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苏宁成功之处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读《苏宁:成长的真谛》有感(1)

成志明教授的专著《苏宁:成长的真谛》是一部让管理学研究者、企业经营管理者眼睛为之一亮的著作——对于读者而言,从书名上就可以感受得到这本书所探讨问题的意义所在:即通过解剖中国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来探索中国企业持续成长的一般规律,这种研究方式既让理论从天上落下,又让具体实践得到了升华。于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这本书向广大的管理研究者和企业经营者揭示了中国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难解之题,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广大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们当能从中获得重要启示。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杨沛霆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的那样,这本书以苏宁的管理实践作为研究对象,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出发点。像苏宁这样快速发展的企业和背后支撑它的理念、模式,极具样板式的启发和向导意义。一方面,苏宁作为我国流通业里的旗帜性企业,它所探索的连锁模式可谓中国流通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象征;另一方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它从一家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迅速成长为一家逾7万员工、业务市场覆盖全中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并作为中国民族产业的旗帜成功抵御了跨国家电连锁巨头们的强劲挑战,这是中国20年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成果。因此,对它的成长进行管理学意义上的探讨,并且举一反三、推而广之,很有意义。

首先,从行业上来讲,当今世界是产品过剩、服务至上的信息网络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什么是发展最大的瓶颈?企业直接与顾客接触时提供的服务无疑是关键。而什么是最好的服务手段?就是通过强大的流通组合实现连锁商业服务的模式。最近几年世界范围内流通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连锁专卖店正是最好的形式。

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正在转变为商业为龙头的、商业指导工业、带动工业的企业服务时代。试看,如今连年雄踞世界500强企业龙头老大的,不是人们想像中的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IT业,而是扼守流通业得以保持与顾客最近距离的沃尔玛。它宣告了流通为王时代的到来,商业主导金融与制造时代的到来。

在中国,我们也看到了,近几年来,以苏宁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凭借着渠道专业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一方面促使了中国流通业的日渐发达,同时也使得上游的制造企业更加贴近市场、合理生产和调配资源,最终提升了整个家电产业的运作效率和水平,优化了整个家电产业格局,推动了家电生态圈的持续升级。

之所以交代现代商业流通的发展,是想说明这本书对我国商业连锁模式发展的意义:它将填补中国小到连锁店经营,大到流通业管理以实践为本的理论空白,对我国商业企业的未来发展将做出一定意义上的贡献。

以上仅仅是本书的第一层意义,如果从企业成长本身的角度而言,这部书就更显分量。通读全书,作者自始至终都在探讨一个令中国企业挥之不去的永恒烦恼: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做长?于是,作者以苏宁为叙述主线,对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作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结,并就如何克服这些难题作了一些规律性的总结:

第一,重视信息化、制度化、标准化、简单化的基础管理。如作者所言,基础管理正是中国企业最大的管理需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西方,经过了工业革命和科学管理的大洗礼和近百年的持续影响后,国外企业已经接受了工业化分工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基础管理成果,它直接推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最基础的管理因素如时间、成本、质量、标准等制度规范的建立。西方像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宝洁、麦当劳这样的百年老店无不受惠于此种变革成果。而中国的企业家们却仅仅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工业史,尚未打下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因而当我们寻求掌握与现代科学技术及装备相应的现代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时,我们常常发现,因为企业基础管理的薄弱,我们还必须首先花费大量时间与人力、物力将这节课补上。如果跳过这个环节,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就难以生根。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并不太先进的管理方法却能在中国企业发挥很大作用的原因。

读《苏宁:成长的真谛》有感(2)

第二,构建体系治企。管理到底是什么?说到底,就是要构建一种机制,或一种结构来实现管理的目的,让企业不再依赖一个人、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一点正如书中所说,早在发展初期,苏宁就坚决摒弃家族式的管理控制方式,全力打造职业化的管理体系,并且及时将自身推进社会化管理的轨道上来,完成了民营企业的二次再生,顺利地实现了企业从依靠个人能力、机会向依靠制度、赢利模式和战略体系获得持续增长的转变。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借鉴学习。

第三,对于人才的关注、投入和创新以及系统化的管理变革不遗余力。如通过投资员工的未来,从而获得公司的未来;如对组织持续变革的倡导和推行,等等。应该说,这些前瞻性的管理实践不但有效地支撑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整个行业的管理和运作树立了标杆。通过冷静的观察,作者认为,在普遍追求速度、规模的商业时代,企业能够从狂热的商业角逐中冷静下来,转向对管理的精耕细作,这体现了一种从容不迫和高瞻远瞩的态度。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决不是一句口号,二句标语,三场联欢会。它务必要落实到价值观、核心理念、经营管理思路的打造上,并以此派生出了一套高效执行的体系。事实上,卓越企业之所以卓越,正是因为它们始终将企业文化视同于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书中,我们看到,苏宁的企业领导人也是不遗余力地推进着企业文化工作,塑造价值观、打造核心理念,并身体力行,强力贯彻之,因此企业便如玉树临风,自有万花丛中一点红的风范,最终发挥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支撑作用。

第五、铸造企业家精神。事实上,综观商业史上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创建者,如IBM、福特汽车的创始人,都有一个能说明其决策和行动的明确想法,这就是德鲁克所谓的“事业理论”。苏宁的成长似乎应证了这一点,如在千辛万苦“发财”之后,创始人张近东能够马上做出“散财”之举,体现出了一位成熟企业家的人生境界和人文关怀。作者断言,当经济利益的获取达到一定程度时,财富对真正的企业家而言,不过是数字而已,企业的本质是事业。

……

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笔者认为,学术研究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未知则是规律和事实。因此,管理学者作研究需要具备老鹰的翅膀和鸵鸟的腿。老鹰的翅膀居高临下,能够俯瞰世界,开辟新思维;而鸵鸟的腿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路,注重调研、贴近实际。本书的作者成志明教授是企业成长问题的专家,他的管理学教学和研究始终以中国企业的成长、管理突破为聚焦点,并通过其丰富的管理咨询实践检验着他的所思所想——从理论中来,回到实践中去,又从实践中出,回到理论中去,进进出出、游刃有余之间,真知灼见尽在其中。

通读全书,我们似乎可以打破那种惯常思维:企业研究著作要么就是为企业树碑立传,要么就是故作深沉之状,时尚理念漫天飞舞,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理论务虚的表现,也是实践脱虚的表征——幸运的是,“理论和实践相长,规律和特性相融”正是《苏宁:成长的真谛》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最有价值的看点。

南京东方智业管理顾问公司

张大亮

2006…7…19

推荐序(1)

一本总结中国企业成长实践的好书

成志明教授的专著《苏宁:成长的真谛》是一本讨论企业健康成长的书,也是我多年来一直期待看到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主旨是探讨企业“成长的真谛”,这可说是当下我国企业发展很关注的要害问题。市场经济改革二十年间,一大批中国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昂首进入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同场竞技的历程。然而,成长的瓶颈、成长的烦恼、成长难以持续、高速成长后的快速溃败,如此种种,许多成长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关于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著作不少,早在1982年,麦肯锡的咨询顾问汤姆·彼得斯选取了二十年间成长性最好的43家美国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出版了一度风靡全球的《追求卓越》图书。在这本书中,作者总结出了卓越公司的若干属性;再后来是詹姆斯·柯林斯的《基业长青》,同样给出了一大批西方基业长青公司的“DNA”,这两本书对优秀企业的成长规律作了深入的分析,充满着深刻的洞见和确凿的结论。遗憾的是,对于众多中国企业而言,学习和模仿国外公司的成功实践,由于文化与环境的差异,颇有隔靴搔痒之感。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讲,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学习本土实践经验,才能使中国企业走上持续成长之路。本书以苏宁的成长实践为研究对象来归结中国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和准则,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十分可贵。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苏宁在15年前还是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现如今已经迅速成长为一家逾7万员工、业务市场覆盖全中国的大型连锁企业,并作为中国流通业民族企业的旗帜与跨国家电连锁巨头们分庭抗礼。可以说,它的成长理念、模式、路径,极具启发和向导意义。因此,对它的成长进行管理学普遍意义上的探讨,尤其在世界商业服务型企业蜂拥崛起的今天,在中国商业企业正在茁壮成长的今天,研究苏宁,介绍苏宁,很有意义。曾经有一个电视台主持人采访我,说你的书中引用美国管理大师邓肯的话:管理没有原理,并且引用德鲁克的名言:没有任何一个成功企业能为另一个企业提供可用的经验,这不等于是说管理既无理论又无实践指导了吗?我的回答是:管理科学不像数学那样抽象、严密,也不像物理那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验验证。它是兼具科学和艺术双重特性的学科,甚至在某种程度艺术成分高于科学成分,所以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都信奉“管理以实践为本”,甚至世界一流的商学院也一直在标榜企业案例、场景式教学。那么,读者会问:在今天,大环境在发生巨变、多变、快变的时节,一切都靠案例和故事来说明管理的时代,管理的领域内还有没有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尤其是对中国企业而言?!答案应该是明确的,正如《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柯林斯说的,任何一个卓越公司的领导人都知道,什么是自己企业真正神圣不可侵犯的。而这些“不可侵犯”的是最值得关注的。如作者说的:“成功一定有理由,成功一定有方法。”苏宁的成功引发我们思考的内容是:它的快速、稳健成长依靠了什么?它的成功对其他中国企业有什么一般规律可供借鉴?值此人们热切关注之时,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指出,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企业成长理念、模式和路径的特殊性,譬如中国企业工业化进程、科学管理的启蒙落后于西方近百年,因此,当今最现实的管理需求仍是基础管理等,认识到这一点,是研究并解决中国企业成长问题的根本前提。本书在研究苏宁十五年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用企业系统化再造的管理思维对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和归结,并就如何克服这些难题给出了结论。显然,这些结论对于化解目前中国企业普遍的“成长烦恼”会有帮助。比如,强调基础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核心支撑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务必要注重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有机结合;企业成长进程中时刻保持变革和创新的激情和思维;要规模,要速度,更要健康;铸就大企业身躯,保持小企业灵魂;用组织力量取代个人灵感、经验;战略决定企业未来;文化造就长青基业;企业的本质是事业,等等。这里面既有科学的理性,也有艺术的感性,相互砥砺,互为表里,管理的精髓正是如此。其实,只要牢牢把持住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律,企业就能步入成长的快车道,走上持续繁荣之路。纵览全书,这是一部对中国企业成长基本理念、模式和路径深入研讨的力作,讨论的话题正是中国企业成长的要害。本书的作者作为企业成长问题的专家,经常通过其丰富的管理咨询实践检验着他的所思所想,这就为这本研究著作提供了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广阔的观察视野,确保了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鉴于此,我将它推荐给中国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同仁们共同分享。

推荐序(2)

中外管理杂志社社长、总编 2006年8月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前言

企业做不大,企业大而不强,企业做不长、优秀企业短命,是中国企业界和管理理论界面临的三大难题。看到无数的企业生生死死,特别是那种“风光不过三五年”、“火箭式上升、雪崩式坍塌”的企业成长悲剧一再上演时,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真是中国企业无可避免的宿命?中国企业怎样才能够实现持续成长?中国企业成长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应该说这已不是一个什么新锐课题,但它的确又是一个让人们持续关注、因而永不过时的前沿课题。如果我们去书店逛一逛,去网上搜一搜,有关上述问题的研究不胜枚举,其中既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真知灼见,也掺杂着不少被神化的传奇轶事,或者是亦真亦假的猎奇之作——既然是神化,自然也就不能当真,更何况,神化了的东西总是令常人难以仿效和学习的。我们致力于理论研究上的创新,但我们更期待着实践上的突破。幸运的是,在我们的身边,一大批优秀企业用自己成功的管理实践为此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答案。在改革开放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企业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业绩增长与稳健的战略成长,并沉淀出了赖以持续成长的核心理念和规则,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做长的目标,这些企业无疑是理论界和企业界研究、借鉴的标本。我们需要以它们为镜子,回望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在这个优秀的企业群体中,苏宁就是其中出色的一个。苏宁的崛起和成长早已令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因为其现有的企业规模堪称行业巨无霸,更是由于其高速稳健的成长速度令人吃惊:15年前,它不过是南京城宁海路上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小空调专卖店;15年后,它已经位于中国优秀上市公司之列,年销售额近400亿元,并保持着年均80%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它被公认为是中国家电流通业的代表,国内最为成功的大型连锁企业之一,跨国流通巨头在中国最为强劲的对手。而在社会大众层面,苏宁已经是整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商业品牌,从直观上看来,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每一个城市里都有它的电器连锁店,每一个城市里都有它“阳光服务”的旗帜,甚至在一个城市的每五个家庭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有它销售的电器……它的成长被研究者总结为“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