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真正遇到党项军队的是王超、范廷召两路人马,他们赶到乌、白池后,遇到了李继迁主力,虽然宋朝的决战兵力受到了巨大削弱,但李继迁毕竟不是辽国的体量,根本没有能力吃掉这两路宋军。
双方先后交战数十次,却谁也拿不下谁,最后只得各自罢兵。
虽然结果不甚满意,但可喜的是这一战中宋军再次涌现出一位希望之星,他就是时任河西军节度使、殿前都虞侯的王超之子,时年只有17岁的王德用。
别看年轻,但王德用勇武过人、胆略非凡,他先是统领所部万人与党项军战于铁门关(今盐池县东北),斩首13级,俘掠畜产上万计。
到达乌、白池后,面对以逸待劳的李继迁主力部队,身为老子的王超一时之间竟吓得不敢前进,危急时刻还是王德用奏请精兵5000,直扑党项数次交战。
击项军后,王超决定撤军,又是王德用主动站出来,先行领兵占据险隘之地为大队掩护,随后他严格组织各部撤退细节,有力避免了撤军变为溃败的风险。
宋朝这次规模空前的5路进击,虽然未曾遭受战败,但以实现预定战役结果来看,可谓是失败。
这一仗也成为了赵光义时期与党项部的最后一战,遥想14年前,面对稳固了百年的定难军突然出现内乱纷争,赵光义以一种绝对轻蔑的态度将其一把抓入手中,结果后续演化成今天这样的大麻烦。
想必他此刻是万万后悔的,然而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赵光义是可以用一些自说自话的语言安慰着自己闭眼离去,但留给他子孙和大宋臣民的党项,已经彻底挣脱了牢笼,展现了为祸百年的宏大潜质,这笔账又该算到谁的头上呢?
我们可以看到,从982年李继迁逃出夏州反宋时的几十人,到984年被曹光实以微弱兵力突袭地斤泽导致仅以身免,再到986年宋朝遭受雍熙北伐大败,不得已重新打出李继捧这张牌试图以夷制夷。
这期间按照李继迁的实力是根本无法与宋朝正面抗衡的,他所依仗的不过是地理优势打游击而已,但凡宋朝派出正规军进击,李继迁从来都是远远地躲掉不敢交锋。
那么何以到了996年灵州攻防战时候,短短数年之间,李继迁实力增长竟然如此显著,不但可以牢牢围困灵州城,还可以在宋朝5路大军、10余万兵力的围剿下游刃有余。
他到底是如何从一个没有根基的草原街溜子成长为宋朝的心腹大患的呢?下面我们就要针对这个问题好好说一下:
首先,是所谓的影响力。
定难军李氏在夏、银等地统治上百年,确实深得民心。李继迁从一开始的几十人就敢打出反宋旗帜也正是依仗于此,但是这个因素虽不可忽略却也不值得过分强调。
李氏在夏、银等地有号召力是不假,但不代表所有姓李的都能得到深度拥护,尤其是李继迁这样和现任节度使的爷爷的爷爷才是亲兄弟的远房旁支来说,影响力更是极为有限。
这一点从两年后李继迁被曹光实在地斤泽差点一把秃噜精光就可以看出,这一战后,李继迁为了重新积累把资本,使出浑身解数玩命搞信用贷:
每天举着李氏先祖的大照片巡回展览,一边还摆着高音大喇叭宣讲历史,情到深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与人把酒言欢。
这还算是小儿科,李继迁为了复兴大业,毫不犹豫的压上自己年轻健壮的身体,只要哪个豪族愿意注资,让他当谁家姑爷就当谁家姑爷,上床入洞房都不带犹豫的。
但即便是这种深度的集资,结果又如何呢?
面对曹光实仍然要靠阴谋手段解决问题,等李继隆率领大军主力来到之后,李继迁本人是侥幸的躲掉了追杀,但是他赖以依附的当地豪族股东们却被李继隆连叶带根的撅了个七七八八。
如果不是第二年赵光义要发动雍熙北伐,可能当时李继迁就活不下去了。
尽管雍熙北伐这场大战是李继迁绝处逢生的转折点,但却不是他发展壮大的开端。
994年,李继迁领兵围攻灵州城,这场大战之所以引起赵光义的高度重视,并再次派出李继隆亲自出马的原因,一方面是李继迁突然跳出银、夏等李氏传统地盘转而围攻西路灵州的强烈危机信号,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此役他展露出的强悍实力—万余骑兵。
截止到这里,李继迁的力量已经开始发生质变,因为李氏统帅的定难军在晚唐实力最为强横时,兵力也不过万余骑兵,而李继迁竟然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短短几年就拥有了这般实力,他到底靠的是什么?
而且还有一点至关重要的细节,李继迁也正是在这几年里把自己游击队的大本营从地斤泽迁到了西边的乌、白池地区。
但从地形上来看,这二处地方都守着旁边的大城市(一个夏州、一个灵州),且因为沙漠化的原因,这两座大城市都与宋朝边境城市隔绝,因此无论是地斤泽还是乌白池都是游击队的绝佳根据地。
但他们之间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不同,就是群众基础相差万里。
地斤泽所处的银夏地区是李氏老根据地,纵然李继迁是个差点出了五服的远方李氏,使使劲还是能刷点信用贷的。
但乌白池可就不同了,他们不是李氏定难军的地盘,虽然生活在当地的也是党项族人,但这伙人对老李家的招牌可不是特别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