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文小说

迪文小说>l李鸿章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畋稹?br>

1883年,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提议在总署之下添设海防股,专司海防事务。海防股除掌管南、北洋海防所有事务外,所有长江水师、沿海炮台、船厂,及铁路、矿产诸事均由其管理。1884年中法在越南问题上出现分歧,清廷决定设海防大臣以统管海防事宜。中法一战,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廷大为恼火,发布上谕:“这次海战法军船坚炮利,横行无忌。我们不也开设船厂,创立水师,然所造之船不坚固,所制武器不顶用,所选将领不英勇,以至法人挑衅时,陆军屡获全胜,水师却一败涂地。如果水师力量稍强,二者相互支援,哪至处处受制。现在事情虽然过去,但本朝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一定要大治水师!”

不久,李鸿章应召入京,在北京停留二十余日。除与醇亲王、军机大臣、总署官员频频交换意见外,单是慈禧就亲自召见李鸿章五次,详细讨论了组建海军衙门事宜。据英国情报人员记载,李鸿章此次进京共带三条建议:一是修筑京津铁路;二是设立中英银行;三是筹建海军部。前两项因有人反对未能实现,只有筹建海军部获得通过。李鸿章在给曾国荃的信中提到此次进京情况,他说:“我这次在北京逗留两旬,受到五次召见,就当前事务陈诉己见。可惜我太过愚笨,没能琢磨透上面高深莫测的想法。依我看来,禧圣(慈禧)和醇邸(醇亲王)已决心改革政治,皆因中法战争的失败,真乃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矣!”

海军部虽决定设立,然诸如办公地址、内部组织等具体问题仍没有着落。这些问题不仅仅醇亲王深觉困惑,李鸿章也所知甚少,朝中群臣更不必说。李鸿章将希望寄托在一个人身上,即驻英公使曾纪泽。李鸿章不断催促曾纪泽回国,他恳切地说:“明年春天你一定要回来,翻译局和海军部都等你来主持工作,这样艰巨的任务除你之外任何人都无法承担。”可是曾纪泽以身体欠佳为名,迟迟不肯回国。李鸿章和曾纪泽是好朋友,直接去信责曾纪泽不识大体:“海军之事全指望你了。我们年纪都不小了,我也早想借病告老还乡,可是我们都受圣上的隆恩,唯有鞠躬尽瘁,共度时艰,你怎可藉病推脱?回国沿途注意考察西洋各国海军设施。中法战争后,各省都需偿还两千万两白银洋债,海军暂时拿不出太多的钱来购买巨舰。但缺钱是次要的,将领才是最缺乏的。热切盼望你回来用西法振兴中国海军。”在李鸿章的诚挚邀请下,曾纪泽回国了。

筹办海军,人力和财力始终是李鸿章最为劳神的两件大事。常额经费虽定为每年四百万两,实际上从未收足。急得李鸿章大声疾呼:“海军至今不名一钱,不得一将,茫茫大海令我望洋兴叹,深感恐惧,我该如何是好!”不仅李鸿章一人关注着海军部,西方国家也密切注视着海军部的发展。《北华捷报》的一位记者注意到海军部的窘迫状况:“海军部目前状况十分简陋,想担负起它所指定的任务,还需很多的努力。”不久,海军部正式成立,以醇亲王奕譞、李鸿章和曾纪泽三人为组织核心。一位外国驻京记者报道说:“这三位高级官员的确是当时所能获得的既有真正能力服务、又值得信赖的人物。他们很有希望能为帝国作出一番具有永久利益的事业!”

不论朝廷内部如何吹捧,外界媒体怎么宣传,李鸿章心里清楚,不论人才、经费问题,单是海军衙门的人事构成就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主要官员均为兼职,无专门任职人员。醇亲王奕譞兼管神机营,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纪泽的兼职更多,除在总署和同文馆任职外,先后在户部、刑部、吏部兼任侍郎。其次,海军部很快成为官员安插子弟、拉关系走后门的场所。海军部的章京部,除李鸿章极力保荐的傅云龙是汉人外,其他是清一色的旗人。所谓旗人,即八旗成员。八旗是清朝建立之初创立的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在清朝入主中原上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旗人并非都是满人,八旗分为满洲八旗、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清朝在满汉之分,主要是旗民之别。“旗”即满、汉、蒙三族旗军的成员,“民”即旗人以外的普通百姓。近代以后,“旗”已成为特权和地位的象征,旗人子弟一不会打仗,二不能种田,三不屑做工,四没本事做官,只是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等着朝廷给些闲职做做。海军部职权大、利益多,刚刚组建空额很多,皇亲国戚、官宦子弟、候补官员一下子蜂拥而来。

创立海军衙门(3)

新官上任三把火,醇亲王奕譞决定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防。沿线视察了大沽口、烟台、威海卫、旅顺口、大连湾等处炮台、船坞、学堂、兵防情况。醇亲王的行动惊动了英、法驻华海军司令,特意率舰队到旅顺和烟台参观,一则向中国海军最高长官表示敬意;二则想告诉奕譞,和我们相比中国海军还有很大差距。

李鸿章大力发展北洋海军一事很快遭到中外各界的非议。外国报纸报道说这是中央向地方的妥协,是海军中央化的彻底失败。兵部侍郎黄体芳则表示:“北洋海军不是中国沿海的海军,而是直隶天津的海军;不是海军衙门的海军,而是李鸿章个人的海军。奏请立即撤去李鸿章海署会办大臣一职,让曾纪泽取而代之。”

再说最敏感的经费问题。海军部成立后经费并未增加,原先归北洋海军独享的四百万两银子如今还要顾及南洋海军饷需,连朝廷也想着从海军衙门捞一把,海军经费流入颐和园建设的数量不少。慈禧太后年事日高,希望将清漪园作为颐养天年之所。光绪帝宣布扩修清漪园为颐和园,于慈禧六十大寿时竣工。光绪对海军衙门下令:“正款备海军之用,杂款供修建颐和园之用。”乍一听此令不无道理,经费主要仍用于海军建设,剩余零款用来修建颐和园。然实际上北洋海军早已陷入经济窘境,近十年未添设任何军舰,正款尚不敷出,哪里还有杂款!李鸿章明白,朝廷的正款、杂款之说不过是客套话,为“老佛爷”做寿,有钱要捐,没钱也得捐,还不能少捐。李鸿章究竟挪用了多少经费修建颐和园,历来说法不一,最保守的数字也突破了四百万两白银,这可是全国海军整整一年的经费!仅让海军衙门捐钱还不够,清廷竟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醇亲王奕譞写信给李鸿章,说建万寿山银子不够用,希望李鸿章和各位督抚能筹集二百万两银子。李鸿章心领神会,立即号召各位同僚督抚捐款,不久,各地捐款达二百六十万两。万里海疆的安危就这样换成了昆明湖的一池清水、万寿山的几堆石头。

尽管用人、经费等方面危机重重,海军衙门之设毕竟对海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船只购买上,除被赫德骗购的十艘破船外,向德国订做了两艘铁甲船,命名为“定远”号和“镇远”号,是为北洋海军吨位最大的主力舰。李鸿章亲自登舟试航。这一天,北风凛冽,海浪起伏,李鸿章乘坐的“定远”号铁甲舰行驶平稳,并没像蚊子船那样稍遇风浪就颠簸不止,且行船速度和订单上注明的相差无几。李鸿章兴奋得老泪纵横,说道:“中国自创办水师以来,也就是它最令人放心!”李鸿章又相继购买了德国穹面钢甲巡洋舰“济远”号、“经远”号和“来远”号。到1888年,北洋海军已初具规模,拥有巨型铁甲船2艘、高速巡洋舰7艘、炮船6艘、鱼雷艇6艘、练船3艘、运输船1艘,共计25艘,号称“亚洲第一”!

派遣留学生(1)

19世纪70年代,中国只有两家造船厂,一是位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一是福州船政局。前者虽生产小型船只,但主要产品是枪炮军火,船舰不过是副产品。福州船政局素有“海军的摇篮”之称,不仅制造各种船只,还附设“船政学堂”,专门培养制造、驾驶船只的人才。福州船政局本是闽浙总督左宗棠所创建,然他不久调任陕甘总督,其起步发展主要是靠继任者沈葆桢完成。沈葆桢是福州本地人,因此对船政局事务格外用心。1873年,沈葆桢向朝廷奏请培养造船人才,仿照赴美幼童之例执行,将留学生派往造船业发达的欧洲。派遣海军留学生的奏议得到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李宗羲、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人的热烈支持。总理衙门决定由沈葆桢负责派遣事宜。正当沈葆桢为此事殚精竭虑之时,日本入侵台湾,沈奉命巡台,海军留学生之事暂被搁置。台湾事务平息后,沈葆桢调任两江总督,离开了一手经营的船政学堂。临行前,沈葆桢将派遣海军留学生一事交给船政大臣丁日昌。然丁日昌署任船政大臣后,身体每况愈下,奏请专任福建巡抚,将船政事务推了出去。海军留学计划再次搁浅。

由于经费紧张,丁日昌最终决定派遣三十人赴欧留学。学制由五年改为三年,去时坐的头等舱改为二等舱,回国路费以后再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经费问题解决了,谁来担任留学生监督又成了问题。派中国人,对学生情况容易了解,然像容闳那样熟悉国外情况的中国人毕竟难找;派外国人,对国外情况熟悉,然与学生沟通相处并不容易。沈葆桢推荐了法国人日意格。日意格是福州船政局所聘教习,在中国任职多年,对中国情况和船政学堂学生比较了解。沈葆桢认为其为人稳重,能够信任。李鸿章对日意格半信半疑,决定分别选派一个中国监督和一个外国监督。丁日昌推荐船政总考工李凤苞出任中方监督。然李凤苞和日意格在天津会面很不投机,当即表示不接受这个使命。出国的日期日益临近,李鸿章想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日意格率学生赴法,李凤苞率学生赴英。日意格坚决反对这一方案。经过三年交往,日意格对每个孩子的脾气秉性、资质高下十分清楚,忽然把学生分出一半,日意格一方面为失去信任而委屈,一方面为学生前途忧心忡忡。他表示,尽管李凤苞不愿与其合作,但他并不在意,从学生前途考虑,希望还是不分开为好。他的诚心得到李鸿章的认可,令李凤苞与日意格共同负责将海军留学生送往欧洲。

海军留学生与赴美幼童一样,均为公费留学。不同的是,海军留学生规模要小得多,赴美幼童在四年内送出了一百二十名学生,海军留学生总共才三十人;赴美学生经费达一百二十万两,海军留学生只有二十万两。赴美幼童目的在于培养一般性科技人才,因此学习时间较长,最长达十五年;海军留学生是为培养造船与驾驶船只的专业人才,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赴美幼童年龄大多在十二到十五岁之间;海军留学生年龄大多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许多人都有家口之累,为使其在国外安心学习,政府还给家属一笔生活费。三十名留学生并未一同赴英,第一批留学生有十二人,其中包括林永升、严复等。

海军留学生注定要经历坎坷,到英国后仍诸事不顺。按照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规定,外国留学生比例不得超过20%,这样十二名中国学生不能一次性全部进入学校。经驻英公使郭嵩焘一再交涉,英国海军部才勉强答应放宽标准。然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又规定,学校课程分六个月和九个月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得在9月1日前提出申请,通过英文考试后才能于10月1日入学。海军留学生于5月到达英国,离考试规定日期尚早,英语水平也相差甚远,不得不首先学习语言。海军留学生很快投入到如饥似渴的学习当中。他们参观英国的造船工厂和海军学校,亲自登上舰艇实习设防、备战、布雷、放炮等技能。勤奋很快得到回报,留学生们都融入了英国海军生活学习当中,除脑后海军帽下拖了一条辫子外,几乎看不出他们与英国海军学员的分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派遣留学生(2)

海军留学生们的最大梦想,是能进入世界闻名的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继续深造。然因名额和英语水平的限制,第一批的十二人中仅有一半通过入学考试,于当年10月1日进校,次年6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六人中严复英语学得最好,李凤苞请求英国允许他继续留校深造,以便日后回国担任教师。其余五人都被派到英国舰队实习,并于实习期满后回国。在中方监督李凤苞的报告中,刘步蟾、林泰曾、蒋超英和严复四人最为出色。

海军留学生回国后,南、北洋海军争相留用。严复接任福州船政学堂总教习一职,后成为中国第一代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方面的成就还与李鸿章有关。首批赴英海军留学生中,严复一直被公认为最优秀的学员。其他学生学习期满后,李凤苞特意将严复留在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继续深造。严复果然不负重望,成绩优秀,尤其显示出在外语方面的天才。李凤苞回国后特意向李鸿章保荐严复,认为此人可担大任。李鸿章对这个留学回国的年轻人很感兴趣,决定亲自召见。一天下午,李鸿章办完公事,斜卧于榻,“吧嗒、吧嗒”地抽着水烟。严复进来向李鸿章问安后,很拘束地站立一旁。李鸿章一口一口地吸着烟,半晌才睁眼问道:“你从英国都学到哪些本事?”不等严复回答,又问:“哪一项最为精通?”严复忙答:“英语学得最精通。”李鸿章问:“什么词都可以翻译么?”严复谦虚地说:“一般的词汇都能翻译。”李鸿章把手一伸,举着手中的水烟袋问:“这个你给我翻译一下。”严复在英国钻研了各种翻译技巧,掌握了大量词汇,可水烟袋这个词还真没见过,一时语塞。李鸿章正襟危坐,道:“连水烟袋都不能译,你还要好好学习。”严复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胸中的傲气一扫而光,暗暗憋一口气,定要将翻译学好。

李鸿章决心把派遣海军留学生之事坚持下去。经费上不再光让福州船政局出钱,北洋海军自愿承担一部分。第二、第三批留学生先后赴英,共计三十余人。然当第四批留学生整装待发时,中英之间发生琅威理辞职风波,英国政府将怨气发泄到留学生身上,拒绝接收中国海军留学生。派遣海军留学生之事就此中断。

北洋海军覆亡(1)

北洋海军成军后,东起鸭绿江,南到胶州湾,以大沽、旅顺、威海为防御重点,初步形成了海上防御体系。

大沽是北洋海军的第一个军事基地。大沽毗邻京津,为京师海上门户;也是李鸿章的根据地,便于李鸿章控制指挥。鸦片战争以来,大沽口历经三次外敌入侵,仅存五座破损的炮台。李鸿章视察大沽情形后,认为破损炮台的台基尚可利用,但需加固营垒,前边加筑西式护台。李鸿章增建炮台多座,调运新式大炮,出海口由北洋舰队与淮军共同镇守,大大增强了大沽的防御能力。不久,五座船坞构成的大沽军港体系渐次形成。除船坞外,李鸿章还设立了与之配套的煤厂、汽机房、锅炉房、熟铁厂、炮厂等一系列工业。然这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大沽船坞建成后,李鸿章才发现其只能容纳体积较小的炮艇,铁甲舰、巡洋舰根本无法容身。镇远、定远、扬威等巨型战舰终日停泊在港湾之外,遇有问题只能到上海的洋船坞中修理。建立新港迫在眉睫。李鸿章最终选择了旅顺。

旅顺扼渤海咽喉,守津京门户,且水深口小,常年不冻,是难得的天然良港。为避免同样的失误,李鸿章特意委派英、德两国专家赴旅顺挑选筑台和建坞的具体地点。旅顺港历时十年建成,耗资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