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花千树歌词的意思 >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第1页)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第1页)

古人认为,皇帝乃“真龙天子”,真龙一下凡,世间得天平,所以,普通百姓对皇帝的敬仰直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但皇帝深居简出,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在街上遇到的。逢到皇帝出巡,基本相当于今天超级巨星登场,不但护驾保镖人山人海,个别区域还要进行道路管制。

话说那一年,赶上宋真宗出游,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十分隆重。道路两旁的群众争先恐后跑去围观,人群汹涌澎湃,部分地区的群众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就在这样全城轰动,人皆夺门而出的时刻,唯有一个书生闭门不出。忽然,他的小伙伴跑过来叫他:“哥们儿,赶紧出去看看吧,皇帝从皇宫里跑出来了,机会难得,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我让隔壁那小子帮占了位置,你速速与我同去!”结果,这个书生头也不抬地说:“将来再见也不晚。”

第二年,这位书生高中进士,果然见到了皇上。他就是北宋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自幼孤贫,出生第二年父亲就过世了。母亲不是正室,只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也随继父改姓朱。范仲淹读书很用心也很刻苦,为了激励自己,独自跑到寺庙里做寄宿生。苦读尚且不够,范仲淹还进行“苦修”。隆冬时节,他每天熬一锅粥,凉了以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点咸菜,喝点醋,就算一天的粮食了。后世赞誉他“断齑画粥”正源于此。

一个偶然的机会,二十几岁的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泪辞别生母继父,踏上了异地求学的路,一步迈进了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这里汇集了许多知名人士,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深深感染了范仲淹。藏书众多,是最直接的益处;减免学费,是最吸引人的政策。对于离家的范仲淹来说,这里不失为求学的圣地。有同学看范仲淹生活清苦,就送他些美食,结果范仲淹却不肯吃,他怕自己生活安逸起来以后不能再过苦日子。就这样,范仲淹披星戴月地勤学苦读,终于如愿以偿,从“寒儒”一跃而为“进士”,开启了自己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活。

范仲淹曾受宰相晏殊推荐,负责国家图书的整理与分类工作。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仁宗虽贵为天子,但施政大权却掌握在养母刘太后的手里。时逢刘太后大寿,仁宗要携百官磕头跪拜。范仲淹挺身而出,上书说:仁宗乃一国之君,君主之尊严乃国家之体面,不能轻易辱没,只要尽孝心行家礼就可以了。接着,范仲淹觉得不过瘾,继续上书给太后,催促刘太后还政于仁宗。可想而知,不久之后范仲淹即被贬官。但范仲淹一片忠心打动了宋仁宗,刘太后一死,仁宗立刻调范仲淹回京。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李元昊为了逼迫北宋承认自己的历史地位,集结兵力,大举进犯边境。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康定元年(1040),因边关吃紧,宋仁宗知道范仲淹众望所归,便调范仲淹回京任职。同年,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副局级干部),命他戍边练兵,守塞建城。到1043年范仲淹再次调回京止,这三年的戍边生活,为范仲淹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他最著名的几篇词作均创作于这段时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

这首传唱千古的名篇,因写作背景不详存在个别争议。有学者认为,从“水”“高楼”等处推断,这首词应是写于范仲淹戍边回来后,调任杭州时所作。也有观点觉得这首词写在范仲淹镇守边境时。但写作时间的差异并没有影响该词的艺术成就。

上片起笔,范仲淹便从天地磅礴大气中抽取无边秋色,“碧云天,黄叶地”,远山、斜阳、芳草,在这样广阔的景色里,忧思、乡愁、旅怀,各种情绪都变得黯淡。独倚栏杆,暗自垂泪,美酒和着伤感,进入愁肠,浓烈地在心里燃烧,化为无尽的相思,无尽的眼泪。自古文人多风流,尤其是宋代文人,因生活稳定安逸,更添几分滋润和情致,所以宋词中多写男欢女爱,相思成灾。但能够将相思这一主题写到如此沉痛的却不多见。所以,清代学者张惠言等甚至认为这首词写的不是秋色,而且范仲淹的忧国情怀。

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一方面,清代中后期,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在这种时刻,爱国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响亮而沉痛,所以清代学者读这样的词,其联想力、共鸣情与代入感,可能都比较强烈。另一方面,纵览范仲淹一生,他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事迹,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所以,这首词的开阔和苍凉,说是对国家的一片深情似乎并不为过。

当然,更有趣的还是后世对这首词的喜爱。明代王实甫将这首《苏幕遮·怀旧》的意境和句子直接引入千古名剧《西厢记》里。甚至到了20世纪,台湾作家琼瑶也从这首词里幻化出两本书名《碧云天》《寒烟翠》,足见其影响深远。

除这首词外,范仲淹在戍边的三年间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名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写过一组描绘边塞生活的《渔家傲》,都以“塞下秋来”起笔,这首便是其一。上片写景,景中有情。边塞的秋天与内地的秋色是完全不同的风景。雁去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四面风声雨声人声马嘶声不断响起,跟这些一起出现的还有军营里传出的号角声。层峦叠嶂的山峰像层层屏障,烟雾弥漫,落日照射着一道道紧闭的城门。

下片转入写情,但情中有景。浊酒一杯,这是近前事。家乡万里,那是很遥远的乡愁。再多的酒也填不满思乡情,举杯消愁愁更愁。家在万里之外,想回去那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还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不能像东汉窦宪那样成功抗击匈奴后在燕然勒石记功,所以归期不定。思乡固然情重,但作为边防军士,国家的担子更重。此时,听到悠扬的羌笛声响起,看到银白的浓霜铺在地上。夜已深沉,将士们依然无心睡眠:将军操持军务,备极辛苦,已须发斑白;而士兵们因为离家日久,也因思乡流下了泪水。全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范仲淹与其他创作军旅题材作品的人不同,他亲历战场,戍边建城,带兵作战。他建立的西北边防战线固若金汤,西夏人不敢再犯。西北边陲甚至有童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所以,在范仲淹的作品中,有普通词人没有的英雄情怀。而范仲淹也将自己几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倾泻而出,读罢每每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庆历三年(1043),李元昊请求议和,西边战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任职。紧接着,在仁宗的催促下,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人起草了国家改革方案,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实施的短短几个月,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尤其是人才选拔机制的改革,逐渐限制了一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而令一些有才之士得到破格提拔。新政期间,官僚机构开始缩减,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创办学校,政局焕然一新。但跟历史上很多改革的命运一样,改革力度越大,成效越显著,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就越猛烈。

庆历五年(1045),保守派诬陷攻击革新派为“朋党”,范仲淹等遭贬官外放,刚刚进行了一年多的改革随之失败。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好友滕子京来信,邀请他为重修岳阳楼做传,并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此时身体欠佳,但还是应下此事。他感慨良多,挥毫泼墨,饱蘸感情的浓浆,奋笔疾书写下千古雄文《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理想,留下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名句。

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调任颍州途中,行至徐州,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仁宗手书“褒贤之碑”,赐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生时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他的词作千古传唱,他的改革名留青史,也算是成全了他毕生的夙愿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