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丁玲的简介 > 第15部分(第1页)

第15部分(第1页)

据我向负责发行的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了解,《中国》文学双月刊创刊号的征订数已初步达七万册左右。一本新杂志创刊,对读者来讲还有个了解的过程,所以刚创刊的杂志和初 版新出的书,有时印数往往就不会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内容适合读者需要,其订数也会很快上升的。如上海出版的《青年一代》(这本杂志目前也由书店发行),其订数已达到五百万册。一般情况下,如没有读者的征订,书店的备货就不能是很 大的,(当然,还要尽可能的多备些货,不能读者要多少,就订多少),其原因:

一、这几年书店的发展不受重视。北京市店目前的销售量已比建国初增长近30倍,但各项建设往往排不上队,仓库没有或者很小,无法储备更多的书。全国最大的王府井门市部, 由于缺乏仓库,只得在首都机场附近租了一些房子当仓库。西单科技门市部也因缺少仓库,拟在廊坊租一300平米仓库,但因一年要6万元租金而作罢。门市狭小,仓库缺乏,网点 减少,严重地造成了读者的“买书难”。北京想建一个35000平方米的大门市部,已经叫了几年,由于资金问题没有着落而落实不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7。 与新华书店总经理探讨刊物发行(2)

二、资金短少。要储备一些书,需要资金,但目前书店自有资金很少,大量的需要向银行贷款,要支出很多利息。北京发行所一年贷款1000多万元,利息就要支出近80万元。北京 海淀区新华书店一年要销售1000多万元图书,但自有资金只24万元,大部要依靠银行贷款。出版社出书交书店后,3到5天就从书店把书款全部取走,这本书对出版社来讲,已经售 出去了,不负担什么经济损失;但对书店来讲,万一卖不出去,造成积压损失,就全部由书店负担,这就是我们国家实行的“征订包销制”,是我们当前体制方面的一个弊端。如 果像国外那样实行“寄销”,书出版印多少不用书店征订,由出版社自行决定,书店销不完可以退给出版社,那就减少了书店怕卖不出去的顾虑,有些印数也可能不受书店仓库和 资金的限制而上去。

三、书店人员工资低、奖金少,社会地位不受重视。目前书店人员的工资水平平均40元到50元,奖金也少。举个例子,北京宣武区菜市口新华书店门市部,去年有一个月营业员的 奖金一个人是九角钱(目前平均每人每月4元),而这个书店门市部的马路对过一个饭馆,其服务员的奖金,每人每月就达90元。所以现在书店人员思想很不稳定,书店奖金所以如此低,主要是对奖励基金、福利基金等支配没有自主权,多劳不多得。加上书店用人没有自主权,文化程度低的,一些老弱病残人员大量往 书店安插,形成服务水平低,服务质量差,服务态度不好。这是当前书店工作中的一个很主要的问题。

以上三点是造成目前“买书难”的书店自身方面的原因。除此外,还有外界方面的原因,如有些单位抢发“热门书”,畅销书,造成书店订货时顾虑重重;出版周期长,书店订货 后,往往一年左右时间过去后才到书,读者需求已有了变化,有的多卷集20年还未出齐,这叫书店人员如何估计需要和如何回答读者?又如交通运输问题,现在大批书印出后不能 及时运往各地,以北京新华书店储运公司为例,一天往全国各地发书就有200多吨,全国书店每五本书中,有一本就是从这里出去的,但往外发货常常由于交通运输问题解决不了而 堵塞。今年春节前估计就有3000万元图书发不出去。现在看来,只要书籍内容质量好,符合读者需求,经过一段时间社会上了解了,其需要量还是会较大地上去的。

除了以上一些因素外,有些书店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做得不细,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还未很好树立也造成了读者“买书难”的一些因素。

啰啰嗦嗦地谈了很多,目的是希望您为我们图书发行工作呼吁,希望社会上一方面向我们提出要求,要做好图书发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为我们创造一些条件,使我们书店 人员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年轻时就读了您好多书,您得斯大林奖金的名著《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们又有幸发行了很多,您是我们书店人员尊敬而热爱的一位老作家,我们热诚地希望听到您对我们 工作的意见,支持并协助我们做好图书发行工作,希望能听到您的宝贵意见。

致崇高的敬礼汪轶千19851127月1日上午,汪轶千带着副经理和北京发行所的同志来到木樨地。

话题自然是谈《中国》,但汪轶千总经理先介绍了全国图书的发行情况。他说,现在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有三万多种,杂志有四千多种。近年有两类图书杂志下降得比较突出,一 类是文艺书,一类是连环画。现在的问题,第一,书店是企业,可人权、财权不在我们手里,在地方文化局手里;第二,由于块块控制,中央系统出的书排不上号,地方变换题目 ,重复出版,冲击好书;第三,银行贷款紧张;第四,不正之风,要回扣,哪本书有回扣,哪本书就销得多。现在出版社太多,在国家出版局挂号的有383家,北京中央系统140家 。关于第三期《中国》下降到两万五千册,情况是一些地方订数下降。比较突出的是上海,原来要五千,现在只要四百,全国有1771个县以上新华书店出售《中国》。现在比较严 肃的刊物订数都下降,《瞭望》现在只有40万,《新观察》十几万。除了工具书和教材上涨,其余的普遍下降。汪轶千提出,能否通过三千名作协会员的影响和评论家,搞横向宣 传?

丁玲还询问了湖南打算要纸型加印《中国》问题,汪轶千说这完全可以,或者你们就把版权完全交给湖南发行。

同来的新华书店同志还出主意说,还有一个办法,请丁玲同志写篇短文,发表在《图书发行》上,向各地新华书店做做工作。七月青岛有一个全国书市,也可以去做做宣传。

丁玲说,明年我们准备出月刊,薄一点,定价在一元钱以内。至此,丁玲与新华书店结下缘分,还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参观,实地考察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至今王府井新华书店的 大厅里还悬挂着丁玲当年在新华书店内打算盘的大幅照片。

1。 对两位老友的深切纪念

几位老作家首义办《中国》,动机之一,就是为了有一块自己发表作品的阵地。在1985年的《中国》上,老作家的声音确实很响亮。丁玲也利用《中国》的版面,表达了对于两位 老朋友的纪念:一位是她始终怀念的冯雪峰,一位是刚刚去世的李又然。

1985年第2期《中国》上,发表了陈早春写的论文《雪峰现实主义理论初探》。它在目录中排在首篇,可见编者的重视。

雪峰在丁玲心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她1979年回到北京之后,写的第一篇怀人之作就是《悼雪峰》。她在文中说:“我同雪峰相识近五十年。五十年来,我们的来往可数。但人之 相知,贵在知心,雪峰的为人,总是长期刻在我的脑中。我对他的言行从来都是深信不疑的。在延安曾有人问我,你最怀念什么人?我回答:我最纪念的是也频,而最怀念的是雪 峰。”

1983年5月末,丁玲去雪峰的家乡浙江义乌,出席了第一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1986年是冯雪峰逝世十周年,中国作协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准备联合举办纪念活动,丁玲一直记挂着 这件事,想要在纪念会上发言。1985年10月她最后一次住进协和医院后,告诉来探视的牛汉说,我现在有篇文章压着,是纪念雪峰的文章,明年1月要开第二届雪峰学术讨论会,他 的文章我读得不多,有的地方让人看不懂。他这个人很忠厚,就是爱激动,和别人争吵起来不管不顾,弄得面红耳赤,过一会儿他没事了,可是人家还记着。后来丁玲肺部感染发 高烧时陈登科来探视,她从昏睡中醒过来,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告诉陈登科:明年是雪峰逝世十周年,我要写一篇纪念文章。1986年2月,丁玲病情加重,住进ICU加强治疗病房,大 年初一的早晨,听见街上的鞭炮声,她说了一句伤感的话:“雪峰就是这个时候死的。”

但是她没能等到那个纪念会。1986年3月4日丁玲病逝,3月7日上午,纪念冯雪峰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在政协礼堂举行。主持会议的韦君宜请大家起立,为丁玲默哀一分钟。陈明臂戴 黑纱参加会议,他发言说,本来丁玲要来参加这个会并作重点发言,可她不能来了,这是丁玲最后一件终身抱憾的事情。

李又然,早年留学法国,和罗曼·罗兰有过交往,回国后来到延安,在边区文协专职从事创作,与丁玲相识。全国解放后,李又然在丁玲领导的中央文学研究所担任教员,1955年 在批判“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时受到株连,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又被划为“反党集团”骨干成员,开除党籍。

1979年丁玲回到北京不久,延安文协时期张仃的夫人陈布文,转来一封李又然的信:“布文:接到你信。我为什么不出来走走呢?我腿有病,走路困难!现在说话也困难了。整天没有力气。……要是能走路,我就来看你们了!丁玲还没有见到。 祝贺她一切顺利了!”陈布文是要告诉丁玲:李又然身体很不好,但是还在惦念她。

李又然待人真诚,心地善良,但个性很强,人生的路跌跌绊绊,很不顺当。他不大合群,不大好交往,但对丁玲始终十分敬重。1973年他从干校回到北京,有一天听人误传说丁玲 不在人世了,他几乎整整一个星期都在屋子里木然呆坐,不发一言。

1981年春天,出版社要给他出一本散文集,他想请丁玲写篇序言,托人把稿子带给丁玲,写信说:“我出书不容易的。请你写序好么?请一定写!我本想写回忆录,我有很多好写 的,但是没有力气,写不动了!一篇《毛主席》,足足写了几个月!一篇《丁玲》,也得很长时间!但我无论如何要写的!我来看过你,找不到地方,尽管你的地方很好找的。现 在不能再来了,因为我在房间里沿着桌子椅子走走,都非常吃力,十分困难了!奈何!”信用钢笔写在稿纸上,一字一格,字迹有点打颤,写得很吃力。

一周以后,丁玲就把序言写完,不长,只有千把字。她回忆说,初见李又然时,“觉得他仿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物。现在仍然觉得他挣扎一生,却很少得志,很少意气 洋洋。他总是暗暗地为别人祝福,寂寞地过着自己的日子。他是一个善良的人,从没有害人之心的人。”本来丁玲文中还有“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样的话,李又然读 后给丁玲写信说:“序,我珍惜的。我不满意的是自身,缺陷太多了!”又说:“‘他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这一句话一定一定涂掉!”李又然的儿子读了丁玲写的序言 ,特意登门致谢,说他和弟弟都认为丁阿姨短短千把字,把他爸爸的一生、为人都写出来了,他爸爸确确实实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

李又然的病况每日愈下。1982年5月末,丁玲和陈明要去沈阳大连疗养讲学,行前到医院看过他。8月初,陈明临时回北京处理一些事情,又以丁玲、陈明两个人的名义给周扬写信 ,希望能够加强医疗力量,对李又然的治疗及处境给予关心。李又然病逝后,1985年1月,他的几个子女给丁玲写信说:“家父殁后,我们遍阅报纸,除去丁玲阿姨提过一次外,居 然无人悼念。想家父生前寂寞,死后凄凉,人情世态,令人神伤。……家父殁后,像火星落入水中一样,悄然无声,受到不公正的冷落。”

丁玲读了,心情黯然。经她亲自过问安排,《中国》第二期登载了李又然1979年写的两首诗,一首是《桥》:“自从有了你地上不再有通不过的挡阻你是补救世界缺陷的创造” ,“山谷把人隔开你就架在两山之间于是人和车马凌空渡过云雾缭绕的万丈深谷”。另一首是《自行车》:“你替人走路——不是一步一步走你有圆圆的腿不停地转圈圈你 每转一个圈儿,就是人的许许多多脚步的连续你一天转的圈儿,接起来是一条极长极长的线”。第三期《中国》上,又发表了刘大海的悼念文章《忆又然》。李又然的子女看到 后又给丁玲写信说:家父去世后,除去胡昭在《作家》的一篇,这是唯一的一篇悼文。平反后,家父要求回作协,给某某写信,竟连回信也不给。家父临终时,身边没有一个组织 上的人,也没有一个朋友。家父住院两年八个月,他所在的单位只派人去探视过五六次。

“真是生前凄凉身后寂寞呀!”慰藉死者魂灵的,只有丁玲主编的《中国》。

2。 华山的绝笔作《青青海罗杉》

华山,18岁入党,1938年到延安,成为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写过《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优秀作品,最著名的是短篇小说《鸡毛信》。此时,他却躺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里,因为 肝癌转移导致胸椎折瘫,身体极其虚弱,但是他以一个抗日战士的情感,在病榻上完成了散文《青青海罗杉》。

这篇散文从井冈山上的一棵海罗杉树写起,那棵树生长在石头缝隙里,由七棵树紧紧盘抱在一起,挺拔繁茂,当年毛泽东和朱德曾经坐在这棵大树下谈心。接着写到山西太行山的 抗日战争,华山曾经在那一带采访,占有大量素材,他深情回忆起左权和一个个战役。末尾他写道:“中国六十五年来,出现过两个大崛起:一个是找到了井冈山道路,一个是找 到了有计划的商品生产,将要开辟出惊天动地的生产力。但是有一条教训,丢掉了党的实事求是作风,丢掉了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作风,人心都散了。中国人民同党和国家同生共死 六十五年。我们一起受难,一起发现真理:‘水越多,鱼越活跃。’这是左权同志讲的。对根据地对经济区都是一样。”

接到《青青海罗杉》,我按照丁玲的吩咐,立刻交给《中国》编辑部。编辑部主任牛汉拍板:可发!4月4日早晨,我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给红线女。红线女当即给丁玲写了一封 信说:“今早接到您的秘书来电话,告诉我《中国》编辑部已决定采用华山写的《青青海罗杉》,我很高兴。华山和我共同生活十二年了,他是我的老伴,更是我的良师益友。他 对党和对人民的深情,在平时,直至在这次肝癌转移而致胸椎折瘫的情况下,他所做的,所想的,一直没有忘怀地反映出来。华山顽强的意志感动了我,也教育了我,有时也使我 竟然忘记他是一个危重的病人了!(他自己不知病情的)谢谢您给华山在病中带来的喜悦”。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舒群的《毛泽东故事》(1)

舒群晚年的创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毛泽东故事》上。这组“故事”,他从解放初期就开始准备,积累素材,差不多用了半生心血。从1982年开始,陆续发表了11篇,1986年经作 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这组《故事》的第一篇《杨家岭夜话》,还是由于丁玲和贺敬之帮忙才得以发表。

1982年5月4日上午,丁玲、陈明约了舒群、逯斐,去看望冰心、白薇、王会悟三位老人。三位老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很好,王会悟还戴着花镜看世界地图,跟踪着阿根廷与英国之间 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其间,舒群把《杨家岭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