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同样的事情要辩证去看,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即便目确立的再正确、环节设计的再精巧,但最后执行这个制度的归根结底还是人。
所谓人事即政治,只要把人的问题解决了,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制度也就不再起作用了。
而“解决人”,也正是赵匡胤在面对柴荣布下的巧妙局面时所依靠的破局点。
我们逐个来看:
赵匡胤造反,要解决的人看似很多,比如范质等三位宰相,比如韩通,比如吴廷祚,比如麾下的士卒,还有那些藩镇大佬。
但只要我们稍微捋一下赵匡胤手里的牌,就会发现问题也并不是真的那么复杂。
第一,藩镇大佬,这些人离得比较远,可以暂时不用管他们。只要是中央能摆平,这些人的处理可以慢慢来。
第二,麾下士卒。这一点赵匡胤有优势。他对殿前司军队的掌握是很强的。
当年高平之战后,柴荣下定决心整顿禁军,委托的就是赵匡胤。
换句话说,殿前司能够有今天和侍卫司并驾齐驱的地位实力,就是赵匡胤一手操盘的。
赵匡胤在整编殿前司的时候,花了相当大的力气去笼络各级军官,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大名鼎鼎的“义社十兄弟”就是那个时候成立的。
而这些年随着不停地经历战事,这些原本的中下级军官也都逐渐成长为中高级军官了,相应的,他们一手带出来的骨干也都开枝散叶。
赵匡胤掌控殿前司各级的体系也就因此而建立起来。
这一点,是他相比韩通,拥有的最大优势。假如真出现殿前司和侍卫司对抗,赵匡胤是可以更深入和全面的调动麾下部队的。
第三,吴廷祚。
吴廷祚这个人,我们之前介绍的比较少。这个人最早跟随郭威,深受郭威、柴荣两代皇帝的信任。
尤其是在柴荣后期,当王朴死后,柴荣北征燕云时,就是任命的吴廷祚负责东京留守。
再结合柴荣托孤,将吴廷祚摆在重要位置辅佐三位宰相。按说这是一个绝对不会背叛柴荣的人。
毕竟,其他人就算上位,他吴廷祚又能再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呢?
我们没有找到赵匡胤和吴廷祚勾联的具体证据,但是可以通过事实来思考。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当年就遭受了地方藩镇大佬的强烈不满,李筠、李重进两人更是先后明火执仗的反叛。
为了迅速摆平这两个“领头羊”,防止产生衍生效应。赵匡胤只能冒着京城不稳的情况下亲自领兵平叛。
而这两次,赵匡胤都是任命的吴廷祚担任京城留守…
这得是何种的关系和信任,刚篡位上台的赵匡胤才能把是身家性命交给这位哥们儿。
你说他俩是刚刚结下的“托妻献子”的友情,这打死都难让人相信。
如果一定要按图索骥,兴许有个线头可以供我们推测:
吴廷祚最早是出身于郭威的亲卫,而赵匡胤当年的第一份工作,也是这个…
赵匡胤、吴廷祚二人之间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
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吴廷祚已经被赵匡胤公关成功。
他这道辅助宰相监管枢密院的军事保险被拆掉以后,赵匡胤也将直面范质他们三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