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词,其实说是词形式的诗更恰当。要是给李清照看了,肯定要撇嘴,没好气地说:“句读不葺之诗尔,又不协音律……”
说到词体,前人总结说:“要渺宜修”;“其文小,其质轻,其径狭,其境隐”……这些创作条框,在东坡的这首词里形如虚设。
上阕写处境:身为臣子,获罪于朝廷,被扔到天外孤岛。斜阳下,一身所在,与长安相距万里之遥——真是落日孤臣心。下阕紧紧跟进,诉说心境,“道远谁云会,罪大天能盖”,竟然将悲惨境遇用一种孤决的豪气揭过了,“君命重,臣节在”,说君臣之大义,自己身为臣子的节操。“新恩犹可觊,旧学终难改。”即使朝廷有可能施恩,自己的旧主张却是再难改的了。
东坡一生为了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付出太大代价,他也曾怀疑过,徘徊过,到了这境遇最艰难时,反倒更坚定了。“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我就这样了,大不了拾几根竹子,搭个小船出海——这我信,在海南想要出海太容易啦!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孔夫子当年说这句话时,还有些赌气成分,在今天的东坡,则更多显示的是对毕生信念进行确定后的坦然。句句铿锵,和气的东坡先生,也有风采凛然的一面。
这首词是与秦少游唱和的,而少游的《千秋岁》原词是: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少游同学,也在贬谪途中,他的小词,就很合乎词体,情境宛转,凄美不可方物。写出来后,照例天下流传,传到丞相曾布耳里,失惊道:“秦七必不久于世,岂有愁如海而可存乎?”
果然,不久秦观就与世长辞了。这就是所谓“诗谶”。衡阳太守孔毅甫的话,更坐证了不祥之兆。少游写词时正是与孔太守喝酒,少游走后,太守悄悄对身边人道:“秦少游气色很不好,估计活不久了。”
当迷信也罢,但“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春愁写得如此深重诡谲,的确是非人间的凄厉。东坡估计看出来了,可惜,他坚毅雄浑的次韵,也没有能把原词里的隐约鬼气驱散。
秦少游不是苏东坡,他的人生太文艺,充满感伤和戏剧性,不够从容与旷达——而旷达,并不容易。真正的、经得起考验的旷达,要有看透世事的智慧,有对人性的慈悲,还要以强大的内心做后盾。这个人必须知道,他只是宇宙中渺小的个体,多么局限的小人物,有了这份自知,他不会自我膨胀,在欲望中失去自我。同时,他也不会自卑,他仍然拥有“人为万物之灵”的自豪感,不会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会回避灵魂的磨砺,这样的人,肉身行走在厚重的大地上,而心灵将高举远翔,飞越生命的艰山险水,得到自由。
真正旷达之人,俯仰天地间而无愧,于东坡,它来自于终生对人性的尊重,对士大夫良知与责任感的坚持。人们熟知的没心没肺、促狭胡闹……种种心灵的轻逸,正是所有这些常人不敢接受的沉重造就的。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首词,是中秋写来思念弟弟苏辙的。苏辙被贬到循州,正好和苏轼隔海相望。兄弟俩少年时一起离蜀,上京城,同中进士,无尽的风流风光,然而一入官场岁月催,不胜人生一场醉,聚少离多。
每一年的月亮都是一样的,人却在月光下慢慢转换了容颜。同样是寄与亲兄弟,这一首,与二十年前在山东密州写下的那首著名《水调歌头》对照,人与事,许多地方都不一样了。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密州,东坡才四十岁,虽然反对变法被赶出京城,也只是暂时不得志。这一年,变法遇到危机,王安石于内忧外患中罢相,退居金陵。当前局势,危机重重,却也大有希望。东坡也在逆境中怀着热切的政治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