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柳很想参加情人节大会,但没去成。”
这样一来,作者必须干预正常的事件发展。但祂并无法直接干预世界本身的铁则和人物,因此既不能直接在戚柳脑中放一个“不想去比赛”的暗示,也不能令城市突然地震。
那要怎样呢?
我们先梳理一下在干预结束后,实际上发生的事件逻辑和顺序。
已知:
a音乐教室有锣,它们已经在那里很多年了;有些音乐生会不拘小节地把手机放在地上;
b锣有砸断手机的能力,引发的火花和烟雾会触及火警报;卡拉芘维德很注重消防演习;
c戚柳是异性恋,想要同类归属,在紧张时易忘事;每周一下午有游泳队训练;
d洗手间内有可疑海报。
然后:
1戚柳走进洗手间,发现海报,产生兴趣;
2锣突发坠落,引发火警;
3戚柳加倍紧张,因此按照一般行为模式,在鬼鬼祟祟后忘记了穿外套出门;
4戚柳去参加游泳队训练;
5戚柳感染风寒,错失活动。
看出来了吗?
造成一切变化的根源肙此简单。作者既没有(也不能)安排概率为0的事情发生,比肙智能手机毫无预兆爆炸;也没有(不能)安排概率为100的事情不发生,比肙阻止星期二的到来。他只是依据对所操控世界和人物的了解,让一枚本就老化的锣在合适的时机坠落,仅此而已。
这就是b级作者的技巧所在。
据说也有针对他们的能力限制,但那就不是我的认知范围内了。富有经验的作者能运用这种“概率技巧”达成一切他设计好的大纲情节,甚至,通过事件与环境间接重塑人物思维。
所以,我有自由意志吗?
我觉得有,但也可能没有。或者现在有,但未来的一天没有。我个人觉得和小说人物谈论此事并不合适。
以及,我只是举个例子,上述逻辑链不一定是真相。谁知道作者是不是另有打算,结果不慎令错误的锣在错误的时间掉落,把一切都搞砸了呢。
——
ps:虽然我确实不需要代写论文,但你有什么别的可提供业务吗?
我本想假装不感兴趣的,但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