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晓松奇谈阅读 > 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1页)

三 张勋和他的北洋 1从默默无闻到一战成名(第1页)

我曾经在“妄人列传”系列里,讲了很多妄人的故事,现在我想新开一个系列,叫作“奇葩列传”,专门讲一讲历史上的一些奇葩人物的故事。

“妄人”和“奇葩”这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妄人都是大人物,比如切·格瓦拉、康有为、蒙巴顿等,这些大人物曾经在历史的舞台上比画了一番,只不过没比画好,最终虚妄了,所以就成了妄人。为什么妄人这个系列没能进行下去呢?因为每当讲起大人物的时候,总是难免牵扯到一些不该提的事情,有些敏感。而奇葩是比妄人要小很多型号的人,其实奇葩本身并不具备多大的能量,他们只是像跳梁的小丑一般,糊里糊涂地跳上了历史的舞台,在上边比画了两下,所以我们管他们叫奇葩。

我打算放在第一个来讲的奇葩是张勋,因为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奇葩的人。

不论是在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里,还是在台湾省的历史课本中,不管历史书本身有多薄,肯定会有半页纸是和张勋有关的,所以张勋确确实实是跳上了历史的舞台,但由于他的型号实在是不够大,所以他比画了两下就销声匿迹了。不过张勋这个人真的很有意思,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跳上了历史舞台,结果一幕戏还没演完呢,就被人给轰下去了,然而他还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一些历史的进程,而且张勋还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我说奇葩都是轻量级的小人物,但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小人物,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都能引起天气的剧变,有时候一个小人物跳出来蹦跶两下,结果被各种大人物别有用心地利用一番,进而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也会是影响相当巨大的。

一提到张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关张勋复辟的历史,是历史课本中必提的。张勋复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华民国的历史,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改变了中华民国前半期的历史。因为中华民国实际上是分成了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国旗都长得不一样,国歌也不一样,前半段是挂着五色旗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北洋时代,后半段是挂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国民政府时代。所以整个北洋时代的历史,其实以张勋蹦上来表演作为契机,分成前后两段,之前的这一段,叫作“大家努力地办共和,大家努力地争中国的未来,大家努力地摸着石头过河,大家努力地争法理”。在这一段里,大家还没有真正地兵戎相见,没有在北京放枪放炮,也没有打内战。小的摩擦还是有一点的,比如南方的蔡锷,还有后来的护国运动,这些事情虽然在历史课本里占据一页的篇幅,但以中国当时大的历史进程角度来看,其实都是很小的事情。真正让大家开始兵戎相见,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等等,把中国拖向混乱,将全国人民、全中国的知识分子、仁人志士,包括军阀在内的所有人共同努力了六年的成果全部付诸东流的原因,其实就是张勋。或者说,张勋他就是一个药引子、导火索,因为他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是大家利用了他,让他跳上历史的舞台蹦跶了两下,结果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俗话说,三岁看老,当我们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时,总是习惯于从他的小时候讲起。当我们讲司马迁和司马光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时,当然要谈他们的伟大作品,但也会经常讲一讲他们小时候发生的事。那么,既然现在要讲奇葩张勋的故事,自然也要从他小时候的经历讲起。

张勋这个人的经历,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军阀的经历,这些人中很少有达官贵人的子弟,或是三公六卿的后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卿都是满族人,到了民国时代,满族人就成了遗老遗少,既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力量了。晚清和民国时代的汉人军阀,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出身,首先,汉人能混成达官贵人的概率就比较低;其次,能混上达官贵人的人,其后代也没必要去当兵。中国自古就是重文轻武、重文轻商的,李鸿章和曾国藩这样的大人物的后代,很少有去前线打仗的。于是,第一代北洋军阀,从袁世凯到后来的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绝大多数都是草莽出身,张勋也不例外。张勋小时候家境特别贫苦,8岁的时候就死了娘,12岁又死了爹。总之他从小就命硬,先克妈又克爹,甚至在他亲妈死后,他爹还给他找过一个后妈,结果张勋把他的后妈都克死了。

张勋从小就特别顽劣,他的后妈教训了他,他就跑到伯母家去告状。因为他的爸爸已经死了,是他的后妈在抚养他。张家的宗族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张勋这一告状,大家把他的后妈叫到祠堂里痛斥了一顿,这位后妈非常愤慨,一怒之下投井自尽了。张勋就这样成了孤儿,不得不自求生路。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到大户人家去,给人家放牛放马,因为他比较能干,所以慢慢当上了小厮,跟在少爷身边,后来又混成了书童。就这么混啊混,一直混到25岁了,还在给少爷当书童。在当时那个年代,从文的人25岁已经可以中举人或进士了,从武的人25岁也可以在前线战场上得军功了,所以张勋可以称为“小器晚成”。

张勋26岁时才由人荐往南昌府衙内,死了一个旗牌兵。而这时附近的清节堂里有位李姓老太太给长官们和公馆的少爷先生们洗衣服、做针线活儿等。慢慢地,老太太和张勋熟悉起来,老太太非常喜欢张勋,主动将与她相依为命的外孙女曹琴许配给张勋。因为曹姑娘才13岁,还不能立即过门,要等到她满16岁才正式过门,但是定亲这件事对张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就是如此,男人一旦有了家眷,就立刻有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他从此就不再是一个人了,不能再瞎混日子了,得好好努努力,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

在清末的时候,好男儿能干吗呢?去从军。当然了,还有比从军更好的路,那就是参加科举,但张勋大字不识几个,只是他爸爸在世的时候,让他上了几天的私塾,距离参加科举的水平差太远了,所以他只能去从军。好在那个时候在中国去从军,是不愁没仗可打的,因为国内有捻军、太平军,等等。张勋甚至连太平军都见过。他是1854年出生的,那正是太平军闹得最凶的时候。差不多在张勋六七岁的时候,太平军路过他们家,张勋虽然躲起来了,但是他的爷爷被太平军给杀了,他的大爷爷跟太平军争辩了两句,也被砍了好几刀,随后重伤不治而亡,所以张勋从小就对太平军和革命者这类人,充满了仇恨。等到张勋当兵的时候,太平军已经没有了,但捻军还是有的。张勋的从军经历还是比较光荣的,他先到广西从军,当时正值中法战争,张勋立马上了前线,最后还跟随了著名的爱国将领冯子材,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的部队中,就有张勋的身影。

军阀也好,军头也好,不管后来腐化成什么样子,但他们最初在军队里的时候,由于都是贫苦百姓出身,没有背景,只有背影,要想建功立业,只能靠英勇和忠诚。张勋也属于这类人,每次打仗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为人也非常忠厚老实,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错,所以他就一路升官。适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各种各样的仗永远都打不完,张勋打完了镇南关大捷之后,又被调到了北方继续打仗,甲午战争的时候,张勋又跟随义军英勇抗敌。大家都知道,义军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还是比较强的,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只有义军是没有被打崩溃的。张勋身为光荣的义军中的一员,后来又在东北跟日本人打了两次,屡立军功,到他最后投奔北洋的袁世凯的时候,已经是个三品的参将了。

不过,靠军功升上来的三品,跟文官的三品是无法相比的,文官升到三品就能直接面见皇上了,可军功升的三品基本没什么大用,只要你跟随的那支部队一解散,你就什么都不是了。于是张勋以三品参将的身份投奔向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小站练兵,张勋就成了袁世凯手下的一个营长,而且还不是主力营长。小站练兵一共只有几千人,其中的主力营长后来都成了北洋军阀里的大军阀,比如冯国璋、段祺瑞等,他们都是步兵营长。而张勋不是北洋的嫡系,所以当不上主力营长。什么叫北洋嫡系?就是从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武备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等学堂毕业的人,他们就是北洋嫡系,冯国璋和段祺瑞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的军校生,属于北洋的正根嫡系。张勋出身草莽,一路南征北战,虽然他算是早期投奔小站的人,在北洋军阀里能算上早期的老臣,但他不是北洋的真正嫡系。

除此之外,张勋不受重用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年纪实在是有点大。大家算一算,他投奔袁世凯的小站、当上营长的时候,都已经41岁了,和他同级甚至比他级别还高的人,基本上才二三十岁,张勋比袁世凯还大五岁,袁世凯是整个北洋系的大佬。所以在北洋系里,大家每当喝酒的时候都尊称张勋一声老大哥,张勋自己也以老大哥自居,但在大家心里,其实根本没把张勋当老大哥,就是把他当成一个土包子,总之他的身份非常尴尬。有趣的是,在张勋未来复辟的时候,将要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大角色——黎元洪,反倒是北洋最开始的水师学堂毕业的,但黎元洪专门跟北洋嫡系的段祺瑞对着干。黎元洪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跑到军舰上去当大车,他服务的军舰就是“广甲”号,“广甲”号先在广东水师服役,后来又参加了北洋水师,结果甲午海战的时候被击沉了,其实不是被击沉的,而是逃跑的时候自己触礁沉没的,黎元洪后来被救了起来,投奔了张之洞,后随他到湖北参与编练新军。总之,他转了一大圈之后,居然成了北洋的大对头。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北洋”二字到底是怎么定义的。我索性就在这里解释一下,好让大家知道所谓的“北洋系”统治了中国那么多年,究竟是怎么回事。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开始对外通商,负责管理通商口岸的大臣,就被命名为某某大臣。一开始还不叫“北洋大臣”,但是后来发现出了很大的问题,比如天津教案等,大家意识到,这些通商大臣如果只管通商,不管地方上的事情话,协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外国人复杂极了,有商人,有传教士,还有教堂,等等,通商大臣如果不能管理地方上的事情,他的权力就太小了,导致当他得罪了外国人的时候,地方官也不会配合他,外国人又要跑过来打我们,问题愈演愈烈。在晚清的时候,洋人太重要了,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同治年间,朝廷干脆就把通商大臣提拔起来了,直接改成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这回就叫作“北洋大臣”了。所谓的“北洋”,其实就是在北方处理洋人事务的意思,与之对应的还有南边的“南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