职务到六八九团报到。”

徐海东的话音刚落,迎来了热烈的掌声,鼓掌最为响亮的就是曾经是陕北红军的同志们。1937年12月18日,八路军三四四旅六八九团在河北省平山县郭家镇西柏坡召开成立大会,首任团长韩先楚,政委崔田民。在八路军六八九团成立后不到半个月,康应中就参军来到这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里。

那年,康应中只有十六周岁。平型关大捷后休整的八路军三四四旅新成立的六八九团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王坡村,康应中家住上了几位八路军干部。八路军一边休整一边宣传动员群众,村子里到处刷有抗日的标语口号。八路军战士中有比他大很多的老革命,也有比他大不了多少的小伙子。康应中几乎天天跟着八路军部队转,跟在住在他们家的八路军干部屁股后边,听他们讲打鬼子的故事,问他们gc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八路军干部看到康应中是个挺有头脑的小青年,便向他讲说了gc党为穷人打天下谋幸福的宗旨,八路军是gc党领导的部队,跟国民党的部队不一样,现在全民族的共同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要联合起来抗日等等革命的道理。康应中听得很认真,常常跟指战员们在一起聊得连饭都顾不得吃。他还把八路军战士的枪拿过来扛在肩上,像八路军出操训练时那样挺胸、抬头、齐步走。住在他家的八路军干部把他们的手枪拆开来,教康应中怎样擦拭怎样安装。那些天,瞅空儿就跟八路军指战员呆在一起,成了康应中从早到晚忙忙火火的正事。

那时候的康应中虽然从陕西关中走到了河北平山,跟那些自小儿窝在家里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有些区别,但那是为了活命而逃荒讨饭,每天都在为饿肚子发熬煎,除此而外的任何事情都顾不上打问。到了平山后,西王坡村距县城四十五里地,属于穷乡僻壤,因而他也一直孤陋寡闻,不知道更多的天下大事。“七?七”事变后,从河北平原上不断传来日本鬼子侵略中国领土残杀中国人的消息,作为热血青年的康应中也满腔仇恨,但是怎么去做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这么多懂得很多道理的人较长时间接触,似乎突然间心头一亮。原来还有专门为穷人打天下的gc党,有一心抗日的八路军,在平型关狠狠打击了日本鬼子的部队就是住在他们村的这些人。想到自己和母亲逃荒讨饭路上经受的困苦,一下子觉得自己跟gc党很亲,要想打鬼子就只有参加八路军。

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要开拔了,康应中要跟着部队去,谁知母亲却舍不得离开他,不想让他去。康应中懂得母亲心里的苦处,如今剩下这么一个儿子,又远离陕西老家,儿子走了就扔下她一个人飘落异乡。另外母亲更多的是担心他的安危,行军打仗,枪来炮去,哪里有不伤人死人的?但是,康应中决心已下,拿定了主意,非跟着八路军走不可。继父康梦才看见母子俩拗在那里,便劝说妻子:“儿子大了,他愿意去让他去吧!抗日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光荣,我们不要拖孩子的后腿。儿子走了,我会好好照管你的,放心吧!”母亲眼看着拗不过康应中,也就同意了,千叮咛万嘱咐康应中好好在部队上干,干就干出个名堂来;枪子儿不长眼,要爱惜自己的身子,妈盼着你浑浑全全地回来!

我们已经在电影电视上看多了那些英雄母亲送子上前线的慷慨悲壮镜头,那是在特殊的时刻需要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但是,“儿在外,母担忧”,母亲最为关心的仍然是儿女的安危。康应中参军走后,母亲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儿子,千方百计打听康应中的下落。直至十二年后,已经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四九团副团长的康应中,在平津战役结束后部队在天津杨柳青休整时,才给河北省平山县家中写了一封信,给母亲报了个平安。

接到儿子来信的孙幸福老人喜泣交加如获至宝,迈着一双小脚连夜启程,去到天津看望儿子。那时候康梦才已经去世,孤苦伶仃的孙幸福心里只牵挂着儿子。她行至石家庄时,正逢兵荒马乱,败退的国民党部队南撤,杀人抢劫到处可见。有人劝老人别去了,这一路上到天津路途遥远,你就是到了那里,部队也许又开拔了,还不是白跑一趟?于是孙幸福老人便又回转到平山家中。回家后一个晚上都没有睡着觉,想来想去,得到儿子的音讯不容易,要是失去这次机会,不知又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相见?第二天一早,老人又第二次上路了。

说起来令人都不敢相信,孙幸福老人拿着儿子的信,竟在天津的杨柳青找到了康应中。从河北省平山县到天津杨柳青,路程长达千余里,那时候交通可以说极不方便,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太太,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再说部队临时驻扎在杨柳青,知道具体番号的人并不多,怎样打听到三四九团的呢?

康应中看到母亲的时候,孙幸福老人已经坐在团部办公室。母子相见,虽然一个戎装焕发已不是当年的毛孩子,一个两鬓霜染完全是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太太,但相互间第一眼就认了出来。

“妈,你咋来了?”康应中又惊又喜。

孙幸福老人却很平静地说:“想你,看你来了。”

短短的两句话,容纳了母子间诉说不尽的亲情。

参军第一仗

战争年代老百姓与军人二者之间的转换没有丝毫的缓冲,当你一旦成为部队的一员,甚或还没有穿上军装,拿起武器就要投入激烈的战斗。康应中1937年12月底参加八路军,被编入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九团二营。参军后不到一个月,便参加了河北井陉温塘镇对日军的伏击战。

1938年1月21日,盘据在平山、井陉的日军出动两个联队约5000余人,分两路向我抗日根据地的方山、洪子店进犯,妄图合击驻守在这里的八路军三四四旅。三四四旅决定在半路伏击敌人。22日10时左右,井径日军毫无戒备地进入八路军六八八团设在温塘镇南山地的伏击圈,遭我突然袭击,死伤大部。康应中所在的六八九团的任务是阻击靠拢增援的日军,接受任务后连夜行军百余里,于22日中午在孟耳庄与平山前来增援的日军相遇,顽强地展开了激战,使装备精良的日军行动缓慢,至下午3时才进至马王爷庙岭。后因为伏击井陉日军的六八八团团长陈锦秀等同志不幸中敌人炮弹牺性,旅部命令六八八团撤出战斗,六八九团则随之主动摆脱了敌人。

这一次是康应中参军一个月后的首次战斗,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在枪炮齐鸣的激烈交锋中,他虽然也有过害怕, 但是却没有退却,一边向老战士学习,一边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因为都是远距离射击,交火的时间也不太长,但是,康应中却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如果说温塘伏击战只是一次协助打伏击的兄弟部队阻击增援的敌人,随后主动撤出战斗算不得大仗,那么在仅仅两个月之后,康应中参加的载入史册的长乐村战斗,却是一场同日军主力拼搏的恶仗。

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率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地区,开辟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日军以重兵进犯晋西南,直逼陕西潼关。2月20日,八路军总部命令三四四旅增援晋东南,配合一二九师粉碎敌人的九路围攻。24日徐海东旅长率六八七、六八八团由娘子关以西过正太路分两路南下;同日,黄克诚政委率旅直和六八九团自平山县出发尾随主力跟进。

1938年4月4日,日军以3万余兵力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