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冯谖安静的坐了下来,开始为孟尝君谋划下一步妙招。
恍惚之间,他开始回想自己的过往,昔日景象历历在目,贫穷限制了他的旷世才能,只有到了孟尝君薛地,他才得到了机遇,混出了战国大才的名声。
“孟尝君不负我,我必不负孟尝君!”
往事历历在目,回放心头。
【三千门客,青史留名的极少,千分之个位数。
此时,要出现一位最著名的门客了。
司马大大的《孟尝君列传》中,不仅有大篇幅的介绍他的文字,而且后世甚至为此创造了成语:冯驩弹铗。
比起鸡鸣狗盗来说,冯谖弹铗这个成语自然属于高富帅了!
冯谖出场,确实寒酸的不可思议,穿着破草鞋,拎着锈迹斑斑破剑,费了老鼻子劲儿才找到孟尝君,开场白倒也干脆:听说您好客,我家穷的吃不下饭了,跟您混口饭吃。
冯先生确实很穷的,除了穿着跟叫花子一般,更关键的是装饰物也不够华丽,一柄破剑,剑柄早坏掉了,随意的缠着些草绳。
战国么,好歹得有一把保养不错的剑吧!即便保养不好,也可以换个木头剑柄,或者干脆配上剑鞘吧?
冯先生不在乎,因为他确深信自己的才华能够撑起梦想。
当今叫做分阶级,古代门客分层次。
唉,话不多说,咱看看冯先生是干啥的。】
昔年齐国市井,有个人叫冯谖。读书极多,智谋过人,天下无双,却无人问津。
无人问津极为正常。
他身居陋巷、八辈贫农、没羞没臊、到处吹牛,骄傲到没朋友,且喜蹭吃蹭喝。
他不从事士、农、工、商等工作,时常侃侃而谈:寻常工作哪里能施展出我的抱负来?刨食市井之中,徒增笑谈尔!
于是冯谖成了坊间笑谈:茅屋各种漏雨透风,连最丑的姑娘和守寡的妇人,媒人都懒得介绍!
街坊四邻经常会教育孩子:看见没,不好好(耕种、读书、卖菜、做豆腐、染布、打铁、烙烧饼、挖大粪……),就会像冯谖一样啊,都要饿肚子了!
一个七尺男儿,因为不劳动,所以太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乎不能养活自己,偶尔裤子扯破,没钱缝补,走路像是穿了开裆裤。
“唉,知音难觅,我怎是那屈居茅屋之下的人?”
“寻常达官贵人,怎能配使唤我这匹千里马呢?”
“哈哈,战国之大,七雄并立,竟让我贫困潦倒!”
穿着开裆裤,并不影响人的智商。
人们听他经常讲一些奇怪的话,看一些奇怪的书,唠叨一些鬼都不懂的道理,发一些莫名其妙的牢骚,吹一些凡人不敢想象的牛皮。
久而久之,街坊邻居除了当做笑话,也就习惯了。
一个春风怡人的日子里,他变卖茅屋、家具、家禽,请街坊四邻们吃了一顿离别大餐。随之,背着一把生锈铁剑,飘然而去,再也没回来。
他堂而皇之的到了薛地,嚷嚷着要当孟尝君的门客,必须要见到孟尝君本人。
孟尝君礼贤下士,又不是装出来的。
听到外面有人嚷嚷,自然主动出门相见,于是就有了一次非常有趣的面试,绝无仅有,三千门客仅有一次。
“请恕田文失礼——冒昧问先生,您居住在何处?”
“没有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