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北京申奥成功纪录片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序言

张清同志请我为他的《申奥纪实——亲历中国重返奥运和两次申奥》  一书题序;他说:“过去你是申奥领导小组成员,现在是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你如果能为这本书题序,最合适不过。”我虽并非“最合适不过”的题序者,但张清同志对奥运执著的追求与激情,令我浓浓的奥运情节更为激奋,故欣然领命。

他的这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他丰富的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二十九年前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十五年前北京第一次申奥和七年前我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故事。

我们申奥的成功,取决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持续快速增长,取决于全国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和热情支持,取决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地方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北京奥申委工作人员及相关同志的“非凡努力”。他的这本书从一个历史亲历者的角度向读者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张清同志从事体育外事工作三十多年了,其中大部分都与奥运有关。特别是我国第二次申办奥运会期间,他作为北京奥申委的外联部长和他的同事们一起,默默无闻地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做了许多策划、协调和服务工作,为北京申办成功做出了他们的努力。

由于他有做工作笔记的习惯,所以有些史实他回忆得相当细致。他对我说,他在书中所叙述的事例尽可能做到准确和客观。书中涉及的许多人物和事件他描述得也很形象、生动。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百年奥运,中华梦圆。我期望读者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更多地了解到北京奥运会申办工作的艰辛和复杂,增加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奥运会背景的了解,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从中国人民期盼奥运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

刘鹏

2008年4月

前言(1)

1979年10月; 我参与了中国奥委会四人代表团在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间的工作;  促成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解决我国台湾问题; 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奥运模式”。

1993年9月,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我亲历了在摩纳哥蒙特卡洛我们以两票之差痛失2000年奥运会承办权的悲怆时刻。

2001年7月,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经过全体同志的艰苦努力,我和我的团队一起在莫斯科申奥一线享受了奋斗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

申办成功后,不少新闻媒体界的朋友都认为; 我是做“幕后”工作的; 建议我抓紧时间出本书或抽空多作几集电视系列专题,介绍中国重返奥运和两次申办的“内幕”。我的一些朋友和领导也建议我能早点动笔,说是“亲自参加过重返奥运和两次申办工作的人不多。你有义务和责任向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介绍中国体育史上这三次重大事件的情况。这对历史也是一个交代”。我一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下决心。

2006年初,我的两个年轻朋友,北京留学生商会秘书长王辉和他的夫人刘京几次专程到我家造访。他们先是送来了录音笔,说是“你时间少,但这本书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写。你有空时,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我们负责把录音整理成文”。后来他们又抱来一大摞从周恩来到希拉里的传记书籍,让我参考,赶鸭子上架。我为他们的诚意和执著而感动,就答应了他们。但仍迟迟没有动笔,一则还是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二是深感有些问题的分寸和人物的取舍不好拿捏,需要认真思考。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一晃近七年了。随着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领导同志和年轻人参与了进来。2006年国庆节我卸下了北京奥组委国际联络部部长的职务,变成了特聘专家,有了较多时间。就下决心自己动手来写,以不负朋友们和领导的寄托,向历史做一个交代。自己动手写,一是可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能比较从容地翻阅尘封的笔记,力求做到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地面对过去,少一点艺术夸张。尽管我写的只是整个申办工作中的一个局部,但从中可见一斑。二是想以写历史事件和我们的团队群体为主,而不要写成自传。因为我个人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极其有限,或者说只是个铺路的石子而已。

回头去看,我参与促成1979年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名古屋决议,即“奥运模式”,已经过去了近29年,第一次申办已经过去了15年,第二次北京申办成功也已7年了。尽管我有做工作笔记的习惯,但当时历历在目的许多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亦有不少磨损。作为那几段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尽力在记忆的海洋里搜寻。如果我从零散的记忆中捕捉住的一些故事尚具有一些可读性,让大家从中感悟到点什么,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2008年3月

1979年10月;我参与了中国奥委会四人代表团在日本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会间的工作;促成了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解决我国台湾问题,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奥运模式”。

1993年9月,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我亲历了在摩纳哥蒙特卡洛我们以两票之差痛失2000年奥运全承办权的悲怆时刻。

2001年7月,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经过艰苦努力,我和我的团队在莫斯科一线享受了奋斗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

申办成功后,不少在新闻和媒体界工作的朋友都建议我出书或作电视系列专题,介绍“申办内幕”。我的一些朋友和领导也建议我能早点动笔,说是“你有义务和责任向国人介绍中国重返奥运和两次申办奥运的情况。对历史也是一个交待。”我一直因为工作太忙而没有下决心。

2006年初,我的两个年轻朋友,北京留学生商会秘书长王辉和他的夫人刘京几次专程到我家造访。他们先是送来了录音笔,说是“你时间少,想起什么就说什么,由我们负责整理成文”。后来他们又抱来一大摞从周恩来到希拉里的传记书籍,让我参考,赶鸭子上架我为他们的诚意和执着而感动,就答应了他们。但仍迟迟没有动笔,一还是太忙,没有时间。二是深感有些问题分寸不好拿捏,需要认真思考。

2001年7月申办成功,一晃近七年了。随着北京奥运会筹备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了进来。2006年国庆节我卸下了北京奥祖委国际联络部部长的职务,变成了特聘专家,有了较多时间。就下决心自己动手来写,不负朋友和领导的寄托,向历史做一个交待。自己动手写,主要想以写事件和群体为主,不要写成自传。

回头去看,我参与促成1979年中国重返奥运会的名古屋决议,即“奥运模式”,已经过去了28年,第一次申办已经过去了14年,第二次申办成功也快7年了。尽管我有做工作笔记的习惯,但当时历历在目的许多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亦有不少磨损。作为那几段重要历史时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我愿意在记忆的海洋里去搜寻。如果我能从零散的记忆中捕捉住一些具有可读性的故事,使大家从中感悟到点什么,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作者2008年1月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