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遇到事就喜欢以泪洗面,喝点小酒,写点诗词抒发心情,此时哭的不止李庭芝,很多人都在哭。
长江安庆段,上游大雨,江水暴涨,水流湍急,金鳞军前部不能前行,统兵大将昝万寿站在窗前,眼前是一面绵密的雨幕,这种天气是没法打仗的,他本身也没有战意,毕竟要攻打的是大宋的都城。
昝万寿是武人,以岳飞为标杆,心有忠义,既忠于大宋,又忠于鄂王,提兵清君侧,是为不忠,抗命不遵,是为不义,他进退两难,是这场大雨解了围。
殊不知,纳兰羽飞同样有顾虑,不出兵吧,显得自己很怂,出兵吧,真把临安拿下,自己就成了曹操,朝廷体统不在了,整个南国就成了一盘散沙,再想捏起来就难了。
赵宋皇室虽然废柴,也有一定的作用,这就是此前他打算实行虚君制而不是彻底的共和的考量。
沿着长江东进,走水路过建康、扬州,再南下就是临安,这条路要经过李庭芝的防区,虽便捷却不易走,所以金鳞军打算从陆路,走宣城、湖州一线,这些城池是不设防的,顶多百十个衙役也不是打仗用的,昝万寿拖了很久也不进兵,但是给临安造成的威压可一点不少。
临安也沐浴在雨,自七月二十开始,连日大雨就没停过,钱塘江涨水,天目山崩裂,雨水倒灌城市,安吉、余杭、临安都遭遇水灾,地势低洼地带的老百姓死伤无数。
皇宫的地势较高,雨水留存不住,住在大内的皇族们不必担心淹死,也不用为生计发愁,但他们担忧的更多,更深,且无法排解。
元军三路大举入侵,金鳞军清君侧的兵就在安庆,各路勤王兵马迟迟不到,大宋风雨飘摇之际,又摊上一件大事,官家病了。
官家今年四十三岁,正是春秋鼎盛的年纪,往常也没什么大毛病,傻人有傻福,他从不为国家担忧,只在后宫脂粉圈里打转,上回宫变,虽然没受伤,却吓出了毛病,落下病根,又听说金鳞军要大进临安,更是吓破了胆,直接病倒了。
太医看过,也只能开出温补的药方,眼瞅着官家越来越病重,端盆端药的小太监进进出出的,宫内气氛紧张而压抑。
丞相兼枢密使陈宜匆匆进宫,大雨如注,瓢泼的雨水从天上倾倒下来,宫殿的檐下水滴成线,陈宜收起伞,紫袍玉带湿漉漉的,他来不及接小太监奉上擦手的毛巾,便急匆匆进了寝殿。
寝殿里灯火黯淡,弥漫着药味和潮气,官家卧榻前有三个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一个跪着。
坐着的是谢太后,站着的是全皇后,跪着的是官家的儿子,嘉国公赵?。
灯光下,官家的脸瘦骨嶙峋,皮肤呈现一种病态的黄色,两个黑黑的大眼袋,这是肾元过度透支的表现,陈宜私下里听太医说过,官家没什么大病,纯属酒色过度,掏空了身子,人一辈子吃多少饭,睡多少次女人,都是有定数的,官家十年赛过人家五十年,提前消受了,身子骨自然就消受不起。
这架势,是要托孤啊,为什么没叫荣王来,那可是官家的亲爹啊。
很快陈宜就明白了,谢太后和荣王有分歧,想撇开他单干,估计两人对于立储的意见也不统一。
官家有三个儿子,年纪相仿,最大的赵昰是杨淑妃所生,今年十五岁,次子也是全皇后生的嫡长子赵?十三岁,老三是另一个妃嫔俞修容所生的赵昺,十二岁。
之前朝堂上就关于立储有过争论,大多数朝臣认为国家多事之秋,应该抛弃旧规,立长子为太子,但全皇后是先帝生母娘家的侄孙女,谢太后钦点的皇后,所以更意嫡长子,两边争执不下,就耽误了。
现在官家命悬一线,必须立储了,谢太后看了一眼陈宜说:“今天皇后和哀家,相国都在,当着官家的面,把大事定了吧。”
陈宜看向官家,全皇后正拿着一把精美的陶瓷汤匙给他喂参汤,汤水从嘴角流出,陈宜心一紧,虚不受补,这都是白费的,官家眼神呆滞,喝了两口就闭上眼睛睡着了。
“臣以为,兹事体大,要和荣王商量过才行。”陈宜深吸一口气,给出自己的意见,他为官多年,岂能不懂立储背后的道理,这三个孩子资质都差不多,年岁差距也不大,立谁都一样,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政治理念的不同。
谢太后和荣王本来是政治联盟,推翻了敌人贾似道集团之后,这两位就成了对手,陈宜偏向谁,天平就倒向哪一边,现在就看谢太后是什么意思了。
“荣王想立赵昰为储君。”到了这个节骨眼上,谢太后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说出陈宜想要的答案,“荣王还想迁都福建,可哀家不愿意走了,老了恋家啊。”
陈宜会意,这是路线之争,谢太后留在临安,不会是想坚守城池,只能是和金鳞军和解,变相接受虚君制。
这样一来,也许纳兰不会把谢太后怎么样,但是对陈宜之流就不会手软了。
想到这里,陈宜决定站在荣王这边,他虚以为蛇,敷衍了几句,匆匆逃离了寝殿,冒雨去荣王府报信。
荣王府外,风急雨骤,陈宜亲眼看到一个举着油纸伞的路人被狂风吹走,跌倒在地,连滚带爬,狼狈的就像当下的大宋朝廷。
隆隆雷声,已经十多岁的荣王脸上阴晴不定。
“太后果然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