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大揭秘曹操 > 第96部分(第2页)

第96部分(第2页)

按照调整后的区划,目前“曹统区”的范围包括冀州、兖州、豫州、青州的全部,以及雍州、徐州的大部,荆州、扬州的一小部。孙权拥有扬州的大部以及荆州的一小部,刘备拥有荆州的一部分,刘璋拥有益州,另外现属于冀州刺史部的辽东一带有公孙氏的割据势力,而原交州刺史部的大部分地区也处于割据状态。也就是说,截止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时,天下三分的局面尚未形成。

赤壁之战造成了三足鼎立,这是没错的,但并非在战后立即就形成三分的局面,它还有一个过程。

魏公不是“郡侯”,他的食邑范围不仅包括魏郡,尽管这个郡已经有二十九个县之多。根据献帝颁布的诏令,魏公的食邑范围还包括魏郡周边的其它九个郡国,即河东郡、河内郡、魏郡、赵国、中山国、常山国、钜鹿国、安平国、甘陵国和平原国,幽州和并州撤销后,它们此时都隶属于冀州刺史部。

这十个郡其实就是一个国中之国,姑且称之为“魏公国”。

郗虑一行带来了献帝为策封曹操而发布的长篇诏令,这篇诏令仍然完整地保存于《三国志武帝纪》中,它文辞华美,相传为供职于尚书台的陈留郡中牟县人潘勖所做,他是有名的碑颂高手。

但凡这样的文章读起来都比较吃力,里面典故和生僻字太多,肉麻的话太多,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过里面也有些实质性的话,比如说允许魏公国像汉初诸侯王那样设置丞相以下的百官(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

献帝同时赐予曹操“九锡”的殊荣,根据历史记载,从周公开始,到王莽再到隋唐时期的李渊,大约有十来个人被授予过“九锡”,包括孙权、司马昭以及东晋的桓玄、南朝的李裕、隋唐时期的王世充等人。他们大都是在前朝受了“九锡”,转眼就成了旧王朝的掘墓人,这让“九锡”的名声一落千丈,李渊、王世充之后再也没人尝试过了。

据《魏书》记载,曹操对魏公和“九锡”也进行了多次辞让,有一次曹操说:“接受‘九锡’,建立国家,这是周公这样的伟人才能承受的。汉初八个异姓王,都跟汉高祖在当老百姓的时候就共同起事,建立王业,功劳巨大,我怎么有资格跟他们相比(夫受九锡,广开土宇,周公其人也。汉之异姓八王者,与高祖俱起布衣,创定王业,其功至大,吾何可比之)?”

当然,这只是客气客气,费了那么大的劲,又是改区划,又是四处做工作,哪有不接受的道理?曹操再辞让,大家就搞了一个劝进,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魏书》里记录着一个三十人左右的劝进者名单,他们是:中军师陆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太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薛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以及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

这是一份难得的第一手史料,里面有几个人事迹已经所知不多了,如刘若、刘展、董蒙、王图、袁霸等,但在当年他们都担任要职,并能跻身于劝进者行列,想必也并非等闲之辈吧。

在大家的劝进下,曹操表示接受魏公和“九锡”,但“魏公国”的范围只能接受魏郡,不接受其他九郡(于是公敕外为章,但受魏郡)。荀攸等人再次劝进,言辞更加恳切,最后曹操才表示受命。《魏略》一书保存着曹操拜谢受封的上书,虽然文字工整,文笔不错,但一看就是秘书们的代笔,读起来跟《让县自明本志令》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一年的七月,在邺县修建魏公国的社稷、宗庙。九月,在铜雀台的边上修筑了金虎台。十一月,根据汉初的制度,魏公国内设置尚书、侍中、六卿等官职,据《魏氏春秋》记载,魏公曹操任命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其副手(尚书仆射),毛、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他们大都从丞相府转任而来,都是实干型人才,初步搭建起魏公国的管理架构。

第二年即建安十九年(214年)正月,曹操按照旧时制度在魏公国耕种籍田。

所谓籍田,就是在春耕之前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有祈求丰收之意。根据《通典》的记载,其具体的仪式是:当天一大早,以太牢之礼祭祀先农神,之后来到国都南面专门辟出来的千亩田地里,天子亲自执犁,来回耕作三次(天子孟春之月,乃择元辰,亲载耒耜,置之车佑,帅公卿诸侯大夫,躬耕籍田千亩于南郊。冕而朱躬秉耒,天子三推,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这一年的三月,献帝下诏明确魏公的地位在所有刘姓诸侯王之上,改授金质印玺、红色绶带,授予远游冠,献帝派左中郎将杨宣、亭侯裴茂专程送来这些东西。

也是在这一年,“铜雀三台”中的最后一座竣工,取名“冰井台”。据晋人张载《魏都赋注》记载,这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三台不仅体量巨大,而且上面修有众多的宫室,其中铜雀台一百一十间,金虎台一百零九间,冰井台一百四十五间。

仅台基就有十丈高的铜雀台位于正中,两边的金虎台和冰井台分别高八丈,最独特的是冰井台,上面不仅有米窖和盐窖,还修了数口冰井,从台上垂直伸向地下,利用井内的低温储藏冰块和煤炭(石墨),即使在天气较热的时候,台上的人也能喝上冰镇的饮料,吃上冰镇的瓜果。

【四、伏皇后事件】

现在说说前面提到过的伏皇后事件。

除了《献帝春秋》一书外,一般都认为伏皇后事件发生于建安十九年(214年)十一月,这时献帝刘协的正妻、当今皇后伏寿多年前写的一封信被发现。在这封信里伏皇后以激烈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曹操的极端不满,并请自己的父亲、时任屯骑校尉的伏完设法除掉曹操。

这封信无疑在政坛上激起了巨大波澜,十多年前的董承事件使献帝身边已经有一个贵人被杀,但与这件事相比,影响力差得很远。作为在位的皇后,伏寿的地位在理论上与天子同尊,她出了事将会引来更大震动。

伏寿今年三十五岁,比天子大一岁,她是豫州刺史部琅邪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东武县伏氏是汉代经学世家,名门望族,历代多有达官显宦。伏寿的父亲伏完是前大司徒伏湛的八世孙,史书说他“深沉有大度”,世袭不其侯的爵位,后来娶了桓帝刘志的女儿阳安公主刘华为妻,成为桓帝的女婿。

据《后汉书》记载,伏寿进入皇宫是在初平元年(190年),当时被封为贵人。对此有人表示怀疑,因为她这时还不到十一岁,而献帝更不到十岁,有点不靠谱。比较明确的是,到兴平二年(195年)她十六岁时,被立为皇后。

晋人王嘉所著《拾遗记》有一则记载,说在献帝东归过程中被李的军队追击,身边的人四处逃散,只有伏皇后等少数几个人。他们被逼到一条河边,献帝受到惊吓不敢过河,十六岁的伏皇后就背着十五岁的献帝趟水过河,到了河对岸,又碰到乱兵举刀乱砍,关键时刻伏皇后爬到献帝身上,并大喊:“这是万岁陛下!”献帝才免于一死。献帝脚受了伤,伏皇后把衣服撕了为他擦血、包扎伤口。

伏皇后与献帝也算是一对患难夫妻了,他们历经了兵乱、饥荒和逃亡,到了许县才慢慢稳定下来。伏完被拜为辅国将军,享受三公的待遇(仪比三司),但与董贵人的父亲董承相比,他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因而也避免了董承的下场。伏完对自己的处境很清楚,于是自己提出辞去军职,被改任为中散大夫,后来又改任屯骑校尉。

屯骑校尉是北军五营之一的指挥官,原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此时许县的防卫工作都由曹操派来的嫡系部队掌管,伏完的这个职务也只能是挂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