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1957年3月8日,毛泽东在接见文艺界代表时说:
“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33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引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
1957年3月10日,毛泽东在接见新闻出版界代表时说:
“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么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
(引自《毛泽东文集·第七卷》)
……
1957年7月7日,毛泽东在接见罗稷南等几位老乡时说:
“鲁迅么--要么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一句话也不说。”
(引自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黄宗英《我亲聆毛泽东罗稷南对话》。作家顾晓军作了综合、编辑。)
以上四段引用,后三段是建立在“假如鲁迅还活着”的前提下。其实,做学问是不可以假设的。
不妨,我试假设几个问题给大家看看--
假如,秦始皇能多活三十年,当时的中国会多么强大?
假如,成吉思汗再活五十年、多几支铁骑兵,元朝能否占领全世界?
假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前苏联顶不住希特勒的进攻,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
……
大家发现没有?这样假设下去,就不是做学问了,而相当于搞文学创作。
问题是:57年,在“舆论一律”的压力下,学者、知识分子们想说话、却又不敢说;于是,就让已死去21年的鲁迅出来打头阵。
学者、知识分子们,过于功利了,没有注意到这已走进了学术研究犯忌的误区,提了不该提的问题。
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居然把毛泽东套了进来。
在作了引用与排除后,让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毛泽东,为何运用、如何运用鲁迅这个棋子。
我们先把时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至1936年;第二阶段,1936年至1949年;第三阶段,1949年至毛泽东去世。
……
一、
为什么要把第一阶段的起点划在1927年呢?
这一年,蒋介石发动了政变、大屠杀,革命进入了低潮。同年,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上井冈山。后,朱德率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从此有了*红军。
为什么把第一阶段的终点划在1936年呢?
这一年,鲁迅去世。早年,他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后在中学教书;用现在的话说,是海归派。后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卷入五四运动。到1927年,他已成为著名作家,挤进了当时国母宋庆龄的沙龙。
注意:上面说到“从此有了*红军”。而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展露头角。在这之前,毛泽东是一大代表、中央委员、“农运王”;但,都不能算很出众。
1927年至1936年,毛泽东与鲁迅,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相遇了。虽然,他们未曾谋面;但,彼此的共同点,是造反。你想,他们会如何对待呢?
毛泽东和他所在的组织,当时正处于弱势,自然希望已成为社会名流的鲁迅的帮助。
而鲁迅,此时已不仅仅是作家,他时而客串政治。用政治家的眼光看:毛泽东,则是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