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板斧下来,你就被“修理”得差不多了,你就开始对华为侧目相看了。回去一琢磨,本是来参加北京通信展的,怎么结果满脑子就剩下华为了,记忆中整个成了华为的国际通信展了! 北京展是国内最大的通信展,华为花费颇多,华为支出最多的是2000年的香港展,据说香港展的耗资过亿。其他诸如日内瓦、新加坡、美国、巴西等重要的展览,华为一定会派大队人马参加。我特别羡慕华为展览部和广告部的同事们,他们可以背着展板在世界各地兴奋地云游,这虽然是工作的需要,但在其他公司或许不太有这样的机会吧。 除了各类展览外,华为其他造势、策划活动也气势如宏、花样翻新,各种技术研讨会,各种“行动”、“巡展”更是五花八门。就连配线架这种简单的产品(用来走通信电源线的配套产品),华为竟然也派了一辆宽大的货车,外面包装得美仑美奂,拉着这个“劳什子”在全国到处展览。 你不要以为华为是想露脸,其实华为恨不得把自己装成一个老太太,华为一露脸就要产生效益。比如,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深圳高交会,既在深圳,又是高新技术,你肯定以为华为会粉墨登场。错了!华为一向只是象征性地参加,根本不投入很多人力物力。因为高交会是诸多待字闺中的高科技项目展示,项目普遍偏小,主要目的是找婆家和风险资金。你注意一下,它是交易会,不是展览会。华为复杂的局用通信网络设备不可能通过一个展示就可以交易的,背后还有很多复杂的基础工作。因此,即使是一个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华为的好机会,华为也不愿多露脸,因为参观的人群不是华为的潜在客户群。华为不干这种叫好不叫座的买卖。 这就是华为的实用主义。对我有用的商业机会,砸锅卖铁,我也要投入比别人更多的资源来展示我的形象;对我的市场不产生影响的事,再出彩我也不出场。 3000名客户需要很多费用不假,但你也要知道他们产生的效益。没有比这更能展示公司的形象,没有比这更能展示公司的产品,没有比这更能拉近客户与公司的距离了。1000万的费用可能产生1个亿的效益,甚至影响意义更加深远。而且,一次展览中很多的成本是固定的,请的人越多,成本摊得越薄。 最主要的是,北京展之所以能充分展示华为的实力,就像前文在“华为接待的组织”章节中说的一样,真正打动客户的不是北京饭店而是你磅礴的展览气势,不是会务人员的讲解而是你前沿实用的产品,不是漫无目标地拉人而是你周密的组织和接待水平。 所以,通信业发展为大公司时代,只知道摆阔去烧钱,你是烧不出一个“差异化”来的,你“烧”人民币,别人就把美金往“火堆”里扔。关键时刻,只有四个字管用: 实力、实用。  
篇首语:心酸的触壁
· 华为现在就是个领跑者,但你的体力正在透支,后面的追兵已经蜂拥而至 · 其中少数人被裁减,多数人自行辞职,其中又有大批的骨干人才。这是人祸 · 等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临时,你就会发现即使蝌蚪也能奋勇向前 当我们看到田径场上一路绝尘的选手时,我们千万不要太早给他掌声,你会突然发现在冲向终点前的那一刻,有人从他身边迅速地闪过。而且你注意看,跪在地上呻吟的往往不是后来居上看似拼尽全力的胜者,而是一路风光无限,获得绵延掌声的领跑者。 同样是赛场,专家和常识都告诉我们,即使是大个子主宰的运动,NBA最成功的不是姚明这样的巨人,最后的桂冠往往戴在身高不足2米但身体矫健的叫迈克尔·乔丹的这些人头上。 当然,做企业有所不同,强大的企业不妨做个领跑者,因为领跑是你成功的标志。可企业竞赛也是一个特殊的田径场,是一个不断地撞线,又不断把底线的绸布重新拉起的田径场。赛道上的竞争者已不仅是起跑线上的出发者,你的观众可能会成为你的竞争者,甚至为你欢呼的人也试图把你击溃。你可能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机器,一路独占鳌头,你也可能暂时落在后面奋力追赶。华为现在就是个领跑者,但你的体力正在透支,后面的追兵已经蜂拥而至。 比这更可怕的是游泳比赛中一路劈波斩浪的领先者,由于成功的浪花而看不见后面的竞争对手,就在你挥手触壁的一刹那,一只手已经奋力地抢先伸在了你的前面。 心酸的触壁! 还有比这更让人心酸的事吗? 新世纪来临时,IT业的冬天真的很冷。这是天灾。 可冬天本来是强者重拳出击的最好季节。如果华为是一个修炼到家、身强体健的强者,就应该趁着严寒把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后面。可事实偏不是这样,对手们不仅在缩小与华为的距离,华为在冬天里更是把自己消耗得气喘吁吁,两三年之内竟然有近4000人离开华为。要知道,其中少数人被裁减,多数人自行辞职,其中又有大批的骨干人才。这是人祸。 天灾。人祸。曾经有一个如此好的机会摆在华为的面前,但华为却没有珍惜…… 冬天终究会过去。等到生机盎然的春天来临时,你就会发现即使蝌蚪也能奋勇向前。  
第23章 失误频频(1)
华为如果不是得益于在窄带市场上的优势,华为如果没有在固定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如果不能看到华为整体的结构性管理优势,如果把华为在几大战略产品上的失误单独拉出来……这两年,华为完全可以排入表现最差的公司之列。 事情当然不能有这么多“如果”,当然也不能把华为的好与坏割裂开来,这种统计、论断的方式并不科学。但是有一点,华为在几大战略产品上的失误实在有些令人惋惜和痛心,特别是对于我这样一个———曾经的华为人。 1。 小灵通:华为不灵通 · 中兴通信受冲击更大,可PHS的适时杀出,给中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 有人形容UT斯达康就是罩在华为之外的一张网,飞出一个小鸟人他就装进去一个 专家阚凯力炮轰小灵通:只是电信敲门砖 。sina。 2003年06月30日 11:26 中国新闻网 (内容略) 华为对小灵通的态度就是这位专家对小灵通的态度。 2001年是冬天真正来临的一年,南北电信分拆,电信建设趋于饱和,购买设备大幅压缩,华为的销售步履维艰。其实,中兴通信受冲击更大,可PHS的适时杀出,给中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UT斯达康就更不同了,这个使小灵通在中国人中启蒙的制造商,在短短3年里由一个华为根本就不放在眼里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华为的重要竞争对手,在华为的竞争对手分析中,已经把UT斯达康列在中兴之前。UT斯达康在2003年的前3个季度实现销售额17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到250亿元,可初冬时的2000年末它的销售还不足30亿元。不仅是业务的,还有人才的,有人形容UT斯达康就是罩在华为之外的一张网,飞出一个小鸟人他就装进去一个。 面对有2000万用户的PHS,华为连一分钱都没挣到。对于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技术,凭借华为的技术实力,华为可以在短短几个月里拿出产品,在市场上也肯定会取得效果。2001年后,不断有客户惋惜地说:你们如果卖小灵通,我们一定买你们的。要知道,华为的客户关系平台就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机场,只要你有飞机,就能停泊。最要命的是,只有产品的合作才有关系的建立,华为丢失了产品,不可避免地也丢失了关系,而竞争对手正好利用这个产品成功地搭建了另外一个“机场”。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也就罢了,战略总得有所取舍,天下美餐不能都给华为享受了。可此时华为人在小灵通摧枯拉朽的市场攻势面前开始坐不住了。2002年下半年的一次会上,我听任正非说:华为没有投入小灵通的研发是明智之举,华为不能什么都做,华为的目标更加高远,华为集中精力在3G的研发上。我觉得说得很好,集中资源做一件大事是战略的法宝。但话说回来,华为一开始就应该进入小灵通的领域,内部传言,华为曾经考虑过做小灵通,后来可能出于PHS“技术层次”落后的原因而放弃了。如果是这样,华为的确犯了个错误,华为的成功法宝不就是以迅速满足客户需求而不仅仅是技术领先吗?但是,既然没有做,即使错了,也不要回头,坚持走下去。 可是,另一边,华为已经开始亡羊补牢。 华为把赌注压在CDMA450上,什么东西?就是CDMA制式的小灵通,相对UT斯达康的产品,基站范围更广、投资更省。这是一个不错的技术和想法,新兴运营商,比如网通,对于这项技术是比较看好的。 华为各办事处的移动产品部在2002年、2003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CDMA450的建设,华为希望能通过它异军突起,在小灵通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不仅如此,华为更把它作为战略增长点,在小灵通市场上另起炉灶,如同CDMA之于GSM。但结果: 信产部清除CDMA450,普遍服务基金将提前出台 信产部死命令:彻除CDMA450,开动农村电信市场;奚国华限年底前出台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初稿。 几天前,###总经理周德强、中国网通总裁张春江被请到信产部副部长奚国华的办公室,奚对他们再次宣布了信产部决定:两大运营商不论在城市或者农村都不许再使用CDMA450技术,除西藏已经建成的保留外,其他的都要拆除(由于西藏地位特殊,且西藏政府投资600万元在CDMA450网络建设里面)。 (摘自《财经时报》报道)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23章 失误频频(2)
2。 不做终端为哪端? · 华为应该算是大型移动网络制造商中唯一不做手机的公司 · 后来我又听说,华为卖小灵通是为了打压某竞争对手。我在想,这不又是剑走偏锋了吗 华为不生产终端设备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华为员工都知道的“国策”,媒体批评华为不上终端设备时和《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华为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联系在一起。我至今没有明白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和不进入手机行业有什么关系。只记得1996年春节,华为廉价卖给员工自己生产的无绳电话回家过年。便宜倒也便宜,但最后“儿子”不要了,只用“母亲”通电话,你别说,效果还不错。后来,就再没见华为生产话机了,集体大辞职的英雄———总经理毛生江那时也被调到华为电气去了。 不断有客户问我华为不生产手机的原因。我说生产那玩意太麻烦,生产手机和生产电视不一样吗?说实在的,我也纳闷华为为啥不生产手机。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阿尔卡特都是无线网络的供应商,为什么人家要造手机,你华为就偏不做呢? 权威的说法是手机对工艺的要求较高,这不是华为的强项,最主要的是,手机的营销手段和主设备有天壤之别。在康佳、厦新等厂家纷纷进入手机制造业的时候,华为不以为然;当中兴开始生产手机时,华为还是不以为然。华为应该算是大型移动网络制造商中唯一不做手机的公司。 在华为CDMA失败、小灵通没有进入、3G遥遥无期时;在面对UT斯达康小灵通手机供不应求,不得不靠大量走私手机支撑时;在看到UT斯达康的丰厚利润60%来自手机,一部200—300元成本的手机就敢往4位数卖时,华为才突然想起做手机来了,前不久更是与西门子成立了3G手机的合资公司。据说,先期投入市场的是小灵通手机,看来华为的小灵通情结是很深的。后来我又听说,华为卖小灵通是为了打压某竞争对手。我在想,这不又是剑走偏锋了吗?  
第23章 失误频频(3)
3。“含冤”的CDMA · 我只把华为“含冤”的战略失误路线图简单说说 · 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即使你已经赶上来了,仅仅因为曾经错过了一班车,你的整个行程就全部被斩断了 小灵通、手机的失败更多的是“集中优势兵力”的战略选择问题,而且毕竟参与得少或者没有参与,损失更多的不过是当前的利益,但 CDMA的全军覆没则可能影响到华为长远的发展。关于华为的CDMA,媒体给予了大量关注,我就不再赘述。我只把华为“含冤”的战略失误路线图简单说说。 华为一直把重点投在GSM上,也难怪,GSM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取的移动制式。当中美两国在WTO的谈判上围绕CDMA的技术引进举棋不定时,华为也莫衷一是。准确地讲,这个CDMA是2G的技术,即CDMA95。而华为研发的3G是欧洲制式———WCDMA。华为也曾赌过,1999年年底突然在公司内部网上公布了一个“3030项目组的任命”,项目组人员春节不放假,封闭在深圳特区关口外的“华为员工培训中心”集中工作。这就是CDMA95的项目组。 但是,3030项目组后来悄悄地就没了,华为还是对CDMA95的发展心存疑虑。当CDMA95的大旗终于在中国祭起的时候,华为只有CDMA95的交换机部分,而缺少最核心的“移动翅膀”:基站。中兴成了移动的大哥,华为被CDMA95所抛弃。 可贵的是,华为并没有放弃,当中国联通要把2G的CDMA95升级为的CDMA1X时,华为在早前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把1X的产品进行了商用,并且经过测试以及一些省市的技术评标,华为CDMA1X的技术达到了先进行列的水平,在若干个省竟然排名第一。这时,华为似乎又和竞争对手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是这已经晚了。联通最后决定全部采用在已有CDMA95设备的基础上平滑升级到CDMA1X的办法,如果采用华为的产品,就意味着要把原来已经启用的CDMA95的基站系统全部搬出去。这中间是不是还有其他因素?不去论它,仅凭这点,中国联通怎么会作出有利于华为的选择呢? 华为再次铩羽而归。华为扭转自己CDMA在世人面前形象的战略又一次遭到了重大失败。 在技术领先的情况下,即使你已经赶上来了,仅仅因为曾经错过了一班车,你的整个行程就全部被斩断了。 华为,你怎么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呢?  
第24章 人浮于事(1)
战略上失误有人的问题,也有一些机缘的问题。华为战略上出现的重大闪失,当然也有部分机缘的因素,因此有些方面尚可原谅。但是,2001年以来,华为在管理上出现了一些本来不该有或者情况应该轻微许多的问题,这就有必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了。 1。 搞,搞定,一定搞定 · 华为过去的管理优势是相对优势。准确地讲,华为不是管理得太好,而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普遍薄弱 · 现在华为的中层出现了一类“邮件转发干部”,回复下属的邮件,只写上有板有眼的7个字:“搞,搞定,一定搞定” 近年来华为的不少管理行为,可以适用“人浮于事”了。华为过去的管理优势是相对优势。准确地讲,华为不是管理得太好,而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普遍薄弱,如果华为不能进一步革新,如果国际巨头随着中国市场、市场管制的进一步开放而觉醒起来,如果一些国内企业管理改进能够提速的话,华为遭遇更大的失败不是没有可能。所以,华为对于“人浮于事”的提法不要觉得刺耳,起码应该有些触动。 华为的一些高层人士,可谓“少年得志”。青春年少便获得巨大的财富,在公司内部也一言九鼎,呼风唤雨,骄傲、颓废的情绪便自然滋生。别墅、高尔夫是如今某些高层的重要话题。 华为的中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