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有饭碗大。”
“不止,我看有三号钵头大。”
“哪里?我看有脸盆大呢。”
“咦!人的眼睛怎的会这样不同?”
“听说看见月亮大的胆子大,看见月亮小的胆子小。……”
楼窗下的弄里有一班人在那里看月亮,谈话。夜静更深,一句一字都清晰地送进楼窗来。这样的话我在月夜不知听到过多少次数了。但每次听到的时候,心中总是疑怪:月亮的大小,他们怎么会说得定?据我看,可大可小,没有一定。记得有一次月夜有人问我:“你看见月亮怎样大?”我把月亮同近处的树叶子比量一下,回答说:“像铜板大。”大家都笑了,说道:“那是一颗星了!不信你看见的月亮这样小的!胡闹!”我其实并非胡闹,但也不分说了。后来又有一次被问,我想这会说得大些吧,便把月亮同远处的房屋的窗子一比较,回答说:“我看同七石缸大。”人家又笑煞,说道:“这么大的月亮不要吓死了人?”也有人嘲笑我说:“他是画家。画家的眼睛是特别的!”我心中叫冤,但是也无法辩白。
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为悬案,我相信他们不会乱说,但我其实也不是胡闹,更不是要扮画家,其中必有一个道理。一向没有闲工夫去推究,这一晚更深人静,又有对象摆在眼前,我便决意考察它一个究竟。
我把手臂伸直,闭住一目,就用手里的香烟嘴去测量月亮。看见香烟嘴正好遮住月亮。这样看来,月亮不过像一颗围棋子大小。因为香烟嘴之阔大约等于围棋子的直径。我又从离我一二丈远的柳树梢上窥测月亮,看见一辦柳叶正好撑住了月亮的圆周。这样看来,月亮有一块洋钱般大小(因为一张柳叶之长,大约等于洋钱的直径。以下同理)。我又用离我四五丈远的围墙上的瓦片来同月亮比较,看见瓦片的一边之长恰等于月亮的直径,这样看来,月亮有饭碗大小。我又用离我十来丈远的烟囱来同月亮比较,看见烟囱恰好装在月亮里。这样看来,月亮有脸盆来大小。我又用离我数十丈远的人家的楼窗来同月亮比较。看见楼窗之长也等于月亮的直径。这样看来,月亮就有七石缸一般大了。我想,假如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宝塔,宝塔一定可以纳入在月亮里,使月亮的直径与宝塔同长。又假如,这里是一片海,海上生明月的时候,远处的兵舰也可全部纳入在月亮里,那时的月亮就比兵舰更大了。
于是我想:世人看物的大小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绝对的大小,第二种是比较的大小。绝对的大小就是实际的尺寸。例如“一川碎石大如斗”,便是说用尺去量起碎石来,都同斗大。又如说孙行者的金箍棒“碗来粗细”,便是说用尺去量起金箍棒来,直径等于碗的直径。比较的大小就是远近法的大小。譬如这条弄的彼端有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走来,假如孩子跑得快,比母亲上前了数丈,我们望去,便见母亲和孩子一样大,孩子若比母亲上前了十余丈,我们望去便见母亲反比孩子小了。即距离的远近与物的大小成反比例。古人诗云:“秋景墙头数点山”,又云:“窗含西岭千秋雪”。讲到实物,山比墙和窗大得不可言,但山距离远了,竟小得可以摆在墙头,甚至含入窗中。可知这两种看法。前者是固定的,后者则因距离而变化,没有一定。
看月亮。当然用第二种看法。因为月亮距人很远。虽然天文学者曾经测得它的直径是三千四百KM〔即kilometre(公里)〕,但我们不能拿下月亮,用尺来量量看。况且我们这班看月亮的人,都没听到天文学者的报告,即使听到了也未必相信。故月亮是一种可望而不可接的悬空的形象,不比碎石或金箍棒地可以测量实际的尺寸。故说“一川碎石大如斗”,“金箍棒碗来粗细”,都行;但说“月亮像脸盆大”,意义很不明了,须得指定脸盆对你的距离才行。因为脸盆离你近了,形象会大起来,离你远了,形象会小起来,仅说脸盆大岂可作为尺度?故用东西来比方月亮的大小,其意思应该是:月亮像离我二三尺远的围棋子大,或离我一二丈远的洋钱大,或离我四五丈远的饭碗大,或离我十来丈远的脸盆大,或离我数十丈远的七石缸大,或离我数里以上的宝塔或兵舰大。充其极端,把距离推广到三十九万KM的时候,月亮正是一片直径三千四百KM的圆形,即月亮同实际的月亮大。反之,若拿一根火柴贴近在瞳孔前窥测,则火柴可以遮住月亮,即月亮只有菜子般大小。可知月亮的大小,全是与各种距离的实物比较而言,并无一定。这可证明我的话不是胡闹,更不是要装作画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月的大小(2)
但他们的看法毕竟也是不错的。不过没有说出东西对自己的距离,所以使我疑怪。古诗人描写月亮,说像“白玉盘”,像“宝镜”。坊间所编印的小学国语教科书里说,“像个球,像个盘”。可知人们对于月亮的大小,所见略同。即大约像饭碗,钵头,球镜,盘,脸盆等一类东西的大小。换言之,人们都是拿距离自己数丈乃至十数丈的东西来比较月亮的大小的。数丈乃至十数丈,是绘画的观察上最普通的距离。风景中最主要的前景,大都是这距离中的景物。可知人们对月,都能自然地应用绘画的观察法。
1933年新秋,于石湾,为《中学生》作。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画鬼(1)
《后汉书·张衡传》云:“画工恶图犬马,好作鬼魅,诚以事实难作,而虚伪无穷也。”
《韩非子》云:“狗马最难,鬼魅最易。狗马人所知也,旦暮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无形者不可睹,故易。”
这两段话看似道理很通,事实上并不很对。“好作鬼魅”的画工,其实很少。也许当时确有一班好作鬼魅的画工;但一般地看来,毕竟是少数。至于“鬼魅最易”之说,我更不敢同意。从画法上看来,鬼魅也一样地难画,甚或适得其反,“犬马最易,鬼魅最难。”
何以言之?所谓“犬马最难,鬼魅最易”,从画法上看来,是以“形似”为绘画的主要标准而说的话。“形似”就是“画得像”。“像”一定有个对象,拿画同对象相比较,然后知道像不像。充其极致,凡画中物的形象与实物的形象很相同的,其画描得很像,在形似上便可说是很优秀的画。反之,凡画中物的形象与实物的形象很不相同的,其画描得很不像,在形似上便可说是很拙劣的画。画犬马,有对象可比较,像不像一看就知道,所以说它难画;画鬼魅,没有对象可比较,无所谓像不像,所以说它容易画。———这便是以“像不像实物”为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的。
这标准虽不错误,实太低浅。因为充其极致,照相将变成最优秀的绘画,而照相发明以后,一切画法都可作废,一切画家都可投笔了。照相发明至今已数百年,而画法依然存在。画家依然活动,即可证明绘画非照相所能取代,即绘画自有照相所不逮的另一种好处,亦即绘画不仅以形似为标准,尚有别的更重要的标准在这里。这更重要的标准是什么?
简言之:“绘画以形体肖似为肉体,以神气表现为灵魂。”即形体的肖似固然是绘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表现物象的神气。倘只有形似而缺乏神气,其画就只有肉体而没有灵魂,好比一个尸骸。
譬如画一只狗,依照实物的尺寸,依照实物的色彩,依照解剖之理,可以画得非常正确而肖似。然而这是博物图,是“科学的绘画”,决不是艺术的作品。因为这只狗缺乏神气。倘要使它变成艺术的绘画,必须于形体正确之外,再仔细观察狗的神气,尽力看出它立、坐、跑、叫等种种时候形象上所起的变化的特点,把这特点稍加夸张而描出在纸上。夸张过分,妨碍了实物的尺寸、色彩,或解剖之理的时候也有。例如画吠的狗,把嘴画得比实物更大了些,画跑的狗,把脚画得比实际更长了些,画游戏的狗,把脸孔画成了带些笑容。然而看画的人并不埋怨画家失实,反而觉得这画富有画趣。所以有许多画,像中国的山水画,西洋的新派画,以及漫画,为了要明显地表出物象的神气,常把物象变形,变成与实物不符,甚或完全不像实物的东西。其中有不少因为夸张过甚,远离实相。走入虚构境界,流于形式主义,失却了绘画艺术所重要的客观性。但相当地夸张不但为艺术所许可,而且是必要的。因为这是绘画的灵魂所在的地方。
故正式的作画法,不是看着了实物而依样画葫芦,必须在实物的形似中加入自己的迁想———即想象的工夫。譬如要画吠的狗,画家必先想象自己做了狗(恕我这句话太粗慢了。然而为说明便利起见,不得不如此说),在那里狂吠,然后能充分表现其神气。想象的工作,在绘画上是极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用想象使它有形。人实际是没有翅膀的,艺术家可用想象使他生翅膀,描成天使。狮子实际是没有人头的,艺术家可用想象使他长出人面孔来。造成sphinx〔狮身人面像〕。天使与Sphinx,原来都是“无形不可睹”的,然而自从古人创作以后,至今流传着,保存着,谁能说这种艺术制作比画“旦暮于前”的犬马容易呢?
我说鬼魅也不容易画,便是为此。鬼这件东西,在实际的世间,我不敢说无,也不敢说有。因为我曾经在书中读鬼的故事,又常听见鬼的人谈鬼的话儿,所以不敢说无,又因为我从来没有确凿地见闻过鬼,所以不敢说有。但在想象的世界中,我敢肯定鬼确是有的。因为我常常在想象的世界中看见过鬼。———就是每逢在书中读到鬼的故事,从见鬼者的口中听到鬼的话儿的时候,我一定在自己心中想象出适合于其性格行为的鬼的姿态来。只要把眼睛一闭,鬼就出现在我的面前。有时我立刻取纸笔来,想把某故事中的鬼的想象姿态描画出来,然而往往不得成功。因为闭了目在想象的世界中所见的印象,到底比张眼睛在实际的世间所见的印象薄弱得多。描来描去,难得描成一个可称适合于该故事中的鬼的性格行为的姿态。这好比侦探家要背描出曾经瞥见而没有捉住的盗贼的相貌来,银行职员要形容出冒领巨款的骗子的相貌来。闭目一想,这副相貌立刻出现,但是动笔描写起来。往往不能如意称心。因此“鬼魅最易画”一说,我万万不敢同意。大概他们所谓“最易”,是不讲性格行为,不讲想象世界,而随便画一个“鬼”的意思。那么乱涂几笔也可说“这是一个鬼”,倒翻墨水瓶也可说“这是一个鬼”,毫无凭证,又毫无条件,当然是太容易了。但这些只能称之为鬼的符,不能称之为鬼的“画”。既称为画,必然有条件,即必须出自想象的世界,必须适于该鬼的性格行为。因此我的所见适得其反:“犬马最易,鬼魅最难。”犬马旦暮于前,画时可凭实物而加以想象,鬼魅无形不可睹,画时无实物可凭,全靠自己在头脑中shape①(这里因为一时想不出相当的中国动词来,姑且借用一英文字)出来,岂不比画犬马更难?故古人说“事实难作,而虚伪无穷”,我要反对地说:“事实易摹,而想象难作。”
画鬼(2)
我平生所看见过的鬼(当然是在想象世界中看见的),回想起来可分两类,第一类是凶鬼,第二类是笑鬼。现在还在我脑中留着两种清楚的印象:
小时候一个更深夜静的夏天的晚上,母亲赤了膊坐在床前的桌子旁填鞋子底,我戴个红肚兜躺在床里的篾席上。母亲把她小时所见的“鬼压人”的故事讲给我听:据说那时我们地方上来了一群鬼,到了晚上,鬼就到人家的屋里来压睡着的人。每份人家的人,不敢大家同时睡觉,必须留一半人守夜。守夜的人一听见床里“咕噜咕噜”地响起来,就知道鬼在压这床里的人了,连忙去救。但见那人满脸通红,两眼突出,口中泛着唾沫。胸部一起一落,呼吸困急。两手紧捏拳头,或者紧抓大腿。好像身上压着一堆无形的青石板的模样。救法是敲锣。锣一敲,邻近人家的守夜者就响应,全市中闹起锣来。于是床里人渐渐苏醒,连忙拉他起来,到别处去躲避。他的指爪深深地嵌入手掌中或大腿中,拔出后血流满地。据被鬼压过的人说,一个青面獠牙的鬼坐在他的胸上,用一手卡住他的头颈,用另一手批他的颊,所以如此苦闷。我听到这里,立刻从床里逃出,躲入母亲怀里,从她的肩际望到房间的暗角里,床底下,或者桌子底下,似乎看见一个青面獠牙的鬼,隐现无定。身体青得厉害,发与口红得厉害,牙与眼白得更厉害。最可怕的就是这些白。这印象最初从何而来?我想大约是祖母丧事时我从经忏堂中的十殿阎王的画轴中得到的。从此以后听到人说凶鬼,我就在想象中看见这般模样。屡次想画一个出来,往往画得不满意。不满意处在于不很凶。无论如何总不及闭目回想时所见的来得更凶。
学童时代,到乡村的亲戚家作客,那家的老太太(我叫三娘娘的),晚快叫他的儿子(我叫蒋五伯的)送我回家,必然点一股香给我拿着。我问“为什么要拿香”,他们都不肯说。后来三娘娘到我家作长客,有一天晚上,她说明叫我拿香的原因,为的是她家附近有笑鬼。夏夜,三娘娘独坐在门外的摇纱椅子里,一只手里拿着佛柴(麦秆儿扎成的,取其色如金条),口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每天要念到深夜才去睡觉。有一晚,她忽闻耳边有吃吃的笑声,回头一看,不见一人,笑声也没有了。她继续念佛,一会儿笑声又来。这位老太太是不怕鬼的,并不惊逃。那鬼就同她亲善起来:起初给她捶腰,后来给她搔背,她索性把眼睛闭了,那鬼就走到前面来给她敲腿,又给她在项颈里提痧。夜夜如此,习以为常。据三娘娘说,它们讨好她,为的是要钱。她的那把佛柴念了一夏天,全不发金,反而越念越发白。足证她所念出来的佛,都被它们当作捶背搔痒的工资得去,并不留在佛柴上了。初秋的有一晚,她恨那些笑鬼太耍钱,有意点一支香,插在摇纱椅旁的泥地中。这晚果然没有笑声,也没有鬼来讨好她了。但到了那支香点完了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力,将她手中的佛柴夺去,同时一阵冷风带着一阵笑声,从她耳边飞过,向远处去了。她打个寒噤。连忙搬了摇纱椅子,逃进屋里去了。第二日,捉草①孩子在附近的坟地里拾得一把佛柴,看见上面束着红纸圈,知道是三娘娘的,拿回来送还她。以后她夜间不敢再在门外念佛。但是窗外仍是常有笑声。油盏火发暗了的时候,她常在天窗玻璃中看见一只白而大而平的笑脸,忽隐忽现。我听到这里毛骨悚然,立刻钻到人丛中去。偶然望望黑暗的角落里,但见一只白而大而平的笑脸,在那里慢慢地移动。其白发青,其大发浮,其平如板,其笑如哭。这印象,最初大概是从尸床上的死人得来的。以后听见人说善鬼,我就在想象中看见这般的模样。也曾屡次想画一个出来,也往往画得不满意。不满意在于不阴险。无论如何总不及闭目回想时所见的来得更阴险。
所以我认为画鬼魅比画犬马更难,其难与画佛像相同。画佛像求其尽善,画鬼魅求其极恶。画善的相貌固然难画,极恶的相貌一样地难画。我常嫌画家所描的佛像太像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